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达木文化遗迹及探险探秘线索

 听涛品海 2024-05-18 发布于江苏

      柴达木一直是神秘的代名词,从鬼吹灯的九层妖塔到德令哈的外星人遗址,柴达木的发现史就是一部探险小说。对他的每次探索,非但没有让人们对他更加了解,反而每一次都会带给人们新的谜团。柴达木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追求真相的绝佳代表。

      古时青海道的开辟,东西相连,开启了东西方贸易往来的大门,进入柴达木的东西方商客络绎不绝。

      近代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垂涎,各国间谍以探险、传教等名义往返于新疆、柴达木和西藏之间,搜索并窃取自然、文化资源,探取地理情报。青藏高原是近代西方在亚洲腹地考察的热点地区,被西方人喻为地球的第三极。西方人进入柴达木盆地最早可以追述至17世纪中叶,此后300余年间,西方人不断从青藏高原的各个方向试图进入这块长久以来西方渴望了解的亚洲内陆神秘地带,但许多均以失败告终。从西方学者考察通史检查,我们可以发现西方柴达木盆地考察探秘处在一个关键性时期。在此阶段柴达木的探秘迎来了一个悄无声息的小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开发柴达木盆地真正由口号变为了现实国家十分重视柴达木的开发,调集五湖四海的科学技术人员参加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勘察工作。

封建社会时期

        封建社会时期,柴达木是羌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至西汉,青海仍然是羌人的主要势力范围,但羌人已臣服于匈奴。张骞通西域返回时为避匈奴选择羌中道(青海道)返回西安,但不幸中途又被俘获。至魏晋时期随着鲜卑迁入而建立吐谷浑政权,后吐谷浑统治羌、氐等族雄居青海。至唐时吐蕃灭吐谷浑尽据青海。经由柴达木连通西域的青海道趋于封闭。至宋时,吐蕃一支唃厮罗统一河湖湟,并臣服于宋,横贯柴达木的青海道再次兴盛起来。十三世纪,蒙古族崛起,灭金亡宋,建立元朝。柴达木亦被置于元朝统治之下,东西相连,进入柴达木的东西方商客络绎不绝。清朝,西方学者开始往来穿梭与柴达木盆地……

1、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返途中沿青海道归国,途径柴达木盆地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一百多人的出使队伍离开长安,经陇西向西进发,但不久,张骞在穿过河西走廊时,就被匈奴俘虏。匈奴单于长期监禁张骞,并为之娶妻成家,希望他能投降。张骞始终没有屈服,时刻等待时机准备逃脱,并在11年后乘匈奴防备疏松,终于和随从人员逃出匈奴。张骞一行向西越过葱岭,经过几十天长途跋涉后抵达大宛(Farghana),即今天中亚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Fergana Valley)。随后大宛王派人护送张骞前去康居(Sogdiana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再由康居到达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已立新王,并越过阿姆河吞并了大夏故地,已然安居乐业,兼以距中国太远,不想再向匈奴复仇。张骞在此住了一年多,不得已而东返。返途中为了避免匈奴的拦截,张骞未走原路而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进入柴达木盆地,绕道青海归国,但在行至若羌——鲜水(青海湖)一代时(极可能是两湖区域),不幸又被匈奴捕获。所幸一年后,匈奴因单于去世而发生内乱,张骞才与堂异父二人得以逃脱,终于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经过千辛万苦回到长安。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虽然没有达到与大月氏国结成联盟的政治目的,却了解了有关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风俗等情况,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为以后中原加强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基础。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2、445-452年间,《高僧传》记载释慧览曾至西域取经,后返回,途径青海及柴达木盆地一带。

      《高僧传》卷一十二《释慧览传》云:释慧览,姓成,酒泉人。少与玄高俱以寂观见称。览曾游西域顶戴佛钵。仍于罽宾从达摩比丘谘受禅要。达摩曾入定往兜率天。从弥勒受菩萨戒。后以戒法授览。览还至于填。复以戒法授彼方诸僧。后乃归。路由河南。河南吐谷浑慕延世子琼等敬览德问。遣使并资财令于蜀立左军寺。览即居之。后移罗天宫寺。宋文请下都止钟山定林寺。孝武起中兴寺。复敕令移住。京邑禅僧皆随踵受业。吴兴沈演平昌孟顗。并钦慕道德。为造禅室于寺。东大明中卒。春秋六十余矣。

