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洪俊丨陈师道参观税子步“异木”之启示

 界首柴大官人 2024-05-19 发布于安徽

陈师道参观税子步“异木”之启示
张洪俊
说到税子步,搜遍浩秩卷繁的典籍,雪泥鸿爪,仅存只言片语,每每缺乏具体详实的叙述。真正出现在历史典册中,且与名人发生关联,仅存北宋文学家陈师道的《后山谈丛》中。
陈师道(1053年-1102年1月19日),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人,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
元祐初年,苏轼向朝廷推荐他的文才和品行卓越,起初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后苏轼知颍州,他随苏轼为颍州教授,“教授”大致类似于今天的阜阳市教育局长。苏轼转知临安,陈师道不久亦擢秘书省正字。  
 陈师道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他亦能作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宋史》评价他“少而好学苦志”。言其在治学上富有思辨精神。

《后山谈丛》中记录了他于元祐六年(1091年)岁尾到税子步参观“奇树”的经历。原文如下:
“予為汝陰學官,學者多言萬壽之西、潁水之上有村號「稅子步」,步之西有異木,人莫能名,相傳數百歲,榮落不時,舊有碑云:「粉黛塗容,金碧之樹。」余過之,往觀焉,木身纔十數年爾。是時歲暮,羣木皆落,從者以謂枯也。木下有剎石,石有像文,有銘云:「曹公有悟,怖心未已。敬造浮圖,式崇妙理。文詞闡相,粉黛塗容。金剎一樹,永出煩籠。開元十六年,歲在執徐首旬五日建。」地故佛氏道場,石乃剎下銘也。「粉黛塗容」,謂建像也;「金剎一樹」,謂建剎也。讀者寡陋,傳者喜為緣飾,苟無此石,亦足惑世也。”
译文如下:“我为汝阴郡的学官,学者都说万寿县的西边、颍水河边,有一个村子叫「税子步」。税子步西有一棵奇树,人不能说出它的名字,相传已有数百岁,这棵树有时繁荣,有时衰落。过去留一石碑上面刻字是:「粉黛涂容金碧之树。」我经过税子步,前往参观,树身才十多年罢了。此时正在年末,许多树木都落叶了,跟随的人以为树木枯萎了,树下有刻字石碑,碑上有图像文字,铭刻的是:「曹公有所感悟,心中恐怖不已。恭敬的建造这座浮(塔),形式崇高,道理精妙。用文词阐述形状,用粉黛涂抹塔容。金刹建在这株奇树下,希望藉以永远逃离烦恼之牢笼。开元十六年(728)戊辰龙年正月十五日建。」此地本是过去的佛教道塲,石碑就是古刹下的铭刻物。「粉黛涂容」,说的是建筑物涂上粉黛;「金刹一树」,是说在这棵奇树下建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刹。读碑的人孤陋寡闻,传播的人喜欢夸饰,假如没这块石碑,也足以迷惑世人了啊!
这里是说陈师道在汝阴任学官时,听许多人说万寿县西边、颍水之滨有个税子步镇,税子步的西头有一株“异木”,相传已有数百岁,时荣时枯,没有规律。还有传言说,这株“异木”是“粉黛塗容,金碧之樹”,充满奇幻色彩。
然而,凡是较真正的陈师道实地考察发现,这所谓“异木”之下,有块石碑,写着“文詞阐相,粉黛涂容”“金刹一樹,永出煩籠”等字句。陈师道据此认为,此地曾是佛家道场,“粉黛涂容”指的是造佛像,“金刹一樹”指的是建金刹于树下。所谓的“异木”“金碧之树”,只是人们口口相传闹出的“乌龙”。
“金碧之树”,意象很美;究其实质,却只是一株普通的树木,只不过当地人不认识树种而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么一类人,由衷喜欢“金碧之树”的虚幻华美,乐于相信“金碧之树”的客观存在,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由此“种”出了不少有名无实的“假树”。正如陈师道所言,如果没有那块石碑为证,“金碧之树”可能大行其道,虚假的东西就会泛滥成灾,“亦足惑世也”。
陈师道这次考察税子步“奇树”的经历,给后人深刻的启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治学之道,贵在学思践悟,如果人云亦云,盲从轻信,当别人东西的“搬运工”,可能连“金碧之树”都种不出来。和陈师道同时代的黎宗孟、王无咎,觉得别人的学问做得好,于是照猫画虎,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被世人传为笑柄。黎宗孟被称作“模画手”,却是“一点画不出前人”之手;王无咎被称作“转般仓”,却是“致无赢余,但有所欠”之仓。
与此相反,如果人们像陈师道一样,坚持自己的思想,探索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气派,种出的就不会是“金碧之树”那种华而不实的东西,而是独属于自己的“参天大树”。
这就是陈师道考察税子步“奇木”给后人的深刻启示。
参考书目
1.陈师道《后山谈丛》
2.郝启荣 杨元庆《少种些“金碧之树”》

2024年5月11日于太和

张洪俊先生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