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思邈养生、范仲淹家训、吴汝纶处世《百字铭》:原文 译文

 sun918 2024-05-19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百字铭》

·范仲淹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译文

尽孝道当竭尽全力,忠诚勇敢怀有赤诚之心;

兄弟姐妹互相帮助,要知慈悲是没有度量,没有尽头。

勤奋学习研读圣贤书,像敬重父母一样尊敬师长;

懂礼仪知谦让,切勿疏忽轻狂,谦逊忍让、态度宽厚和善,邻里方和睦。

尊敬长辈关怀幼小,体恤鳏寡孤独与弱势群体;

谦恭廉明,戒骄戒躁,才能树立威信,为人信服。

要知勤俭节约过生活,常怀感恩心;

能够顺应天理、慈悲为怀,才能广种资粮,普利群荫。

处世“八德”是准则,后世应当谨遵前人教诲;

以家训为戒,才能发扬祖业,有所作为。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八德: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处世的基本操守。

《百字铭》

·孙思邈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云鼓,晨兴漱玉津。

妖神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常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本,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译文

孙思邈的百字铭,也称为养生铭,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包含了许多养生保健的至理名言。孙思邈被后世尊称为“药王”,不仅因为他的医术高明,还因为他在养生方面的独到见解和实践。他的养生铭强调了“精、气、神”的重要性,认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调养是养生保健的关键。

在养生铭中,孙思邈首先提出不能“怒而伤气”和“思虑伤神”,以免气机紊乱,血脉失和,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百病杂生。他尤其重视精神调养,认为一个人平时应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勿使悲欢过极,以免出现 “悲能伤肺”、“大喜伤心”的局面。

此外,孙思邈指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规律,要注意节制饮食,保持膳食平衡。特别要防止夜间大吃大喝和酒醉,以免引起停食、消化不良或伤胃、伤肝等不良后果。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少吃刺激性食物,更不可偏食。

孙思邈还提出了“节五辛”的概念,即少吃葱、蒜、韭菜、洋葱、薌头、薤白、胡荽(香菜)等刺激性食物。他还提到了“亥寝鸣天鼓”和“寅兴漱玉津”两种导引法,这些方法在唐代以前的医疗保健书籍中经常提到,具有保津和固齿的功能。

孙思邈认为,每个人只要重视养生保健,就能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能有效防止“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的身体“未病”状态。他最后指出,能否健康长寿,主动权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是命里注定的。只要个人保健有方、养生有道,就能长命。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百字铭》

·吴汝纶

远观山色,年年依旧如新,近视人情,渐渐不同往日。

诗朋酒友,日会三千,知己心人,百无一二。

花开兮,蝴蝶至,人困兮,亲戚疏。

时来,谁不来;时不来,谁来。

自跌倒,自爬起,靠人扶,都是假。

亲戚朋友,说的是隔山话。

且挨过三冬四夏,暂受些此痛苦,雪尽后再看梅花。

译文

站在远处看山河之色,年年都是一样的新鲜

站在近处看人情世故,渐渐的跟从前不一样

交往的形形色色的人,一天有三千个

可以交心的人却寥寥无几

花开了,蝴蝶自然就来了

人穷了,亲戚自然就疏远了

时运到了,阿猫阿狗都来了

时运不到,阿猫阿狗也不来

自己跌倒了,就自己爬起来,靠别人来搀扶,都是假的

亲戚朋友说的话就像说话隔山打狼,绕来绕去,含沙射影,没有直接表达真正的意图或目的。

暂且熬过眼下这最寒冷的冬天和最炎热的夏天,

暂且承受眼下这些痛苦,历经霜寒后才能绽露芳华。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一字挚父,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会宫镇老桥村吴牛庄)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同治四年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桐城学堂。与马其昶同为桐城派后期主要代表作家。

其主要著作有《吴挚甫文集》四卷、《诗集》一卷、《吴挚甫尺牍》七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东游丛录》四卷。吴汝纶博学多才,一生著作等身,影响深远。为文力追雄奇瑰伟之境,为诗则以杜、韩为宗,笔力矫健,具阳刚之气,兼有时代气息。经他诠释的经书有:《易说》两卷,《吴氏写本尚书》一卷,《尚书故》三卷,《夏小正私笺》一卷;点校的史书有:《国语》《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等;著有《吴挚甫文集》四卷、《诗集》一卷、《吴挚甫尺牍》七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东游丛录》四卷。后将著作与点勘诸书,合刊为《桐城吴先生全书》,之后陆续有《桐城吴先生日记》《尺牍续编》《吴挚甫先生函稿》《李文忠公事略》《桐城吴先生遗书》及点勘古籍多种皆行于世。殁后一年,其子吴闿生编次《桐城吴先生全书》付刊,内含文集、诗集、尺牍及说经著作等6种。另有编定未刻及未编定者多种,后来陆续有《桐城吴先生日记》《尺牍续编》《挚甫诗集》及点勘古籍多种行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