3、635年,唐朝后期吐蕃灭吐谷浑尽据青海。经由柴达木连通西域的青海道也趋于封闭。

      唐太宗命李靖、侯君集、段志玄、李道宗、契苾何力等将追击吐谷浑王汗慕容伏允。吐谷浑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中期,被吐蕃驱赶至河东,唐后期称之为退浑、吐浑。扩大了唐军的西部控制。

4、1706年,六世达赖被押解进京,途径柴达木盆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在布达拉宫,仓央嘉措受到严格监督,学经修道。仓央嘉措出身红教家庭,红教教规并不禁止僧侣娶妻生子,而黄教则严禁僧侣接近女色,更不能结婚成家。对于种种清规戒律繁文缛节,仓央嘉措难以适应。仓央嘉措虽有达赖喇嘛之名,却并无实权。第巴独掌大权已久,达赖喇嘛只能作为傀儡存在。生活上遭到禁锢,政治上受人摆布,仓央嘉措内心抑郁,索性纵情声色,这既出于他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也是他对强加的戒律和权谋的故意反叛。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西藏政局动荡,政治矛盾已到达了极其尖锐的时期,政敌杀死桑结嘉措,并致书清政府,奏报桑结嘉措谋反,又报告说桑结嘉措所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教务,不是真正的达赖,请予贬废。康熙皇帝于是下旨:“拉藏汗因奏废桑结所立六世达赖,诏送京师。”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二十五岁时,在由蒙古士兵押解进京。过程中曾经过两湖。在对湖祈福时,观看到湖中尽情展翅的白鹤时,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正一步步走向不可预测的深渊,随即写下:“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我不到远处去耽搁,到理塘去一遭就回来”来表达对于自由的渴望。随后东行至青海湖时圆寂,并通过此诗寻找七世灵通指明了方向。

5、1329年,天主教罗马教区的和德里从北京经今海西州至拉萨西部返回欧洲意大利。

6、1661年,西方人白乃心进入柴达木盆地。

      白乃心 ( Jean Grueber,奥地利,1623-1680)字葵阳,1623年10月28日生于奥地利国的林茨城(Linz),1641年10月18日进入耶稣会,随后学习了神学、天文学及数学等课程,他尤在数学方面有着精深的研究。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月,白乃心与吴尔铎(Albertus d’Orville)神父奉命开辟一条中国至西方较为安全和较为便捷的陆路通道,随行者是一名忠实且熟悉旅程的回教翻译。他们从北京出发,途经西宁府和青海湖北岸,折向南,经柴达木盆地直奔拉萨,而后翻过雪山,穿越尼泊尔,经孟加拉而至阿格拉(Agra),共计行走了十一个月。吴尔铎神父不幸于1662年4月8日在当地病逝。在此地传教的亨利·罗斯(Henricus Roth)神父精通印度语和波斯语,于是代替吴尔铎陪伴白乃心同行,由印度、波斯、土耳其而抵斯米纳(Smyrne),然后登舟航行至梅新(Messine),终于抵达目的地罗马,完成了从中国返抵欧洲的尝试。

      白乃心等人沿途收集了大量各国宗教、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他们是从中国内陆由陆路进入西藏,经尼泊尔、印度返回欧洲的第一批欧洲人,他们的旅行曾在欧洲轰动一时。后将其旅游记录手稿交与神父科舍尔,并出版《中国图说》,书中称柴达木为”中国的卡尔梅克”,是西方第一次记录柴达木。白乃心也是历史记录中最早进入柴达木盆地的西方人。

7、1718年,荷兰探险家万德尔.普特由印度经拉萨进入海西州再经敦煌进入内陆,遗憾在印尼被杀时,烧掉了所有的旅行记录,只留下了旅行概要地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近代,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垂涎,各国间谍以探险、传教等名义往返于新疆、柴达木和西藏之间,搜索并窃取自然、文化资源,探取地理情报。在此阶段柴达木的探秘迎来了一个悄无声息的小高潮。

