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云南乡村集市印象 | 姚卫民 朗诵 | 一禾

 又见酸枣人生 2024-05-19 发布于山西

--执着如你 生命如歌--

                                              有一种朋友不在生活圈,却在生命里;有一种陪伴不在身边,却在心间。人生百味,岁月如烟,让美妙的声音随同心灵的悸动伴着沉睡的文字飞翔.....


云南印象

作者||姚卫民
朗诵||一禾
编辑||云影

 云南乡村集市印象  





       一九八六年,我所在的部队代表兰州军区参加了两山轮战。部队初到云南的时候,要进行适应性训练,临时驻扎在文山州的一个山区县。驻地的附近有个小镇,每周日逢一次集会。到了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大路小路的人川流不息,街道上五颜六色的民族服饰,彰显出了少数民族的特色。不宽的街道人们磨肩接踵,熙熙攘攘,一派热闹的景象。

        这里的妇女们大多胸前都佩戴一副做工精美的兽头形银牌。看陈旧的样子大概都属于祖传。山里人出门身后都背着背篓,装个东西走起路来也方便。有小孩的妇女,则把小孩用背带绑在身后,也有放在背篓里。孩子有爬在母亲背上睡着的;有手里拿着吃食边吃边向一旁张望的。令人感到新奇的是,在街道的转弯处,竞有一家卖高档花卉的店面,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农村还的确不多见。花的种类有十几种,大多叫不上名字,花形奇特,十分罕见。

        街上有许多卖新潮衣服的摊点,但真正掏钱买的却不多,围观的、称赞的人倒不少。异于北方集市的是街上没有摆摊卖菜的,也没有卖猪肉的。这一点其实倒不难理解,因为这里四季不分,家家房前屋后都种菜,各样齐全,多少都种一些,自家吃不了还拿去送人。生猪也是家家都养,养肥了宰了自家吃,没有吃植物油的习惯。

        街的尽头是一排卖三七的,坐在土地上,面前摆放个装有三七的布袋或编织袋。袋口卷开,露出土黄色的三七块根。三七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云南的文山州则是它的天然适生区。问了一位卖三七的老人,为什么叫三七,老人介绍说:这三七本是生长在荒山野林,它的生长条件颇为独特,需三分阳光,七分阴凉,因而得名。因为它是名贵的中草药,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供不应求,所以,后来有了人工栽培。在地势稍缓的山坡上,人们用树枝和玉米杆搭起一个个宽约二、三十米,长约百米的种植棚。这三七的块根上每年多长出一个头,块根上分头越多,说明年份越长,其药用价值也越高。一般能有五到六个分头,就算得上是上好的三七了。

        当地亦出产甘蔗。在我们到来之后,起初就有老乡傍晚时分背着一捆捆来营房外叫卖,无论粗细皆一毛钱一根。那会儿,对于北方人来说,甘蔗还是有诱惑力的,不大一会儿就卖光了。

                                         (原创)

                                          2024年5月16日









作者简介

姚卫民,陕西蒲城人,1964年7月出生。曾在部队服役四年,其间参加过对越防御作战,立三等功一次。退伍后安置到供销系统工作至今。多年来坚持看书,对文学情有独钟。






诵者简介


一禾,山西原平人。喜欢朗诵,愿自己的声音能诠释文章的灵魂,在读者闲暇小憩的时光,即使微闭双眼仍能领略文学的别样风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