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俞敏洪:把眼前的事做好,一切就都好了

 中山春天奏鸣曲 2024-05-19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内容来源:本文整编自俞敏洪过往讲话内容。

责编 | 若风  排版 | 五月
第 8264 篇深度好文:6122 字 | 12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每个人的生活都千差万别,有人出生在富贵家庭,也有人出生在贫苦人家,但从我们活着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生活了。

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态度?

一、你对困境的态度,

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一个人生活条件优渥,是不是和他的人生成就成正比?肯定不是。不管生活条件多么好,不愁吃、不愁穿,甚至不需要工作就有钱花,你的人生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事实上往往相反,很多人不需要太努力就可以得到正常的生活,他就不努力了,或者就变得懒惰了,不再去追求更高难度的事情,最后的结果反而是没有成就。

所以一个人的成就跟你生活的状态没有必然关系,有的人即使生活优渥,不需要在赚钱上付出太多努力,他也依然会在别的方面拼命努力。

我现在也算是个例子了,不管新东方如何凋敝,或者遇到困难,我个人的生活是不会成问题的,即使我一辈子不劳动,不上班,我也可以活得比较好了,但我依然在拼命努力。

总之,我在做着某件我自己认可的事情,这和我的生活状态其实没什么必然联系。

那一个人是不是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就必然有所成就呢?当然也不是。

大部分人其实会被人生的艰难压垮,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过度疲劳,比如有的人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都没法糊口,都没法养活自己,这时候还让他有所成就,确实是不太容易的事情。

但一个人的艰难也可能会帮助他在未来取得更好的成就,我们都知道,艰难本身其实无所谓好坏,艰难的好坏来自于这个人对待自己所遇艰难的态度——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走向。

1.防患于未然

当我们面对未来生活的时候,要有四种要素。首先要学会防患于未然,要在自己生命的某种现象发生之前,让生命尽可能往最好的方向发展,尽量不要让自己走入困境。

人生由两种东西组成,第一种是我们的设计,我们通过自己的设计确定我们的人生。但人生还有另外一种东西——意外,人生就是你的设计和你人生中遇到的意外结合所产生的结果。


比如大部分人的恋爱,都是设计加意外的结果,通常先是意外,你在某个场合,看上了一个男生或者女生,如果你不参加这个活动你就遇不到对方,这就叫意外。

但接着要追求这个男生或女生,你就要进行设计,通过把自己打扮得比以前更好,通过更殷勤的交往,最后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就是意外和设计共同的结果。所以人生是可以设计的,但在设计中必然也会有意外出现。

比如我高考三年考上了大学,这是自己设计的结果,但大三那年的肺结核就是意外,再后来我自己从北大出来,但干成新东方其实也是个意外,因为我从北大出来时最初的愿望是到国外读书。


所以,人生会有很多的变化和意外,但我们至少要在能够自我控制的范围内,尽可能设计自己的人生往好的方向发展。

千万不要每天浑浑噩噩,不加思考,随波逐流,尤其不要作贱自己,本来很好的身体,没日没夜地打牌,没日没夜地喝酒,没日没夜地消耗自己,把身体弄坏了,这是“作”。

本来有很好的学习状态,但因为没日没夜地打游戏,最后学习不及格了,这也是“作”。再比如本来当官当得挺好的,但没日没夜地贪污腐败,最后不光当不成官,还出问题了,这都是“作”。

2.正确面对人生中的“负面”

第二点,正确面对人生中的“负面”。在人的一生中,很多事情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有些不好的意外,我们要做到的就是,一定要正确地看待生命中发生的事情,尤其是那些负面的事情。

任何事情的发生,只要不会要了你的命,你就必须学会坦然接受、坦然面对。

比如生病,你只能坦然面对;我被北大处分了,也只能坦然面对;比如我滑雪把右腿摔断了,要坐轮椅六个月,我只能坦然面对。

当你能坦然接受,并且能做到心平气和后,第二步就是要把它转化为生命的养分。任何人生的艰难、挫折和错误,都有可能是你生命的养分,甚至是你人生走向一个更高境界的阶梯。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当然天不一定“降大任于斯人”,但它一定会使你从苦难中学到东西,前提是你的态度端正,如果你身处艰难中,你充满怨恨、抱怨,充满不平、愤怒,充满报复心理,最后的结果可能反而把自己送进了“地狱”。

历史上一些人物在遇到艰难的事情后,也将这些转换成了生命的养分。

屈原被放逐,来到汨罗江边上,写出了《离骚》;司马迁被处刑,最后写出了《史记》;

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来一贬再贬,贬到了海南岛儋州,写出了无数优美的文章和诗歌;

宋朝著名大将狄青,小时候作为罪犯脸上被刺字,他带着脸上刺字的耻辱奋勇杀敌,最后变成了宋朝历史上最有名的将军之一。

国外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贝多芬耳朵失聪,最后写出了《第九交响乐》等等。这些人都是因为遇到了某种障碍或者困苦,反而激发了生命中某个方面的活力和力量,最后获得了成就。

