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革开始后华县一个小姑娘的无奈

 华州文史荟萃 2024-05-18 发布于湖北
青春的祭歌
作者:刘振祥

三 上进的小荣

艰难漫长的、在中国现代史上最困难的三年,在老人孩子包括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艰苦奋斗下终于熬了过来。人们都好像是从死亡线上挣脱了一样,缓缓地舒着气,恢复着自己的体力,复苏着自己的梦想。

莲花寺何窑村 刘焕民摄

这时的小荣,也像干旱过后下了一场透墒雨的禾苗一样,更加清秀迷人了。她高高的身材,苗条的身段,一如满月的脸面,浓而细的眉毛,两只眼睛黑里透亮,既文静又有内涵……这使我不知为什么产生了一种荒诞的联想——如果处在封建社会的选美年代,小荣肯定会被选入皇宫。由此使我也更加热爱山村故土了,因为多少人间精灵都是在青山绿水间孕育出来的。西施、王嫱不也是出生在山村水乡吗?

暑假是我们这些充满活力的少年最为开心的日子。我和我的男性伙伴割草、拾柴、挖药、去河里洗澡,玩耍、看小人书讲自己知道的故事……尽情地享受着少年的自由。然而却很少见到我的女友小荣。三五天见一次面还是我趁小荣的弟弟原生还没来找我之前借口去找他而和小荣见一面。这时小荣见到我总是微笑着让座一边说“好几天都不见你来”。
小荣嘴里和我说着话,手中仍不停地做着她的针线活。不是纳鞋底,就是缝衣服。她说她是利用暑假的时间给父母和三个弟弟和她每人做两双鞋,缝好秋冬季要穿的夹衣和棉衣。她忙的连出门的机会都没有。看着小荣做着成年妇女做的活,不由得想到母亲为我们一家人缝缝补补的辛苦,同时又想到,这样乖巧的女孩子如果生在我们家该多好。由此也产生了对她的敬佩和热爱。为了不引起小荣父母的多心,加上原生的不断催促,每次和小荣的相见都是短暂的、匆忙的,也都是愉快的、开心的。
六五年中考后,我如愿以偿的被录入了师范学校,离开了父母和故乡华县的山水,离开了我少年的同伴——小荣和他的弟弟原生,过上了一学期回一次家的学习生活。
六六年的暑假即将来临,同学们都兴奋地一边学习,一边复课,准备迎接期末考试,准备回到自己阔别半年的家乡。小荣这时也参加了中考,她考上了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入学通知书已寄到了家中。小荣很高兴,她兴奋地为自己将要走进新的学校准备着行装。她感到自己像一只羽毛已丰的小鸟,她要展开自己的双翅飞向久已向往的蓝天。小荣的兴奋也使我受到了感染。我不但为小荣高兴,也为含辛茹苦养育小荣的父母高兴,同时也为我们这个偏僻落后的山村高兴。虽然它贫穷、落后,可她养育的儿女是争气的、上进的;她的儿女在为她的文明、进步、富裕在做着努力,他们也在为自己的故乡赢增着光荣和骄傲。
在小荣理想的头还没有抬高几天的时候,文化革命开始了,高考、中考的录取也宣告作废,这些初高中已毕业的学生留校闹革命。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这些热血青年有的是热情和单纯,缺乏的倒是冷静和思考。学校停课,老师靠边站,领导挨批判,学生们相互指责地大辩论,当那些说来道去的辩论再也无法继续下去的时候,大家都感到了乏味,为了使沸腾的热情不至于冷却,又开始了串联。你给我添柴,我给你浇油,使稍微恢复了一点冷静的头脑又急剧膨胀了。他们开始搞起了“文攻武卫”。起先是拳脚,然后是棍棒,再然后是刀枪。
原生和小荣的父母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女去做那些自己不理解的事,他们劝儿子,说女子,生怕他们有个三长两短。可儿女们总以为自己是在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干革命,在为无产阶级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而同资产阶级做着斗争。这期间我偶尔回来也很少见到小荣和原生。
革命口号喊得再响亮,喊饿了还得吃饭。文化革命可以无休止的搞,可是农民不能不干活,不能不劳动,他们的子女虽然受着大潮的裹挟激情不减,可面对的生活现实是父母在不息的劳作,在不停的流汗,他们不忍心让父母的血汗在那里无谓的流淌,他们也不时回乡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能挣几分工就挣几分工,多少也算是给了父母辛勤劳作的一种补偿。
小荣在无望的等待中和他的弟弟原生很不情愿的回到了家乡,和父辈一起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
(未完待续)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