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饮食习俗见闻录(一)

 颐源书屋 2024-05-19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今天的“菜包饭”多了很多内容

包饭

  这是一种由古代食法传留下来的。又叫“菜包饭”。其食法很新鲜,又有古意,并且好吃。用大白菜或圆白菜的单片大叶子,洗净,仰放着,在其中放入米饭及各种菜肴,然后包起来,拿着吃。

  也有先在菜叶上涂些酱,放些葱花,再放饭和肴蔬的。总之,是用大菜叶子来包着吃。老北京年间,笔者在北京南郊朋友家小住。一日,在吃饭时,不是用筷子往人嘴里夹菜,而是往大菜叶子上送,然后包起来,拿着吃,也别有风趣,有菜叶之香鲜之气。归来,语及家人,方知在城郊各地均有此食,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只不过家中久不食此物了。从此,又吃起包饭了。二哥自京中来,常在京中饭馆里吃包饭,这个包饭自不同于用菜叶包的饭了。

  故其在日记中常写:“今日又不食'包饭’而食包饭了。”意同义不同,此为汉字在饮食上又一例也,故记之。

斋和白斋

  旧时的“斋”是指没有一点儿荤料的素菜饭,是僧、道、尼姑等人的日常饭食。昔日,也有人生来就不能吃荤食,叫胎里素;也有为父母生病许愿,或为自己许愿吃多少日子的斋(这就是迷信了)。还有一种最难吃的饭菜,就是饭菜内不放一点儿盐,叫吃白斋。有人是因有病(肾脏病等),遵医嘱而少吃盐或不吃盐,也叫吃白斋。中医有个补救法子,就是菜中放入中药秋石,因秋石不含盐中的氯化钠。但是,笔者见到有一个山民叫王大顺的,生下来会吃东西时,就不吃盐,活到六、七十岁仍吃白斋,身体也无大差异,这不能不是医学上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人多吃盐当然不好,但是,一生不吃盐又怎么能行?

压桌和敬菜

  其实这指的是一样东西,只是叫法不同罢了。大饭馆(山东饭馆居多)在客人未点菜饭之前先抹干净桌面儿,上四个小菜,说是柜上给顾客的敬菜,也叫压桌菜,说柜上是不另收钱的,其实早把这菜的价钱加在其他菜中了。客人们进门先洗脸洗手、喝茶,夏日先喝点冷饮,尝一尝敬菜,再点酒点菜饭。这四个敬菜在大饭馆中很重要,因为它常可代表这个饭馆的档次高低,故常常是应时当令的小菜,或违令而缺贵的洞子货——暖房或暖棚里种植的鲜菜,也有用那“窖藏”——冰窖内藏的鲜菜来做的。比如:我就亲口吃过大李纱帽胡同东口路北大山东馆子“同福居”的“压桌菜”,记得当时是我父亲(李华庭)宴请先师陆颖明教授(名教授陆宗达,训诂学家)。当时是冬天,上来的四个“压桌小菜”是“拍黄瓜”、“小葱拌豆腐”、“炸花生仁”和“小红萝卜蘸甜面酱”。这些压桌用的敬菜,真比后来上桌的大鱼大肉都好吃。陆先生好酒量儿。我记得当时在座的还有几位在古书或古画、古玩界有点儿名声的人,其中就有教我《文字蒙求》的通学斋掌柜孙殿起先生(《贩书偶记》作者)。席上,他们是谁(忘了)说了个很有意思的关于压桌菜的笑话儿,我却记得:清朝末年,有个师爷(作官人的代笔人和参谋),挟着个维新派的大皮包,到山东馆子的单间里来吃饭。当时大饭馆都有女招待。这位师爷到单间里洗脸又洗手,女招待将压桌(四个敬菜)摆好,静等师爷喝完茶好点菜,问:先生,你点什么菜,好叫后堂给您做!那师爷满神气地说:呜呀!不要急嘛!我先喝喝茶,定一定神嘛!女招待忙出去了。再回来给师爷续茶水,她见那师爷全喝了三壶茶了,也不点菜,就又问他要什么菜?师爷瞪起眼说:讨厌的很!不叫你打搅我,你偏来打搅我!我先喝点儿茶嘛!续上茶出去,不叫你不要来!女招待忙又给他续好茶水,出去了;好半天也不见其中的师爷言语,以为他睡着了,就轻轻拉开门进去,一看那师爷正在品茶看报。再问他时,他却说:“点什么菜呀?我就着你端来四个敬菜,早把我皮包内的米饭吃了!你真讨厌,讨厌的很……”随即扔下两个小钱当小费,并说:“记住,下次不可!”听罢,大家不觉大笑,这时菜已经来了。我还傻里傻气地偷偷地问哥哥:“他在看报,品茶,他哪里来的报呀!”哥哥说:“你真蠢!那是用报纸放在大皮包里好盛由家中带来的米饭!就着不要钱的压桌菜,吃完皮包内的自带米饭,不正好看那垫饭的报纸嘛!”我才悟到这笑话儿的全部!更在冬日尝到一般吃不到的鲜压桌菜!如今,几位老前辈均已作古,大李纱帽胡同九间门面带二楼的同福居也早就关门了,如今成了大杂院儿的居民住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