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狗屎与意识

 秦声何来 2024-05-18 发布于重庆

昨天中午我去散步。眼见前方树下有一坨狗屎 。走近时才发现这不是一坨狗屎而是长在树脚下的蘑菇。

我觉得这事儿有趣,于是就用手机拍下,准备作为视频的素材。这是我之前的经验。

那天我晚上走路看见一个黑影。我初步判断是条蛇,但我不确定。所以我拿出手机,边录边放大。当我确认是一条蛇之后,却又发现自己没有开闪光灯。等我把闪光灯打开,蛇却被我吓跑了。

之后我给录好的视频配了一段旁白,发到视频号上。

旁白是这样的。“或许相遇就是这样。遇见看不清时,不知道是惊喜还是惊吓。等看清之后,则是各奔东西,各安其命。”

从那之后我就开始留意路上见到的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如果觉得有趣的就用手机记录下来。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

没想到这坨像狗屎的蘑菇,昨天下午就被我用上了。当然,不是发视频,更不是吃这蘑菇。而是用来回答一个问题。

“你们说的'意识’是什么?我不太理解。” 昨日下午一位学员来上课,在上课快结束时,他提出了这个问题。

而这个问题的缘起是师父分享他带空空的经历,谈到要在陪伴的过程中,教育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提升意识水平和意识密度,即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这位学员不太明白。所以我想用最简单的方式回答他,“意识就是你注意到什么然后又想到什么。”

当然,这样的回答也还是太过抽象。于是,我就举了在散步时,见到像狗屎一样的蘑菇的例子。

在这个例子中有四个意识层次的差异:

第一个层次是无视,即无意识。

比如,我走过这棵树,但什么也没看见。也就是说,蘑菇是客观存在的,但我却根本没有见到它,那么,它对我而言就相当于不存在。

这个过程与王阳明那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第二个层次是预判,即有意识。

比如,我看到树下有坨狗屎。有狗屎就有狗屎吧。与我何干。于是,我就走了。

这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跨越。但这个有意识是主观的判断,并没经过实践验证真伪。

第三个层次是验证,即在有意识的基础上再次确认。

比如,我远看是狗屎,走近一看原来不是狗屎而是蘑菇。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意识到这个层次也就结束了。时间久了这件事儿也会被我们遗忘。因为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而我们的记忆有限。

第四个层次是价值化,即确认这个事物的存在与我有什么关系。

我当时想到的是录个视频发视频号。结果,视频号没发,却成了一个教学案例。

这或许正是有心种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现在想来许多事不都是这样吗?先储备着,说不定哪天用得上。当然,像这样的有意识的储备信息几乎是没有成本的,而且每次储备与提取又是在训练头脑,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我这个意识的提升,也是在师父谆谆教导下的结果。之前的我也是“视而不见”的。

之后为了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师父在我讲解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一点。

那就是我为什么会注意到那有一坨“狗屎”?换句话说,就是意识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简单而言是两点。

一是心中空无一物,注意力在当下。

在这种状态下,外界的环境的变化会自然而然地加载到我们的内心之中。然后,什么是平常的什么是异常的,我们自动会去分辨判断。这是意识的默认系统。

只是如果我们心放不空,总想着其他事,那么意识系统也就不会发挥作用。

二是知道意识密度和意识层次的价值,人才会去提升。

什么是意识密度?

意识密度是注意力单位时间内能够关注到多少事物的数量。

什么是意识层次?

意识层次是注意力对事物加工的程度。

为什么我们要提升意识密度和意识层次?

首先,意识的本质是接受外界刺激之后纳入思考范畴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一个人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与世界互动的原材料。

其次,一个人的意识密度和意识层次越高,那么他更容易对世界保持客观的认识。反之,他对世界的认识就会主观。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绝对数量的保证,那么想要保持客观就是困难的。而这就是为什么狭隘的人都主观的原因。而愚蠢的人不知道自己愚蠢,其实也是因为主观。

第三,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成果就在哪里。”

而我们扩大意识范围,扩大注意力范围,其实也就是在扩大成果范围。只是结出成果需要时间。

换句话说,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而提升获取信息数量和加工信息的质量,将会决定一个人最终成就的高低。

我想这正是认识意识,理解意识,提升意识的价值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