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婺源徽派古建筑修复者吴志轩:逆境管理的三重境界|古建筑|婺源|徽派|志轩|留耕堂

 孙行悟空 2024-05-19 发布于贵州
前 言 Foreword /

前 言 Foreword /

志轩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高材生,做过管理咨询师,后来进入民营集团担任高管。十年前,他正处事业的黄金期,却毅然放弃了世人眼中的“大好前程”,躬身力行修复婺源徽派古宅及建设古村之中。彼时他比谁都清楚,这是一条艰难的路。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他以自己的方式愈行愈远,愈行愈笃定。

当他耗尽心力修复打造了一幢幢古宅民宿的同时,他也在地图上画了一条自己的回乡之路。于是一个人的诗和远方,成就了如今众乐乐的精神家园——逸家园(以开放型社会企业运营模式,共同打造我们心向往之的理想生活方式)。

走进他所修复的、同时以新业态让这些百年建筑重焕生机的一栋栋宅院,你能强烈地感受到情怀掷地有声的力量,以及充满绽放生命力的场域激荡。

回望返乡这一路,满是荆棘和盘根错节的藤蔓,志轩始终以“过程即结果,问题即资源”为人生信条,以期在止观中获得定力以越过逆境,获得智慧而解脱,获得慈悲去感恩自己与他人。

△ 虹关村

Chapter.1 心之所向,行远必自迩

Chapter.1 心之所向,行远必自迩

问起志轩为何放弃当年那么好的发展机遇,志轩只是淡淡地笑着说:“从心所欲。”

以往深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如今一半多的时间都扎入乡村,对于志轩来说,实际上只是形式变了,内心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始终如一。

2008年,从管理咨询行业离开后,他在江西宜春做一个“天工开物园”的项目,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为蓝本,找来了其中四十多种工艺及其传承人,深入接触到了他所心驰神往的传统文化。也是在此期间,志轩到婺源寻找歙砚的传承人裘国平,在人来人往的歙砚集散地,竟然还有大门洞开无人值守的店铺,里面是价值不菲的老坑歙砚,不怕人觊觎也没人去偷,他讶异又感慨万分,如今竟还存在着这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地方。

淳朴的民风、简单的生活方式,加之厚重的徽文化底蕴,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了志轩。他选择了在这里开启全新的生命历程——不是游人如织的景区里的度假酒店,而是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修复打造富有人情味的古宅民宿。

志轩常挂在嘴边的“从心所欲”,看似是把选择权交给了无形无常的内心,舍去了选择的负累,但如何在纷繁嘈杂的世界里,每一次都坚定地去倾听真实的心声,守住这份内心的自在,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许就是他反复强调的“过程即结果”这一人生信条,融入到了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里去。

他说,“做古宅民宿这件事情,商业只是一种手段,商业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生活才是根本目的。什么是生活?不就是一天天过日子嘛,你每天是否能够感受到这一天中一些微小的美好,这是很重要的,哪怕是一朵花,坐在留耕堂院子里,听听鸟鸣,和三两朋友聊聊天等等。

如果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过程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我相信内心也会更加的'安住当下’,也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状态去投入到所做的事情当中来,同时才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状态去感染别人。”

话语间,志轩伸手一拍,转头笑着对屏幕里的我们说,“打了一只蚊子”。徐徐在讲,语调和缓,空气中满是闲散自足的气氛。常年生活在乡村,这种真实简单的气质,早已渗透进志轩的一言一行。

很多人总是害怕“徒劳”,但对于志轩来说,“当下”意味着一切。很多个当下累积成一天,很多个一天积累成一周、一月、一年。保持觉知,全情投入当下的每一刻,用心一处,方能释放充沛的生命能量。