3.有理性的思考

第三点,要有理性的思考。要弄清楚自己现在的状态是由自己造成的还是由环境造成的,找到原因之后要看看有没有可能改变自己或者环境。


如果是自己造成的,改变自己;如果是环境造成的,改变环境,如果改变不了环境,设法离开环境。但千万不能陷入到现状中不能自拔,尤其不能自怨自艾,导致最后沉沦于自己的困境。

这个思考其实是比较好做的,如果遇到了大灾大难、战争,或者在动荡时期,我们的命运被时代左右,这个改变不了。

如果是自己造成的,那就要改变自己。比如是因为个性造成的,比如懒惰,或者不善于跟人交流合作,或者自己心态不好等等,你就要改变自己。如果是因为自己造成的困境,抱怨环境和别人是永远不管用的,只有改变自己才管用。

如果最终经过理性的思考,发现你的困境是环境造成的,你就要考虑是不是要改变环境。

怎样改变自己和改变环境?我觉得可以先定一个人生的小目标,不要上来就定一个大目标。

如果你现在住在家乡的小城市,觉得不顺心,没有机会,是不是可以搬到地级市?

如果住在地级市,又发现这个城市的规模依然太小,就再去到省城,一步一步地改造环境,就不会让自己突兀地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使自己的生存陷入困难。

所以要制定的是一个可改善的小目标,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的小目标,比如你现在是高中毕业生,没有考上大学,那是不是可以准备一下自考高考,或者可以先试着多读点书来改变自己。

定下人生的小目标其实特别重要,这样你的生命就会有一种拉力和推力,把你拉着和推着往前走,逐步改变你的现状。

4.保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四点,一定不要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很多人说自己生活如此的困苦,如此疲劳,哪还有时间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其实真的很简单。美好是什么?

当你心中有地平线的时候,你的脚步一定会迈向地平线;当你心中有星空的时候,你的目光一定会看向星空;当你心中有大地的时候,你一定会去丈量大地。


最重要的是你心中不能放弃美好,哪怕你的生活现在再艰难,放弃了心中美好,心中的灯就灭掉了,生命就会一片黑暗,所以不要放弃能够让生命发光的事情。

你今天没有读过这本书,明天读过了,就有点发光了;你今天不会写诗,明天会写诗,就会发光了。

不要把你眼前的无望或者困境当作终身的命运,英文中有一句话叫“every dog has its day”(每条狗都有它自己光辉灿烂的日子),更何况人?

我们作为人类,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也不知道我们能活多久,但只要活一天,我们就要把它当作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每一天。

所以不要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要放弃自己生命中能让自己发光的事物,也不要把眼前的无望当作自己终身的命运。请记住!人的命运是可以被自己改变的!


二、决定人生走向的两种力量:

欲望、惰性

人的一生就是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惰性,寻找自己真正愿意为之去奋斗的事业的过程。

有两种力量控制着我们生命的走向,并且决定我们一生是走在正道上还是邪路上,会庸庸碌碌还是会取得成就。

1.第一种力量:欲望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这些欲望某种意义上控制着我们的生命,比如饿了你会找吃的。

一个人满足自己正常的欲望无可厚非。吃香的喝辣的,用正常手段挣更多的钱,通过努力获得更大的权力,只要不失控,就是推动人进步的力量,是一个人保持上进心的源泉之一。

但人生最大的问题往往就是失控,因为欲望和自制力是相互抗争的。一旦让欲望横流,最后的结局往往是悲剧。但在悲剧发生之前,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会是例外。

我有个朋友几乎每天晚上都喝啤酒、吃烧烤,每次我提醒他注意身体,他都是一拍肚皮说:“我身体好得很,每天吃完回去睡得香呢,没有问题。”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中风,再也笑不出来了。尽管他从此以后变得小心翼翼,不再暴饮暴食,但身体也没有恢复健康。

有多少人明明知道吃多了会肥胖,但饮食依然没有节制?有多少人明明知道用不正当手段挣钱会惹麻烦,但依然不肯悬崖勒马?有多少人因为骗子说能够多给点利息,就禁不住诱惑最后血本无归?

这一切,全是过度的欲望在作祟。

心理学实验表明,有自制力的人是最容易成功的人,因为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们知道为了未来的美好,现在必须节制和努力。

大多数人放纵欲望,因为满足欲望往往会给人带来即时的快感。大多数人对于即时的快感没有抵抗力,就像猫闻到腥味一样,产生不可遏制的冲动。

保持自制力经常是痛苦的,但人在痛苦中能够涅槃,在快感中通常会堕落。人往往会为了躲避痛苦而选择堕落。

那些能够在自制中享受痛苦的人,就变成了所谓的成功者。从一生来说,他们其实享受得并不少,但他们懂得如何延时享受,让享受分布在一生中,而不是像烟花一样,瞬间灿烂,从此湮灭。

2.第种力量:惰性

欲望是勾引你去做自己本来不该做或者不该做得过分的事情,惰性是阻止你去做本来应该做的事情。

任何有助于成长和进步的事情,或多或少都会给人带来痛苦的感受,需要克服这种痛苦的感受才能慢慢享受成长和进步带来的喜悦。

一个人在能够拉出悦耳的小提琴曲之前,至少要练习上万遍,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下去呢?

