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越是有用的招数,越简单!

 谋略那些事 2024-05-18 发布于江苏

管理、人性、财富、家学就看《资治通鉴》

内部资料领取方式在文末

回复【职场】了解宝书《职场避坑指南》

《资治通鉴》第六十九卷 魏纪一
曹魏·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

【原文】

时江水浅狭,夏侯尚欲乘船将步骑入渚中安屯,作浮桥,南北往来,议者多以为城必可拔。董昭上疏曰:“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畏敌,不敢轻之若此也。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平地无险,犹尚艰难,就当深入,还道宜利,兵有进退,不可如意。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臣私之,忘寝与食,而议者怡然不以为忧,岂不惑哉!加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就不破贼,尚当自完,柰何乘危,不以为惧!惟陛下察之。”帝即诏尚等促出。吴人两头并前,魏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仅而获济。吴将燔璋已作荻筏,欲以烧浮桥,会尚退而止。后旬日,江水大涨,帝谓董昭曰:“君论此事,何其审也!”会天大疫,帝召诸军还。

【译文】

译文太长略过

【解析】

曹丕三路大军伐吴,曹休、曹仁、曹真分别为统帅。
之前提到,曹休想冒进被曹丕按住,曹仁有私心结果被朱桓顶了回去,剩下一路曹真情况也不太好。
上面材料就是曹真这一路的夏侯尚情况,董昭对曹丕建议,不能冒进否则风险极大。
曹丕很听劝,让夏侯尚立即撤兵,避免了被包饺子的惨剧。
这里不去具体说一些军事上的东西,因为对咱们没用。
上面材料最值得思考的还是董昭对曹丕建议的底层逻辑具备极强的延伸意义。
具体来说一说。
第一,慎重为先。
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畏敌,不敢轻之若此也。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
董昭开头就这句,其意是批评夏侯尚的冒进之策。
在他看来,军事牛逼如曹操尚且谨慎如斯,你们这些人不如曹操还这么大胆,这不是找抽吗?
董昭的话是比较委婉了,但也点明了一个做事事实。
做一件事,就算是你非常擅长、牛逼,你都应该慎重对待,如同第一次做一样。
俗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常言道,淹死的都是会水的,因为会就没有敬畏心,就会轻视、想当然,犯错的风险就会大增。
兵者国之大事更是如此。
尤其是两军对垒,彼此都想把对方搞死,更是不择手段,你要轻视对方吃亏就是必然。
第二,退出机制。
平地无险,犹尚艰难,就当深入,还道宜利,兵有进退,不可如意。
这句是在说军事,但其内涵却是说明选择主动权以及退出机制的问题。
在董昭看来,进兵没问题,但你进了要能退得回来,不能说你进了就走不了,这就打成烂战、战争泥潭。
换个角度看,投资和战争也是如此。
故事里面有句老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
所谓卖不光是卖出时机,更是能卖的出去。
以前和做股票的人聊过坐庄,他们就说选一个股票最重要的不是能不能赚钱,而是能不能跑得掉,要是一个股票没什么人、活性差,你这票盈利了谁来给你接盘?
第三,路径容量
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
这句话的关键点或者说董昭的内涵是浮桥。
在董昭看来,你要突入敌方纵深也没问题,但你浮桥就有大问题了。
浮桥小,单位时间能够承载通过的人数极其有限,这就给你撤退带来重大问题。
继续上面提到的坐庄的退出机制,接盘的人有了,但如果接盘的人不多,你想走也很困难。
就好比说,你搞了100万手,但这个股每天成交量撑死就1万手,这就意味着理论上你至少要100天清仓。
资本市场别说100天,就连10天后发什么都说不清。
所以,所谓的路径容量,其实应该是你选用的方法是什么,对你的目标有效性到底有多少。
第四,容错率
这个是最关键的,也是对第三个路径容量的补充。
在董昭看来突入和浮桥其实并不是最大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选择这个方法之后,曹魏方面的比较被动。
所谓的被动,一是选择权基本不在自己手中,二是这个思路方法的容错率极低。
重点说容错率。
任何一件事你只要去做,其过程一定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导致功亏一篑。
但不同的方法与方法之间, 是有差别的。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过程出现变化的多寡,以及对于变化的接受度。
比如,上面材料夏侯尚走浮桥,天气因素、水文、东吴方面等等都能让这浮桥废掉。
但要是夏侯尚直接走平原,这些东西就不存在了。
容错率越低意味着稍有问题,你这事就要黄,甚至来说给你带来万劫不复的影响。
具体来说,就好比最近热剧《新生》,里面主角费可这一连串设计就属于容错率极低,稍微有个环节跟不上就全部崩溃。

【闲扯】

现实情况也如董昭预料的那样,夏侯尚军掐着点撤回来,差点被吴军包了饺子。
读《资治通鉴》包括其他的历史资料或人物传记,窃以为最值得学的东西,并不是别人具体怎么做。
因为这个东西其实没有太多可复制性,就算有也会因为时代背景、资源禀赋等一些因素造成别人能用,你用不了的情况。
之前有个文章就分析过这个问题:
资治通鉴:如何把别人的失败,变成自己真金白银的经验?
比如上面材料最值得思考的就是董昭分析问题时的几个要提点。
慎重这个就不多说了,属于老生常谈的东西。
退出机制则比较重要,也可以理解为止损点或者说投入到多少就必须要撤离,避免沉没成本影响决策。
这个在投资、人际关系方面作用挺大的。
再就是容错率。
这个在做事方法谋划的时候影响作用挺大的。
比如咱们做一件事,想到个方法,针对方法就要去思考容错率问题了。
是不是影响因素太多?对于影响因素是不是太敏感?等等之类的。
一个好的方法,大巧不工没有那么多影响因素,就算有也属于与可控的那种。
至于你想走捷径什么的,那往往会大量依靠外部因素,那这个容错率就高不到哪里去了。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很多原创内容值得一读,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