志轩身上有一种随时随地投入当下的能力,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生活给什么,就坚定地去享受、去实现。学会从紧绷的状态中慢慢松弛下来,“用尽全力”是一种向上的状态,而安住当下、热爱生活,或许也是另一种向上。坚守初心,笃定前行,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礼记·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行远必自迩。意思说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他不追求快,相反他喜欢慢。“在中海地产时,31层住宅楼,从刨坑到装修完成,只用了18个月,而留耕堂,800平米则整整花了四年半的时间来修复。这房子是越建越慢了。”他如是说。

从2011年修复第一栋宅子九思堂开始,十余年走过,志轩一共修复了九栋老宅,开了六栋民宿,还有一栋徽墨工坊,为了传承和传播虹关村徽墨文化,让这个国家宝藏重新走入更多人的视线。比起大城市里的转眼万丈高楼平地起,志轩的尚逸轩度假宅院确实是慢得多了。

慢,但每一步都扎实。“九思堂、继志堂、务本堂、留耕堂,还有一栋云何堂,想想这些名字也真是草蛇灰线,串联起来竟然是一条完整的知行脉络。” 每一个宅子的命名以及主题设定,都承载着志轩对于乡村生活以及传统文化的美好希冀,同时也暗含着他坚持践行的人生信条。“知行合一”的境界,大抵如此。

创业者创业,不只是个人价值创造或物质财富获取,更是个人修身修心的过程。创业的很多问题,比如人际关系如何相处,管理能力如何提高,如何面对不确定性等等,都是从内心修炼和进化而来的。先修心,先有创业者的思维,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创业途中更好地驾驭自己,受困于逆境时得以修持内定,快速复原。

谈及这一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志轩依旧笑笑,说:“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世界纷纷扰扰,志轩始终保持着初心,做好每一个当下,安守这一处山居岁月,而不至于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何出发。

Chapter.2 反求诸己,问题即资源

Chapter.2 反求诸己,问题即资源

当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始料未及的速度打乱了旅游、民宿行业的发展节奏,原本在婺源花期一房难求也变得门可罗雀。

犹记得,彼时大多数从业者都开始纠结是否从民宿行业抽身而退时满脸愁容,而站在村口的千年古樟下等待着我们前来的志轩,脸上依然绽放着灿烂的笑颜。他肩上背负的担子一刻不曾轻减,资金压力、生存挣扎以及人际矛盾,起起落落、往复盘旋,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笑着,像孩童脸上那般生命绽放的笑容,拥有击穿人心的力量。

创业维艰,更不堪意外持续侵扰。创业第十年,前所未有的难题悉数摊开在志轩面前,面对长久的亏损,志轩只是说了句“问题即资源”,他主张在动荡的环境里,不要急着向外求助或一味抱怨,先向内求、向内观,汲取内在力量,才能看见潜在的机遇。

志轩坦言,“在这个过程当中遇到了太多的困难,但事后证明,每一次遇到的一些困难,都可能是我们发生转变的一次机会。这种转变要么是更好,要么是更合适自己。因为所谓问题就是出现了一些外部情况,跟我们内在不匹配的状态。”

现在不时还有人夸赞留耕堂外墙那幅铁艺对联,字迹遒劲,匠心独具。殊不知这原来是一处瑕疵,老宅里安装分体空调外机裸露在外,即便安装了百叶窗,依然称不上美观。志轩苦思良久,终于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以激光铁艺技术镌刻一幅对联,而微光从镂刻的图案缝隙中透出,更添韵致。对联上的文字正是留耕堂名字的由来——「心作良田,一生耕之不尽;书为恒产,百事留之有余。」

“不匹配你一定要改变,改变到一个相对更匹配的这种状态。所以问题就是一次转变的机会。” 志轩这一想法在留耕堂的铁艺对联上得到了昭然的验证,事情虽小,却同样也是思维方式的映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时候,我们受困于环境,而事实上我们受困于我们自己,当人们愿意一次一次展开内心旅程之时,真正的价值创造次第呈现,而幸福也会如期而至。

