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㊶】李明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夏天微语789 2024-05-19 发布于江苏

光明日报

2024-05-19

作者:本报记者 郭超

李明启 资料照片

【为历史存正气 为世人弘美德 为自身留清名·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

声如洪钟,精神矍铄,在今年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的演出后台,表演艺术家李明启一亮相,就把大家“镇”住了:这哪像近90岁的人呀?!李明启参演的合唱节目给出了永葆青春的答案——《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我们这一代人,从年轻参加工作起,就立志为人民服务。我在中国铁路文工团工作时,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演出。铁路工人病了,我们就去病房为他们唱歌;在火车上没演出任务,我们就在列车广播室为乘客唱歌;不唱的时候,我们又成了列车员,拿起扫帚打扫卫生,从来没有人想为了出名而演出。”回忆演艺生涯的起点,李明启心怀感恩。她感谢党把她从一个旧社会的童工培养成一名受观众喜爱的演员。

在李明启看来,名和利只是零:“如果说生命是'一’,这个'一’下面应该是作品,而不是名和利。一辈子如果能留下一两部好作品,就是演员最大的幸运。”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1岁那年,李明启父亲去世,身为长女的她辍学帮母亲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糊火柴盒、织草包、放牛放羊、上山砍柴、当清洁员、在粮库挑拣黄豆、在制烟厂包香烟、做售货员……

几年后,抗美援朝战争开始,鸭绿江边的老家辽宁丹东成为重镇。李明启凭着一副好嗓子,成为丹东铁路抗美援朝宣传队的一员。那时她和宣传队队员吃住都在铁路工地上,时有敌机来轰炸。李明启从不害怕,为铁路工人打快板、吹圆号、唱歌。

18岁那年,李明启被调到中国铁路文工团歌舞团唱美声。后因身体原因,她申请调到话剧团工作。当时,团里准备排一部叫《远方》的话剧,李明启拿到剧本后,很快把台词和调度背得滚瓜烂熟。某天夜里,李明启接到通知,说有专家来看这部话剧,让她登台表演。尽管突然,但李明启一点都不怯场,出色的表演赢得专家和团里的肯定。

自此,李明启正式开启了她的演艺生涯。在中国铁路文工团话剧团工作20多年,李明启出演了40多部话剧,凭借话剧《人生感受》中水莲一角获第三届文华奖表演奖,还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20世纪80年代后期,已过不惑之年的李明启开始“触电”影视圈。1986年,《便衣警察》剧组来团里选演员,请她在剧中饰演一位老太太。有人说她显得太年轻,不像老太太。为了贴合角色,她把头发剪少,眉毛剪稀,剧中热心的郑大妈形象立马就出现了。她也由此获得金盾奖最佳女演员称号。随后,李明启在《家有九凤》《小墩子》《没事偷着乐》《双面胶》《男媒婆》等影视剧中塑造了多个性格迥异的母亲形象,并有了荧屏“妈妈专业户”之称。

李明启十分注重体验生活。她一直记得,话剧团团长告诉她,表演艺术是体验艺术,没有体验,谈何体现?体验要深,体现要精。

有一年拍农村戏,李明启一进农村就不在剧组待着,天天往老乡家里跑,学挑水、学做饭、学烧火,还借来老乡的衣服和鞋。村里人说,你来的时候多漂亮,你看你,现在跟我们一样了。李明启笑了,她知道,扮相成了。

央视版《水浒传》中的王婆,是李明启演艺生涯的一次突破。

刚进剧组,3次试妆都不贴合人物,李明启非常紧张。她反复阅读《水浒传》,发现里面对王婆的描述很少,但这个反面角色,各种曲艺剧种几乎都有演绎。戏曲舞台上的王婆就是一副丑婆子打扮:红脸蛋、绿嘴唇、大耳环、大烟袋,头上还顶着大红辣椒。李明启觉得,作为电视剧,不能像戏曲舞台那样脸谱化,而要自然,不露痕迹。

如何表现?好的动作设计,胜过千言万语。剧本里的王婆,就只是坐在自家茶馆门口,看街市上人来人往。李明启设计的王婆,倚在门口嗑瓜子,每一颗瓜子皮都“噗噗”吐到地上,眼睛在人群里乱飘,专门盯着达官显贵。

剧中武松的扮演者丁海峰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有一场拍摄王婆被宣判后押赴刑场,看到武松的时候,王婆由于害怕,扑通就跪在地上。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李明启的腿部被热水烫伤,由于下跪力量很大,伤口破裂,鲜血直流。等这组镜头拍完,她竟爬不起来,腿和裤子都粘在了一起。

几十年间,李明启演了100多部影视剧。说起那些角色和台词,李明启如数家珍。她说,戏是悟出来的,不是演出来的,一个演员需要把台词融入心里,只是拿剧本照着念,就糟蹋了角色,台词说出来的不应该是字,而是自己的思想。她追求的是没有表演痕迹的表演。

一部古装剧,让李明启在全国观众心中留下了极“恶劣”的形象。有一次她打车去参加活动,司机认出了她,就特冷淡地说自己后悔拉她。李明启幽默地说,我都出戏了,你怎么还在戏里?司机听完就乐了。李明启知道,这是观众对自己演技的肯定,演戏,是她觉得最过瘾的事。

李明启的生活朴实简单,丝毫没有明星架子,出门搭地铁、坐公交,不用剧组接送。她和小区的大爷大妈非常熟络,常常互相招呼着一起去买菜。李明启热心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号召力感染更多人投身环保事业。在中国文联、中国视协等组织的活动中,也总能看到李明启的身影。她还与社区的同志一起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表演节目。“我把90当19,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李明启说。

(本报记者 郭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