惰性是什么呢?惰性是一种负力量,阻止你去经历那种成长的痛苦,同时也阻挡你经历成长的快乐。

一个没有经历过成长痛苦和快乐的人,会越来越被惰性所左右,从此不再付出努力,一生也就变得平庸无助。

想想你今天要跑一万米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想想你为了完成功课,要晚上 12 点睡觉、早上 6 点起来是一件多么难受的事情,想想你将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弄懂弄通是一件多么煎熬的事情,想想你要厚着脸皮去向陌生人请教是一件多么难堪的事情。

既然那么难做,还不如放弃算了。在家里宅着,躲避一切困难和挫折,让眼前舒服就成。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一辈子的机会和动力。

要消灭自己的惰性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依靠外在的压力,你不得不做。

很多大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前都很勤奋,因为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都必须通过期末考试,否则可能会无法毕业,甚至被学校开除。

员工在老板面前都会努力工作,因为不努力工作饭碗就会丢掉。

这两件事情都是能影响我们人生的事情,所以能够让一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去克服惰性。

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从自己的心里升起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足以克服惰性,让你奋发前进。

把一件事情努力且深入地做下去,经历最初的痛苦,直到自己充满成就感,直到这件事情你不做就会有一种失落感,你不做就会失去生命的喜悦。很多有成就的人,就是达到了这种境界,最后成就越来越大。

我有个朋友拉小提琴拉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成就斐然。我问他怎么练到这个水平的,他说他和小提琴是融为一体的,如果一天不拉小提琴,他就会失魂落魄。

从本来艰苦的事情中体会到乐趣,惰性就会失去控制你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坚持跑马拉松的缘故。如果我去跑,只能咬牙坚持。但我有个朋友说根本不用坚持,要是不跑他就浑身不舒服。

很多人对于读书提不起兴趣,而如果让我一天不读书,我就会无精打采,这是因为读书已经给了我巨大的乐趣。找到乐趣,在别人眼里艰难的事情,在你那里就会是享受。

那么具体来说,如何克服自己的惰性呢?

其实我也不能来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自己身上还有惰性,并没有真正做到神清气爽、心无挂碍,但我可以稍微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克服惰性的第一要素是理想和目标牵引。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内心有对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强烈期待,这一期待就会时时刻刻让人奋发努力,朝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前进。

我 15 岁的时候,离开农村、考上大学成了我生命的目标和理想。由于这一目标对我的吸引力足够强烈,所以即使高考失败两次我依然坚持,终于在第三年考上了北大。

有同伴同行,共同奋斗,是克服惰性的第二要素。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也许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一群人中才会被激发活力和创造力。

如果许多人在一个团队中做同一件事情,别人都在努力做,你如果不努力,就会被边缘化或者被驱逐出这个团队,失去你的荣誉和成就。

以狼群为例,即使是头狼也要奋力寻找猎物,并和其他狼一起围攻猎物,否则就会失去头狼的地位。事实证明,一个人和一群努力的人一起做事,会变得更加勤奋。

克服惰性的第三要素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市面上有很多书,教人 21 天养成一个习惯。新东方也有一个活动,叫作“百日行动派”,就是坚持做一件事情100 天,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有一句话,叫作“重复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个性,个性成命运”。

如果你养成了勤奋的习惯,你自然会比别人多做一些事情、多读一些书,也就有可能多取得一点成就。习惯的养成刚开始会比较痛苦,但一旦形成便会成为自然而然的行动。

我认识一位作家朋友,已经写了近 10 部作品。他的习惯是晚上9 点睡觉,早上 3 点起床,然后就开始写作到早上 9 点,每天写 6 个小时,雷打不动。

他的理由是:早上起来清气上升,万籁俱寂,没有人打扰,所以思绪更为清晰活跃。

此外,所谓的惰性,也可以指思考的惰性。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人,表面上做事十分勤奋,但是一辈子却碌碌无为。

原因就是,这样的人就像一只蚂蚁一样,只是勤奋做事,却从来不去思考应该做什么事、如何做事,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所以,思考的惰性才是最可怕的惰性。

人是有智慧的动物,在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我们是否应该做这件事,如何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到最好。

大到人生方向的问题,小到做一件事情的效率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先思考再行动的。所谓“静思出高人,忙碌做奴才”,我们一定要做高人,不能成为习惯性行为的奴才。

最后,良好的休息也是克服惰性的重要途径。

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一张弓总是拉紧就会崩断,一个人总是紧张就会失常。我们需要先学会休息,再学会努力。

比如每天抽出半小时,喝杯咖啡放松一下身心,或者在太阳底下溜达几千步,或者和好友轻松交流一下等等。

同时要学会阅读和自己的工作、专业无关的书籍,这是一种思维转换,也会让大脑休息和放松。

总之,一个人的一生就是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惰性,寻找自己真正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的过程。


参考资料:

1.《不负我心》 俞敏洪著;

2.《俞敏洪:千万不要把眼前的困境,当成终身的命运》,老俞闲话;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