8、1844年,法国天主教辣匝禄会(又译作潜使会)神父古伯察(1813-1860)和秦神父(1808-1853)从黑水(今辽宁建平县)出发,经内蒙、宁夏、甘肃,于1845年初到青海。同年,他从青海湖北经天峻、乌兰及都兰、唐古拉山口于1846年初到拉萨。著作《鞑靼和西藏游记》。

9、1872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斯基(1939-1888)首次深入柴达木考察。

      普尔热瓦斯基是俄国在西方率先完成对柴达木及周围地区测绘的探险家,被公认为是西方对青藏考察的探路者。普尔热瓦尔斯基是俄国探险家,军人出身,他被誉为欧洲的东方考古第一人,也是欧洲东方考古的奠基者。他曾3次进入海西,目的地均是拉萨(加上返程总共6次),首次是1872年,见其俄文游记的英译本《蒙古与唐古特国》(1976年,两卷本),此次行程与古伯察所走的路线相近,所以他在书中对古伯察多所指摘。

      第二次于1879年,普尔热瓦斯基9月离开柴达木宗家房子(今都兰县宗加乡,时为西左翼后旗扎萨克驻地),参见其游记《从斋桑经哈密云西藏和黄河上游》(圣彼得堡,1883年)内记载了他于10月在治多县的活动。普尔热瓦斯基后来在那曲被挡回,与1880年1月经治多县回到宗家房子。此次与他同行的有12名俄国人。第三次为1884年。

      他认为柴达木是一个大湖干涸后的河床,但是其人在考察过程中为了猎取荣誉杀戮成性,但对青藏高原自然科学贡献很大,至今青藏高原很多动物以其名字命名。

10、1879年以贝洛·切赫恩伊伯爵为首的匈牙利东亚考察团在我国进行考察活动的时候到过柴达木盆地的东端,而且对盆地北缘的祁连山进行过调查。

      他的名字Bela Szchenyi在当时的清朝官员的上奏中被译为“摄政义”。光绪五年(1879)七月初五,四川总督丁宝桢上奏:“臣前准陕甘督臣左宗棠、西宁办事大臣喜昌先后来咨,以马加国世袭伯爵摄政义,随带凯、罗两人,拟由上海历湖北陕甘出嘉峪关,因而入藏,经总理衙门发给护照咨行,转饬沿途保护。嗣该游历官至肃,复拟改道西宁,由青海觅通藏途径。自西宁一百二十里至申中卡,地属青海。自申中卡至柴达木约二十里。”1890至1897年,他在布达佩斯刊布了匈牙利文的三巨册《1877-80年东亚旅行的科学成就》(1877-1880),卷一第62页以下为线路表,还附有一副较大详细的旅行路线地图。“凯”即测量师凯瑞特内尔中卫,“罗”即地理学者罗兹。凯瑞特内尔1881年用德文在维也纳出版了此行的记录。罗兹1886年也在布达佩斯出版了此行匈牙利文的报告。

11、1879年,印度测量局博士班智达基山.辛格(即潘迪特A-K,又称阿喀即A-A谐音)由唐古拉山口进入格尔木,在盆地停留1年多后于1881年1月越过当金山口进入酒泉。1879年12月他进入托素湖。

      1879年10月印度探险家基山·辛格即潘迪特A-K由印度大地测量局派遣,自南向北越过唐古拉山口,于11月抵达格尔木,在盆地逗留一年多,从南向北演穿盆地,于1881年1月越过当金山口到酒泉,8月在归途中又经过盆地返回。他们除测量地形外,还进行了地理、气候和风俗人情方面的考察。“A-K”为基山·辛格的特务秘密代号,他又化名克瑞施纳(Krishua)。他的英文8开本的旅行日记《班智达基山·辛格1879-82年大藏蒙探险报告》(1879-1882)收入印度测量部的《西藏及毗都地区探险》(台拉登,1915年,第2卷,印度三角测量办公室,印度测量记录第8卷)第215-323页。附有一张约半米长,近一米宽的旅行路线地图,主要测绘了海西州。另有一幅近一米长,约半米宽的地图,主要测绘了今海西州代管的唐古拉山地区。均很有价值。游记和说明1884年原由印度测量局在台拉登刊布。

