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析教材的角度不同学习效果也不同

 慢点数学 2024-05-19 发布于江苏

在对一节课的教材进行分析研究时,需要建立与本节课内容相关联的分析框架,根据这个分析框架对该教材做纵向或横向比较研究。这是从教材的整体视角出发,弄清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梳理知识线索,从而获得启示与建议。

以上是从知识的角度去分析教材,若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针对这节课做出各种各样的预设或猜想,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他们在学习此内容时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方法、新的手段。

例1: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易错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分析研究教材的角度有关系。

看到这个内容,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引导孩子发现两种算法背后的计算规律,还是思考孩子看到这个问题会想些什么,分析研究的角度不同,学习或教学的效果截然不同。

要求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学生会列综合算式还是会列分步算式?如果列分步算式该怎么办?既然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都能解决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列综合算式?

两种解法:方法一(6+4×24和方法二6×24+4×24,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这两种方法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孩子理解起来的难点在哪里?

建立等式6+4×24=6×24+4×24或6×24+4×24=6+4×24后,说明等式成立的理由时,能从哪些方面进行说理?如果学生只能从题目情境进行说理,那么该怎么办?

④由等式6+4×24=6×24+4×24或6×24+4×24=6+4×24去发现规律时,发现不了怎么办?如果发现了他们会如何描述这个规律?哪一个等式更容易发现规律?理由是什么?

⑤发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该怎么验证?学生会怎么想?他们会想到用字母来表示数吗?想不到怎么办?反过来说,给出的字母又能表示哪些数?为什么?

⑥对于以上问题,老师给出的回答有多少是与学生“吻合”的?又有多少相差的太远?为什么?

2:认识三角形的高,一直是错误率出现较高的地方,这是否与分析教材的角度有关呢?

教材首先出示了一个人字形(三角形)的屋梁,这是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暂且不论,让学生观察后思考:哪条线段的长度是梁的高度?并量出它的长度?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孩子们依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就会找到:竖直的、最长的那条线段的长度就是梁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呢?教材给出了提示:

“人字梁的高度是上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量的线段与人字梁的底边互相垂直。”再结合第三幅直尺度量图,孩子们就会想:人字梁的高,就是从人字梁“上面的顶点”到底边的距离。

有了这些活动经验后,教材给出了三角形“底”与“高”的意义:

学生就会产生疑惑:这个三角形图形的高不就是一条吗?怎么说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呢?教材前面的用词是“上面的顶点”,到了这里却变成了“一个顶点”,不免会让人产生困惑,这是自然的事情。

最后教材给出“试一试”练习,便结束了本节课:

这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三角形的高,就是从三角形上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这是教材安排的本意吗?显然不是!

那么作为老师或家长,该如何分析研究这部分内容?显然,解决了上面孩子们所产生的疑惑,也就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自然就会避免对三角形高认识的误区。

3:在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对于为什么a÷b=a/b(b0),学生运用起来轻松容易,但要问为什么,却不知道如何解释。如3÷5为什么等于3/5?

让我们先看看教材安排:

第一个例题,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1/4块。这是符合孩子的实际生活习惯,他们理解起来是十分容易的。

第二个例题,是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块。孩子们会怎样平均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孩子会把其中的2块饼都等分两份,这样就得到4个“半个饼”,4人每人得1个“半个饼”。最后再把第三个饼等分4份,每人得1份,就是1/4块饼。这样合起来就是3/4块饼。

一定要按教材的分法去分吗?教材这样安排是想把孩子引导到哪儿去?3个1/4块是3/4块和3块的1/4是3/4块,3/4块产生的过程有什么不同?这两种分法有什么本质区别?它们是想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建立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例题,是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就是利用上一个例题探讨的结论来解决问题,可以说是分法的运用。孩子们如果得到5/3块怎么办?如果用小数表示结果怎么办?怎样才能体现分数的优越性?这些问题都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过的,也是很有可能出现的。

最后,教材利用前面例题得到的等式,让孩子去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得到普遍性的结论:a÷b=a/b(b0)。他们真的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吗?由这样三个例题得到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有学生问3÷11为什么等于3/11?抛开具体的问题情境又该如何解释呢?而由具体到一般,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那么该如何由这个具体问题到一般结论呢?

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内容,实则蕴含着非常大的危机,圆满化解这些学生的“危机”,才能实现数学学习的“繁荣”。因此,如果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数学,那么学生学的一定会轻松、快乐,老师或家长教的一定会融洽、和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