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艺人陈卫伯离世,荒唐年代曾在粮油商店拷酱油

 王云飞oukzicfv 2024-05-18 发布于上海
今天下午在评弹粉丝交流群里看到一张截图:评弹滑稽双栖明星陈卫伯先生因病抢救无效,今日6点13分不幸逝世。初时感到惊讶,老人已是91岁高龄,且消息是由陈卫伯先生陈玉珍、陈维珍他本人的微信账号发布的,想来不会是恶作剧。老人豁达,留下遗嘱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办遗体告别会,曾给笔者少年时代带来很多欢笑的一代名艺人,就此离别

图片陈卫伯先生今日离世
他女儿用他微信账号发出的信息

有科学家作过研究,说两个完全陌生的人,一生中会有三次相遇的机会。如有缘抓住一次,或许成了朋友,或许成了冤家,或许成了欢喜冤家,都有可能。但若无缘,或擦肩而过,或缘悭一面,终究情深缘浅。评弹和滑稽都出名的陈卫伯先生是我少年时代很向往的一位明星,后来我有机会结识了很多演员,但和他,始终没有认识。最近的一次,是去年12月30日在银星假日酒店举行上海评弹国际票房的年度会员大会,陈卫伯先生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他精神矍铄地来参加会议。看到少年时的偶像,我有点紧张也有点社恐,当然手头也确实有点事,于是就没有和老人打招呼,更没有留电话、扫微信。转头再找他,说是年事已高,会议下半部分不参加,已由家人来车接回家了。转眼几个月过去,老人已成故人,想要认识,已经不可能了。

图片左起:陈卫伯、金声伯、吴君玉、筱声咪
均已作古

所以说人生在世,缘分重要,机遇更重要。我是陈卫伯先生的忠实粉丝,这是一份缘。但因为我的社恐,错过了和老人相识的机会,只能说有缘,但缘浅。说起来,我和老人还有一次隔空的交往,倒也有点意思。那是五六年前的事了,那年陈卫伯在北京清华大学参加演出,我的好友郑宁先生在后台找到他。知道我喜欢陈卫伯的艺术,郑宁兄对他作了一段简短的采访,让老人说说自己的经历,老先生兴致勃勃,对着手机镜头说了以下这段话。

陈卫伯自述当年在粮油商店的工作经历

陈卫伯和评弹、滑稽两门艺术,都有缘。但这两门艺术在他的人生中,各自占据了一个时间段,中间还穿插了一段“拷酱油”的经历,让人哭笑不得。陈卫伯1933年出生,本来是学评弹出身,师从杨莲青学《包公》。有文章说他因为拜师时杨莲青身体已经不太好,所以没有学到精髓。从年龄来看,杨莲青1950年去世,那一年陈卫伯17岁,嫩也确实嫩了点。1956年他又拜顾又良学评话《三国》,陈卫伯晚年在电视台留下部分《三国》书的录像,即来源于此。1959年他加入先锋评弹团,再之后,官方的简历里就是1978年调入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中间的19年,从三十几岁到四十几岁的黄金年龄,他在干什么?就是刚才说的:拷酱油、卖腐乳、切面条……为了生活,苦熬。

图片静安的金字招牌第六粮油
陈卫伯曾经工作过的商店
在今南京西路静安别墅隔壁

评弹的行话,改行叫“转业”,古往今来改行的艺人太多,各有各的原因。陈卫伯的改行,富有时代特征。不是因为学艺不精,也不是因为做营业员收入高,而是在那个年代根本没有机会演出,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已经不错了。好在他没有放弃艺术追求,待到机遇来临,他很快就回归艺术道路。我知道陈卫伯是在八十年代,当时他在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那个团里除了陈卫伯,还有黄永生、筱声咪、孙明等众多艺术家。陈卫伯表演的不是评话而是独脚戏,一个人说的独脚戏,比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早了很多年。他有不少经典作品,《汤司令》说一个青工省吃俭用,吃饭不吃菜,只喝一碗免费的咸菜汤。《康福寿》最后一句“同~志们,这种老婆,大将老婆,一级老婆,真正叫老……Pu……”当年在上海是有口皆碑的。晚年,他又“重操旧业”,开讲评话、业余唱京戏,甚至八旬老人还在剧场里表演“海派独脚戏”,相信他的那段坎坷经历赋予他很多艺术灵感。

图片蒋月泉(左)陈卫伯(中)沈玉良(右)

图片八十年代的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
几年前他们还是电焊工、营业员、驾驶员、航道工……
陈卫伯在“山顶”第二排左二
找找黄永生、筱声咪、孙明分别在哪里
又有哪几位认得出的艺术家?

图片 陈卫伯在书戏《啼笑因缘》中的表演
搭档蒋云仙和王瑾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陈卫伯的艺术、尤其是广播电视艺术团时代留下的独脚戏节目,是我们这代人永远的回忆。作为杨莲青的弟子、“伯”字辈的评话艺人,他在评弹历史上也有属于自己的地位。他乐观的精神、爽朗的性格,都值得敬佩。只是作为“迷弟”的我,因为突如其来的社恐,错过了人生中唯一一次和他相识的机会,遗憾。

陈卫伯老人安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