      基山·辛格1879年10月8日越过今青藏交界的唐古拉山口进入了今海西州代管的唐古拉山地区。26日越过昆仑山口进入海西,他走的路线即今青藏线。11月10日进入牧帐点格尔木(即今格尔木市所在),位于一个6英里宽,约100英里长的茂密森林地带中。这些林木被蒙古人称做humbu、Halmo和chhak,有约6或7英尺高。第二种结一种黑或红色的果实,味如葡萄干,11月采集和用于商贸。高草几乎遍布整个森林。这一带散布着约50帐。21日,他们离开格尔木。

      12月19日,他们进入托素湖(今德节哈市)最南端的Chakangnamaga。20日,他们沿西岸来到克鲁克湖西南的Sukhai,此为怀头他拉人的冬居,散布着约百帐。牧民冬季在此待4个月。克鲁克湖东北端为有约百帐的大牧点戈壁,为(克鲁克)贝子(应为北左旗可鲁沟贝子)的驻地。税收据每帐的实际情况收1头山羊到8头(绵)羊。当地蒙人交换的比价为:2头山羊=1头(绵)羊,12头(绵)羊=1匹(4-5岁以下的)雄马驹(要比1岁大),2匹雄马驹=1匹小马

      Sukhai所有法律由贝子裁定。克鲁克湖中有许多鱼,但蒙人绝不打扰。据说在戈壁东南再往东约20英里处有一牧点郭里木,约有40帐和与戈壁一样的10间储藏室。再往东约55英里是柯柯(今乌兰县),为贝勒驻地(应为柯柯贝勒)。贝勒大于贝子。据说柯柯东南再往东约40英里都兰(都兰寺)是王的驻地。该王是青海省,包括都兰、柯柯、克鲁克、台吉乃尔、宗、巴隆、(班禅派驻地)和8纳家3族(汉藏台词,指源于藏族的纳族8家中的3族)诸地区的首要长官。

      他们在Sukhai和怀头他拉呆了2个月29天,其间对这一带进行了测量。1880年3月19,他们离开了怀头他拉,经巴嘎柴达木东,于27日抵达依克柴达木。4月2日,他们离色尔腾地区的Yembi(其地相当今冷湖行政区苏干湖和小苏干湖地名和平附近)。色尔腾地区约散布有3百帐,但冬季因极寒,会减至50帐。这里到处是牲畜的尸骨,是蒙古军队遗失的牲畜。在遥远的时代,相信有一支土尔应特蒙古军队在此呆过,他们后来侵入西藏,支持拉萨政府反对小邻邦,然后统治了阿里三围和拉达克(指明末顾实汗的军队)。当地的蒙人相信他们是这支军队的后裔。蒙人在Yembi为指导他们所有精神生活的喇嘛建了一个有墙的嘎查。当地不种植,他们的所需来自离此约有5天路的沙都(即敦煌)。

      1881年1月3日,他们从Yembi前往敦煌,于8月15日返回Yembi,在Yemdi待了19天,9月3日离去。又经依克柴达木、巴嘎柴达木,于9月7日抵Chakangnamaga,21日抵达巴隆地区。巴隆柴达木为巴隆扎萨克的驻地,有10间房子和若干帐幕,周围有一些开垦地。香柴达木有约50户和同样数目帐幕。10月9日,他们往南经Angirtakchia山脉(此段称布青山)的Namohon山口离开海西。

      基山?辛格以一人之力,首次对这一地区进行测量,并绘制了地图,且经费不多,还面临抢劫,为海西州当时的情况留下了丰富的和珍贵的记载,是非常伟大的。

12、1889年,美国藏学家、外交官伍德维尔.柔克义(美国)是西方对柴达木考察中极为重要的一位。他同校蒙藏语言,对当地蒙古人进行过详细的统计和研究,并认为柴达木蒙古人是周边区域中对佛教信仰最虔诚的。其主要探险成就集中在人文方面。完成著作《喇嘛之地》。