逆境本身并不是「至暗时刻」,对志轩而言,反而是一次暂停和校准的时机。一时的暂停,给了他深度思考的窗口期,让他开始深入向内探索民宿运营模式转型。古宅的生命力,不止是修复后的外观、承载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人与情。人情的流动与连接,使得古宅不再只是一个住所,而成为了一个精神归宿,一条情感纽带,连接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乃至与真实的自我。

疫情当下,志轩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情感连接的重要性,他发起“逸家园共建计划”,不仅守住了他悉心修复的古建筑和他所向往的乡村生活方式,也引领着更多人走上回乡之路,找到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

客观世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唯有向内探寻支点,撑过逆水行舟的考验,越出藩篱,才发现世界有多宽广。这种求诸内的方式,也是志轩创业修行的一部分,就像长成大树,只是向土地深处扎根,自然粗壮繁茂,不惧任何狂风骤雨。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在遇到危机或身处逆境时,学会先从内部找原因、找机遇,站在更高维度的视角审视自己,从而避免将所有问题归因于外物或他人。在自省和内观中,不断完善和健全自我,最终实现心智的跃迁,那些看似无解的痛苦和烦恼就不攻自破了。

Chapter.3 莫存顺逆,终至心安处

Chapter.3 莫存顺逆,终至心安处

志轩形容自己“外圆内方”,外表谦和随意,内心却有着常人不可及的执着。眼前的志轩,一张素面,穿着简单的纯色T恤,眼里透着纯净的光,别人说话时总是微笑着侧耳倾听,让人很难相信他会有“难搞”的一面。

“我变了,因为我懂得放下了。” 因坚持己见导致的矛盾越来越多,反复困扰之下,志轩意识到不能寄望于别人主动让步或改变,在自己身上寻求原因和办法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而接触了禅修之后,志轩忽然对“只能靠你自己”这句话产生了顿悟。他在思维上有了一些转变,也开始做了一些调整和尝试,在与合作伙伴或朋友意见冲突时,尝试更多地去倾听和理解,甚至是感恩,而没有像从前那样迫切地想要说服别人来认同自己。

“不急于去表达自己的意愿,不急于去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我先把这事放一放。” 志轩说,这一放,反倒放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放下那种对抗的情绪,就可能更客观、更理性甚至更善意地去看待彼此的意见,那就更容易形成达成共识。” 就像双方用力拉扯产生的张力,因为一方的松懈,另一方自然也就松弛下来了。

学会放下,减少不必要的内耗,目标和路才会更长远一些。皈依后的志轩保持着这样的与世态度,似乎更加松弛了。“佛法主张没有'二元对立’的概念”,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等等判断,都源自个人的判断与定义,“过程即结果,问题即资源,他人即自己”,都是统一的,一脉相承的。

如此一来,就不难想象为什么“身后破事一堆”的志轩还能如此安然了。走到了这个阶段,在他看来,人生并没有所谓的顺境逆境,事物本身无顺无逆,皆为因缘和合,一直在生起灭去。以为的顺,可能乐极生悲引向逆境,顺亦是逆;以为的逆,柳暗花明可能引向顺境,逆亦是顺。

不管是面对事业还是家庭,志轩都进入了一种越来

越从容的状态。这样的自如,来源于舍与得,还有其背后与逆境共生的定力。

伟大事业始于愿景,而成于定力。纵观那些基业长青的企业,他们都具备抵抗熵增的韧性,始终坚守初心,主动选择做对的事、难的事,做需要时间积累的事。

管理学大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认为,战略定力是指在长期复杂形势下,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和基本趋势,克服短期困难、抵御各种诱惑,瞄准长期目标和主要矛盾,持续沉着行动的主观能力,其中包含战略耐性、战略聚焦与战略决心三大要素。

这恰好与志轩逆境管理的三重境界不谋而合。安住当下,笃定前行,此第一境也;向内寻求力量,向外连接共生,此第二境也;接纳与放下,顺势而为,此第三境也。

每一步成长积累成每一境的跃迁,都是为了更接近最终的心安处。

不硬争短长,不刻意求全,顺势而为,生命自有美意与馈赠。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