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级珍贵的时代结婚照!你的家里,一定会有一张!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24-05-18 发布于浙江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图片

图片

民国时期上海兴起了集团结婚的风潮,目的是提倡年轻人摆脱旧礼制束缚、减轻结婚的经济负担。集团结婚类似于如今的集体婚礼,价格低、有名人证婚,由专门的集团结婚社举办并颁发“龙凤证书”

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初期,集团结婚依然是文明且新潮的一种婚礼,“龙凤证书”依然保持了古朴的风格。

图片

龙凤证书内页)


“相敬相爱,互谅互助共同努力为建设新家庭新社会新中国而奋斗”——对新生活的期待,都写在了新婚寄语里。

新中国成立后,初代结婚证像一张奖状,结婚证上印有国旗、和平鸽,橄榄枝,大红双喜、麦穗和花朵,展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图片

“互敬互爱”是结婚证的底色,体现了《婚姻法》里男女平等的倡导。

图片

(50年代结婚证)

当时新人们结婚,讲究一点的话,就会去照相馆拍一张半身照留念。

图片

一张普通的黑白照片,写上“终身纪念”四个字,便成了结婚信物。

图片

虽然没有华丽的衣衫和装扮,但新人也会认真打扮一番。新娘会扎上好看的蝴蝶结,新郎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照片定格下的表情略显拘谨,但遥望远方的神情,仿佛正在憧憬美好的新生活。

图片

图片

百废待兴建设国家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有志青年们崇尚不怕苦不怕累,扎根工地搞建设。

青年人建设家园的使命也体现在了结婚证上,油田、工厂、水坝在代表丰收的金色麦田环绕下,展现出一幅奋发图强的生产蓝图。

图片

当时的结婚照依然是黑白的,但掩饰不住新人们脸上幸福的光彩。新人们各带一朵胸花,男士流行穿中山装,女士则流行齐耳短发,体现新时代女性能顶半边天的新气象。

图片

图片


这个时代的爱情被赋予了革命意味,结婚证上的文字也是70年代最推崇的。

图片

(70年代结婚证)

那时的新人们穿着质朴,但笑容是最美的。

图片

图片


虽然艰苦朴素依然是主旋律,但这个时期的结婚也有讲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外加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响”,结婚有这些才够体面。

对了,据说手表必须是上海牌的。

图片

图片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城镇人民的物质水平逐渐变好。有布景、有化妆和服饰的影楼婚纱照开始流行。

图片

(80年代结婚照)

80后的父母通常都能拿出这么一张大同小异的婚纱照,差不多的姿势和站位,服装道具类似。结婚证像贺卡,有大大的双喜字样,花团锦簇,分外喜庆。

图片

(80年代结婚证)

80年代“三转一响”不流行了,冰箱、电视、洗衣机这“三大件”成了结婚标配。

三五牌座钟、琉璃果盆、双喜杯等物件也是结婚必备,这些熟悉的老物件可都是父辈们爱情的见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90年代,有越来越多的“走出去”“引进来”。结婚时,在婚房显眼处有一幅裱好的欧式婚纱照才显得气派。

图片


什么是欧式?一个词,华丽。礼服要华丽,新郎要穿燕尾服打领结,新娘婚纱必须大拖尾,背景要华丽,要有罗马柱,大拱门,最差也要有个三角钢琴或者欧式贵妃椅。现在看来土味浓重的婚纱照在当时可是时髦得很。

图片
90年代
图片
婚纱照

结婚证的式样变成了简洁风,但上面的信息越来越完善了。

图片


图片

2000年后,和改革开放共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开始走入婚姻;2010年开始,80后逐渐开始成家;如今,90后成为结婚主流人群。

千禧一代追求个性,拒绝集体主义。即便是结婚证上的标准照,他们也希望可以有独一无二的体现。选什么样的婚纱照其实也可以反映新人的性格。

图片
图片
街拍旅拍

图片

图片

无论是在50年代、80年代还是2019年的今天,每一对新人都怀着为美好生活而携手努力的共同目标走入婚姻。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结婚证的样式是否还会更迭,结婚照又有了怎样的流行趋势,婚姻永远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的向往。

图片



转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