      美国藏学家、外交官,汉名柔克义(1853-1941年)。他当时汉藏语听说读写水平均相当不一般,而且对当地的民族和风情已有相当的资料淮备和了解,这就为他的私人旅行考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1888年从北京出发,经河北、山西,于1889年2月9日抵达西宁府,从青海湖北于4月初进入今天峻县境,同月4日进入都兰寺地方,他说这是青海王的首都。青海王在这一带蒙古人中地位最高,不足2百户的一族被称做皇族,但每一位成员均极贫穷。柔克义认为他应该是最富有的,但该亲王的管家告诉柔氏,该亲王仅约有千头绵羊,40头骆驼和四五十匹马。一个人要拥有二三百头绵羊,八九头骆驼和一些马才算富有,但该亲王所需不多,真算是略有满足即可。8日,他离开该亲王的领地,进入比都的柯柯贝勒的荒漠领地。他说这一带被称做“五柴达木’,因为是克鲁克、柯柯、台吉乃尔、宗和巴隆五王爷扎萨克的领地。柯柯有皇上所封贝勒和贝子衔。巴隆是最小的,但不一定是最穷的。他后来经都兰县于5月进入曲麻莱县境,再经称多县进入结古(25日),6月6日抵达德格的佐钦寺。他的《喇嘛之地》(纽约,1891年,附有详细的路线地图)详细记载了此行,并描写了他与巴隆扎萨克的接触及香地的情况。1891年12月,他又从北京出发,经西宁和青海湖南,于翌年3月底从今海南州进入都兰县境,5月经今格尔木市南境入藏。他的《蒙藏旅日记》(1892.华盛顿,1894年,附有详细的路线地图)对他在巴隆和香地的此行活动有详细的描写。

13、1896年,英国人维尔比上尉和马尔科姆中尉带着一个印度测量局的测量员奉命找寻穿越西藏的路线,由印度启程,从西部入藏,横穿西藏进入柴达木盆地,经香日德、茶卡等地去西宁,于同年12月抵达北京。有关他们此行的记载有一些,主要见维尔比所著《穿越未知的西藏》(伦敦,1898年,xiv,440页)。

14、1899年,科兹洛夫再次带领拉迪金、伊万诺夫等进入柴达木考察,考察组1901年8月回国,由伊万诺夫带领四人天文观测小组留驻柴达木,建立40多个天文观测点,收集了相当数量的信息及标本。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对柴达木盆地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农业屯垦矿业考察和公路建设上当时,国民政府已意识到在盆地开发农业的重要性,先后设立了柴达木屯垦督办机构和柴达木垦务局等机构,但在屯垦和农业生产上没有采取任何有力的措施,最终没有什么效果在矿业开发方面,民国时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始对盆地进行了地质考察活动。

      原先只有少数外国人进行过数次探险和考察,真正由我国自己组织的科学考察迟至上个世纪40年代。但是,民国时期“开发西北”、“开发青海”、“开发柴达木”的口号一度响起,但雷声大、雨点小,终究没有取得较大的实际进展。

15、1931-1932年,博格·步林带领中瑞考察团(又名斯文·赫定考察团)两次到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部进行考察,在可鲁克湖与托素湖地区首次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成为我国早期青藏高原古生物研究的奠基石。

