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给中医爱好者的脉诊教学『简单版』(一)

 高山白玉 2024-05-19 发布于广东
如果大家都会把脉了,我是不是能省点事儿

图片

点击上图→长按→关注我

把脉,是一门技术。

把脉,是一门『易学而难精』的技术。

易学。
花费20%的精力来学习把脉,

以提供80%的脉象信息。

难精。

剩下的20%脉象信息,

哪怕你花费80%的精力来学习,

也不见得能学会。

还得看天赋。

这篇文章的目的,

是让医学小白用最快的速度学会把脉

——也不是学会,

只是能上手。

能上手就行了。

先学会走,再学会跑。

图片

1. 脉位和指法

寸口脉的脉位在桡动脉搏动处,

桡侧,大拇指那一侧,

不是小拇指那一侧。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内侧的部位为关,

关前(腕侧)为寸,

关后(肘侧)为尺。

图片

无论是给自己把脉,

还是给别人把脉,

都要做到:

①中指放在关脉上;

②食指放在寸脉上;

③无名指放在尺脉上。

给别人把脉的时候,
为了方便记录,
可以让患者坐在左侧,
用左手把脉,

右手执笔记录。

给自己把脉的时候,
先双手掌心面向自己,
然后用一只手抓另一只手的手腕,
三根手指自然落在寸关尺上,

位置正确。

2. 整体脉象

整体脉象,
与之对应的是局部脉象。
整体脉象,
就是手刚一搭上去,

头几秒钟还来不及细品的最初印象。

局部脉象,
就涉及到寸关尺、浮中沉,
涉及到脉象的『地形图』。

后面展开说。

2.1脉象强弱

专业一点说,是『虚实』。
脉跳的有力量,就是强;
脉跳的没有力量,就是弱。

——废话。

手指搭上去,
一秒钟之内就能清晰地摸到脉,
就是强,或者正常;
一秒钟之内摸不到、摸不清,
还得找找看,

就是弱。

实际上是摸多了就知道了
虚实也好,强弱也好,
是需要对比的。
你可以对比出来:
左手脉比右手脉弱,
张三的脉比李四的脉弱。
摸得多了,
脉象的强度会呈正态分布。
落在中间的就算是正常,
左边的过弱,

右边的过强。

图片

2.2. 脉象快慢

这个不用学就会,
拿个秒表,
数一下心率就行了。
古书里面记载的『一息N至』的方法可以淘汰了。
注意:
脉跳较快,
记录的时候要写『脉数

数”,shuò。

2.2.1 心律不齐

常见的心律不齐有房颤、室性早搏、房性早搏。

房颤的心率『绝对不齐』,

就是每一次心跳之间的间隔都不一样。

室性早搏,
明显有一下心跳间隔更长、更有力。
有时候是一下,
有时候是连续两下,甚至三下。
有时候患者本人也能感觉到心脏

“忽悠一下或者“咯噔一下”

图片

类似于切分音,节奏、重音符号,都很像

房性早搏,选学内容。
在脉象上不好体现。
表现为某一下心跳略微有点“抢拍”,
不太明显,
很容易被忽略。
对心脏血流影响不大,
忽略就忽略吧。
但是如果能摸出来,
患者会觉得“哇!好厉害!”

(好像大多数患者也不知道什么是房性早搏)

2.3 脉象深浅

专业说法是『浮沉』,

多么文艺。

手指刚碰到皮肤,
就能摸到脉跳,
是谓浮脉;
快按到底了骨头了,
才能摸到脉跳,
是谓沉脉
极深和极浅的中间,

就是正常脉。

浮沉深浅,
也是相对概念。
摸得多了,

自然会有直观感受。

比如,
左手脉比右手脉沉,
张三的脉比李四的脉沉,

贫血的脉比感冒的脉沉。

再比如,
关脉是正常的,
尺脉在相同的深度却摸不到,
需要再往下探一下才能摸到,

那么尺脉是沉脉。

注意,
沉,不代表无力。

沉,说明病位比较深,在里面。

沉且无力,
说明里面比较虚。
沉而有力,
说明里面有火,

憋着,出不来。

脉象中取有力,沉取扎实,说明精明强干,很健康。
脉象中取有力,沉取无力,说明“底气不足”“没长劲儿”。
脉象中取有力,沉取无力,说明“外强中干”“金玉在外败絮其中

插一句话: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中医爱好者能够正确的描述脉象
而不分析脉象背后的病机为主
——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
举这几个例子

只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浮中沉”的含义。

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中医爱好者给别人诊病
而是为了统一脉诊语言,
让中医爱好者可以在千里之外,
用我能听得懂的表述,
向我准确地描述脉象,

方便我来给别人诊病


未完待续

图片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请在文章底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