分享

进京展,让十三届国展“谍影重重”

 作草馆 2024-05-18 发布于福建
近日,随着第十三届国家书法展览的三个展区相继落下帷幕,一场关于艺术、公正与透明的争论却在网络上愈演愈烈。展览背后的重重迷雾,让人不得不质疑这场所谓“艺术盛宴”的含金量。

图片


据悉,此次展览从海量作品中“遴选”出了200多幅“佳作”进京展示。然而,这场选拔却如同皇帝选妃般神秘,评选标准成谜。日前,有书法公众号刊发,曝光进京展的一幅作品,依然有错字。在震惊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这200多件作品究竟是如何脱颖而出的?是依靠艺术价值,还是某些领导或评委决定的?在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展览背后,隐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众所周知,艺术作品的价值往往难以量化,它依赖于观者的审美、情感共鸣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但在这场展览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评选结果的随意性和不透明性。难道那些未被选中的作品就真的不如这200多幅“佳作”吗?还是说,评选过程中存在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猫腻?这些问题,主办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图片
入展作品少了一个字

此外,展览结束后,网友们纷纷曝光了诸多问题。除了一幅对联因少字被取消资格这一明确原因外,其他被处分的作品究竟为何遭到处分,主办方至今三缄其口。这种不透明的做法无疑加剧了公众对展览公正性的质疑。更令人费解的是,面对书友提出的评委应该负责的疑问,主办方和评委们选择了沉默,似乎在用这种方式默认了自己的不负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十三届国展开展以来,问题就层出不穷。然而,中书协作为主办方,却始终没有对外发布过一个明确的新闻发言,反而是一些评委不断发文,试图为这场展览洗白。这种做法不仅缺乏诚意,更让人怀疑其中是否存在着某种利益输送。书友们对此表示极度疑问,他们渴望得到一个公正、透明的答复,但中书协的沉默只会让人更加失望。

我们不禁要问,中书协在这场展览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一个公正的裁决者,还是一个暗箱操作者?如果是前者,为何不出来正面回应公众的质疑?如果是后者,那么这场所谓的“艺术盛宴”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

在艺术的殿堂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公正、透明和真实的评价,而不是一场场被操纵的选秀。中书协作为书法界的权威组织,更应该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书友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充满黑幕的竞技场。

回顾这次展览,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透明和主办方的不作为。在信息时代,任何试图掩盖真相的行为都是徒劳的。中书协应该认识到,只有坦诚面对问题,才能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嫚嫚的参展作品,疑似陈海良“代笔”

在这场风波中,我们也看到了书友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公正的渴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展览的质疑,希望能为书法界带来一股清流。而中书协,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组织,更应该倾听这些声音,还书法一个清白。

总之,第十三届国家书法展览虽然落下了帷幕,但留下的疑问和争议却远未平息。我们希望中书协能够正视问题,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而不是选择沉默和逃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捍卫艺术的尊严,还书友一个公正的评价环境。

E N D -

书法讲坛◎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