      直至今日,两湖地区仍是青藏高原脊椎动物化石最丰富、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柴达木盆地新近纪的堆积巨厚且连续,地层构造相对简单,盆地北缘地层出露好,是研究陆生哺乳动物演化的理想地点。然而,两湖地区地层的时代跨度超过 13 My,厚度接近 4600 m,如果化石层位不明,很容易引起动物群成分的混乱。步林对此似乎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所有采集的化石未做分层处理,导致后人对"柴达木动物群"年代的解释引起不少异议。步林并非对地层不重视。恰恰相反,他如同在甘肃塔奔布鲁克盆地的工作中那样,在缺乏地形图和地质资料的条件下做了大量的基础地层工作。他利用明显的地物(山顶)和地质构造(背斜) 作为参照系统,仔细地记录了化石的出露地点,并编制了一些草图。步林主要在三个地区采集了化石:托素湖北岸、怀头他拉村南及泉水梁火车站附近。根据对柴达木新近纪的地层古生物考察,我们至少可以辨认出 4 个动物群:中中新世欧龙布鲁克动物群、晚中新世早期托素动物群、深沟动物群和早上新世怀头他拉动物群。

      (1)中中新世欧龙布鲁克动物群。化石主要产于剖面底部克鲁克背斜两翼接近轴部的红色泥岩及绿色砂岩中。该动物群的成员发现较少,主要来自两个地点:怀头他拉剖面步林 165 号营地附近及泉水梁火车站东北 800 m 左右处。包括以下几个种类( 括号内为步林的化石编号; 该系列号码在步林的柴达木专著中广泛应用) :Olonbulukiatsaidamensis ( Nr. 356),Lagomeryxtsaidamensis( Nr. 361),Stephanocemas( Nr. 368,407),Dicroceros ( Nr. 372,397),Eostyloceros( Nr. 396,399,401),Acero-rhinustsaidamensis ( Nr. 330,346,374,381) 。

      (2)晚中新世早期托素动物群。该动物群最初发现于托素湖北岸的狭长露头。步林对该点的记录最详细,其中各化石层位都被一一找到。托素湖的含哺乳动物化石层位局限在诺令根河( 连接克鲁克湖与托素湖之间的小河) 北岸 100 m 的地层中,是步林所有化石点中能最精确地确定层位的一个点( 即步林托素湖化石点都可以恢复到该段 100m 地层中) 。根据目前古地磁测量结果,该点 100 m 地层可以精确到 0. 3 Ma 范围之内。相当于含托素动物群层位的化石地点在怀头他拉剖面中也少量存在,但多数化石不特征,估计步林在此也找到不多。托素动物群最丰富的化石点在泉水梁车站东南的狭长露头。步林称做"一般条带"( "General Strips") 。在厚度不到250 m,北西-南东方向延伸达8 km的地层中,化石均匀散布、保存完好,是柴达木目前最丰富的化石点。托素动物群包括以下种类( 括号内为步林的化石编号) : "Ictitherium sp. "( Nr. 542),Tsaidamotheriumhedini(Nr. 447,457),Tossunnoriapseudibex ( Nr. 449,481,537),Qurliqnoriacheni( Nr. 441),Qurliqnoria sp. ( Nr. 508),Olonbulukiatsaidamensis( Nr. 429),Chalicotheriidaeindet(Nr.317),Hipparionsp.(Nr.352,444,467,493,498,500,501,523,553),Acerorhi-nustsaidamensis ( Nr. 418,430,438,456,459,488,502-4,511,516,525-7,536,538,555-6),?Tetralophodon( Nr. 458,487,524,530,534),Giraffidaeindet. (Nr. 316,320),? Eostyloceros( Nr. 334,349) 。另外在泉水梁地点也找到大量化石,研究后可望增加更多的成员。泉水梁是我国少数几个三趾马出现最早的地点之一。该剖面目前还没有古地磁资料,但通过与怀头他拉古地磁剖面的对比,泉水梁三趾马出现的最低层位应大致在 C5r. 1r反向带与 C5r. 1n 正向带之间( 约 11. 12 Ma) 。另外托素动物群所代表的时代,是青藏高原首次出现独特种类的时代。牛羊科中具有高原特色的种类包括Tsaidamotheriumhedini,Tossunnoriapseudibex,Qurliqnoriacheni和Olonbulukiatsaidamensis,其中Qurliqnoriacheni可能是现代藏羚羊(Pantholops) 的祖先类型。

      (3)晚中新世早期深沟动物群。深沟动物群是根据德令哈南部深沟剖面的化石建立的。产该动物群的地层虽然在怀头他拉剖面中段出露,但目前还没找到特征的化石。步林的个别不确定的化石有可能属于深沟动物群。2008年对深沟的小哺乳动物做了详细的描述,认为与陕西蓝田霸河组下部的小哺乳动物组合最接近。

      (4)早上新世怀头他拉动物群。怀头他拉动物群也处于怀头他拉剖面上部化石不丰富的地段。从步林的野外记录中,惟一能够比较确定的化石是一些驼鸟蛋片。

16、1935年,英国记者傅勒铭和瑞士女士马雅安,自东向西横穿柴达木,翌年发表《鞑靼通讯》,内附路线图及关于今海西州境内的当时人物及景物照片多幅,对海西州的描写有数万字,内涉及海西州的蒙旗王公、避居于柴达木的白俄哥萨克、沿路的地名、当地的风土人情等。

17、1936年,德国地学探险家傅通起(1877年-1957年)自东向西横穿柴达木。他曾督促在柴达木建立移动无线电台,出版德文著作《一科学家在鞑靼》。

      傅通起于1938年在莱比锡出版了德文游记,1939年在伦敦出版了英译《一科学家在鞑靼》(391页),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1月25日,傅氏拜会了在北京的德国大使,后与南京总参谋部的头子杨策将军进行了一次会谈,安排者为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法根豪森将军,杨策让傅氏谈一谈对新疆和西藏的看法。当时正值国民党总参测绘部门与中国科学界合作绘制较精确的地图,傅氏也参与了一些科学界方面的工作;他给杨策看了他所绘制的西北地图,指出出于军事、商务、政治及交通的原因,必须首先着手青海湖及罗布泊地区的测绘,因为此地连着川甘,具有天文测绘上的特殊意义;他催促在柴达木建立移动无线电台,以取代迪化已不起作用的电台。6月他在南京时,发现蒋介石同意了在柴达木建立移动无线电台的建议,委托属下去执行。这当然是杨策将傅氏的意见传达上去的。1936年8月20日,当傅氏在伯喀利克(今格尔木市西境)时,从一曾于1935年陪英国记者傅勒铭从柴达木至Issikpakhta(今若羌县阿拉尔一带)的华人处得知:同月15日,有一马步芳手下的官员带着约50名回族士兵及一手提无线电台抵达Arashato。他们要在戈壁(今德合哈市一地名:傅通起言又名Tenkelik)建永久性电台(傅氏认为或许是自己的意见起了作用)。该无线电团占了9座帐幕。该官员下令在柴达木西南角建一军事据点,用于以后处理蒙汉商人的争端。傅氏认为此举不仅明智,而且必要。该官员下的第一道令是检查和纠正度量衡。傅氏此游记除记载因人而异,路线稍异外,其他该书情况与傅勒铭相近。只是该德国探险家此前在青海作地学探险多次,又精于地学,所以在这方面贡献尤多,他沿途用天文技术进行了测绘,因此所绘路线图十分精确洋细。

18、1944年,日本特务木村肥佐生奉命乔装成蒙古人进入柴达木,日本投降其任务放弃,后著《日本代理人在西藏》。木村回国后任日本亚细亚大学教授,专攻蒙藏问题。

      1944年2月19日进入察汉乌苏,并于同年7月逃离的在当地逗留的化装成内蒙古蒙古族的日本特务木村肥佐生的此行游记《西藏潜行十年》(东京,1958年)一书第65和74页记载:3月中旬,他仍在察汉乌苏(今都兰县一镇名),为柴达木盆地柯柯旗所属,是这一带的交易中心,常驻一小队回教军,小队的指挥官统治了这一带。兵营门前挂着“青海柴达木屯垦局”的牌子。到了4月下旬,准备赴藏的人都要到该兵营来验身份证明书。流亡在此台吉乃尔王的黑色帐幕就在附近可见。

      木村1922年生于熊本县,1939年从九州学院(中学)毕业后,成了内蒙厚和的兴亚义塾专攻蒙古学的研究生,1943年成了驻张家口日本蒙疆大使馆的调查课勤务,奉命赴安多及卫藏地区刺探情报,他的目的是新疆。从1939年以来,他已在内蒙待了四年,当时在东苏尼特旗郭王府百灵庙西约60公里处的桑林庙的实验牧场,任务是用澳州种羊改良蒙古羊。他热爱蒙地的游牧生活,对蒙语方言很感兴趣,学的很好,这为他后来在都兰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化装成喇嘛从张家口走了两个月,才抵内蒙西部日占区的中公旗(今乌拉特后旗),时为1943年12月15日,遂与驻此的吉泽特务机关长接了头。后经阿拉善定远营(今内蒙阿拉善盟政府驻地巴彦浩特市)、裴家营(甘肃)、永登、乐都至西宁,1944年2月13日至湟源县。1988年,木村与旅日美籍蒙藏学家白瑞先生合作将此书译为英文《日本代理人在西藏》(伦敦,1990年,232页),西方藏学家木林在《西藏评论》1991年第2期发表的《一未克职守的间谍》一文乃对英译本的评价。所谓未克职守乃指木村奉日本军国主义政权命入中国西北,但中途该政权灭亡,无法再尽其职守。

      他在书中地图标出了柴达木五旗和香地的所在,他发现宗旗(他称做东旗)有人因被哈萨克抢劫而逃来柯柯旗的。他还见一脸上有被枪打穿伤痕的人,此人正在宗旗一庙念经,突遭哈萨克袭击,有铁饱打来。因集体抵抗未成功,哈萨克攻入,抢走了金银佛具。他受伤装死,活了下来。哈萨克对活的人砍掉手脚,剥去面皮,十分残忍,然后一阵风地离去。

      因遭哈萨克抢劫,柴达木五旗除柯柯旗外,其他四旗已沦为乞丐。克鲁克、台吉乃尔和宗旗三旗已遭彻底抢劫数次。号称牧草丰,牲畜多的台吉乃尔王,这时也在柯柯旗过着乞讨生活,西宁的回教军闻急报出动追击,哈萨克向西藏方面逃走。当时组织了临时蒙族义勇军,以协助回教军。他们抓住了哈族的沙王(沙诺彦),解往西宁,但夜里遭哈族劫杀,帐蓬被拔倒,混乱中沙王逃走。

      1945年8月,他抵达西藏今聂荣县境,30日抵林周县的热振寺附近,9月2日望见了拉萨城。在拉萨,他从蒙族人口中得知驻藏汉人言日本已战败,还见到了这里的汉人举灯游行庆祝的行列。后木村于11月底在噶伦堡见到了从西藏出来的日本人西川一三,两人谈到了日本的战败,仰天长叹。木村的这一段特务生涯在我国不久前所刊白振声等主编:《新疆现代政治社会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一书后记中竟被美化为:“木村肥佐生先生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万里孤征,独自潜行于中国西北西南达十年之久,足迹漏及甘、宁、青、蒙、藏,唯独未及踏入新疆,但心神往之,壮心不已。”显然是不了解情况所致。木村后任日本亚细亚大学教授,专攻蒙藏问题,发表了不少论文。

19、上世纪30年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开始筹划和建设青藏公路(西宁至玉树段)、青新公路(西藏至诺羌段),每年征调数万民夫以及木车、役畜参加修路,40年代得以粗通。限于条件,这些公路多为稍加展修的便道,由于受洪水冲刷、风沙掩埋,平时又得不到保养和改善,因而很多路面未投入使用就告废弃。

20、1947年,国民政府拨出约10万元左右的考察专款,组成“甘青新边区及柴达木工矿资源调查队”,科学工作者历经半年时间,受尽磨难,对柴达木等地的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矿藏等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首次发现了柴达木盆地西部有石油,初步探察了盐矿、芒硝、煤矿等,初步了解了柴达木西部的水源、水质、土壤、动植物资源等。实践证明,这次科学考察活动为柴达木以后开发,作了开创性的奠基工作。

社会主义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开发柴达木盆地真正由口号变为了现实国家十分重视柴达木的开发,调集五湖四海的科学技术人员参加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勘察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