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开窍最快的方式:读好书、明人性、提认知

 我的书海601 2024-05-19 发布于广西

*贴片包含广告


图片

网上看到一句感慨:有时会觉得好无力,这辈子听了那么多道理,为什么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应该也是当下多数人的困惑所在:
 
你明知道人得练得一技之长才能活出底气,却还是无法沉下心来深耕学习。
 
你很清楚只有管理好健康才能走得更长远,却仍是改不了糟糕的习惯和作息。
 
这种想得明白却又屡屡做不到的状态,就像在做不断地自我拉扯,确实令人备感痛苦。
 
但其实,我们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处境,根源在于获取“道理”的方式出了问题。
 
知道,不等于悟到。
 
想要摆脱迷茫,习得“真知”,你需要从做好这三件事开始。
 

图片
知识就是力量,是句人人都耳熟能详的名言。
 
为此,多读书总归是有好处的,也成为大家深信不疑的生活理念。
 
哪怕工作忙碌,很多人还是不吝于投入大量精力,见缝插针地听取各类课程。
 
可奇怪的是,读的书越多,却只是让人变得越来越浮躁。
 
阅读一篇文章,一旦感觉内容太长,你就会失去通读的兴趣,只挑加粗关键词看;
 
听一则讲解视频,一分钟内get不到重点,你就会沉不住气,开启倍速模式。
 
即使是真的学完了,要么读了就忘,要么学了却又不会运用....
 
何以如此?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一个人在做大量阅读而不思考时,虽然神经元密度增加却欠缺了条理性,从而导致大脑关联分类能力下降,无法进行深度学习。
 
恰如叔本华所说:“太多的精神食物会塞满和窒息我们的头脑。”
 
好学固然可贵,但只有摆脱对阅读数量的追求转而关注质量,才能真正启智明智,助益人生。
 
诗人冯唐小学入门读的是近代诗词,中学后便转而攻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学。
 
这些书,正是他源源不断的写作源泉。
 
作家马伯庸自小就对历史充满好奇心,但他读书不会拘泥于从头读到尾,而是更关注细节资料。
 
他后来能写出许多令人惊叹的历史小说,也正是得益于他用“小视角”看“大历史”的习惯。
 
书,并非读得越多越好。
 
特别在这个信息爆炸、AI盛行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时常提醒自己,别滥读书,要读好书。
 
一是发挥主观能性读书。
 
读书很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让你的个人真理变得富有弹性,借此走出傲慢与偏见。
 
但书本只是一个客体,它是为读书者服务的。
 
看一个人是否懂读书,关键就看他是否懂得结合实际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是带上思考力读书。
 
很多劣质的书籍容易受到欢迎,是因为它从低层次上迎合了读者的心理需求。
 
盲目跟风,只会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信息的跑马场。
 
要学会做一个淘书者,选择有深度的经典书籍作为精神食粮。
 
三是坚持精读细读书。
 
好书往往不好读,考验的不仅是你的文学鉴赏力,更是延迟满足能力。
 
感觉看不进去时,请给自己一些时间和耐心,多读多记多领会。
 
当你细读慢品完一本书,并终于学有所悟时,就会知道,读书之乐,贵在求之有恒。
 

图片
有没有发现?成年人的世界,最怕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很多时候,你的出发点明明是好的,可现实总会与你所想要的背道而驰。
 
你尽心尽力照顾家庭,希望经营出一个温馨美满的家,结果非但得不到理解,反而处处引发矛盾。
 
你做事认真负责,总不遗余力扛责任、想对策,结果不仅没人感谢你,还常常被人落井下石。
 
面对无奈的境遇,你困惑又难过,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事实上,争论是非对错并没有什么意义,一切不过都是人性使然。
 
与人打交道,如果你不懂得洞察对方心理,那多做多错就是必然的结局。
 
认识一位朋友,在孩子读高中时辞了职,当起了陪读妈妈。
 
为了保障孩子学业,她对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都做了严格安排,却一直不见孩子成绩有起色。
 
一次心急之下,她忍不住对孩子抱怨,说为了你我工作都辞了,你怎么就不能争点气?
 
谁知孩子竟直接丢下一句话:“那我拜托你别再管我了,你这样做我只会感觉压力山大。”
 
这件事,让朋友备受打击,叹息自己含辛茹苦养了个白眼狼。
 
但换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会有此反应其实并不难理解。
 
有句话说得好:能折磨你的,从来不是别人的绝情,而是你天真的幻想。
 
到了一定年龄,学会保持清醒,顺人性做事,逆人性做人,是一堂必修课。
 
一是不要试图改变任何人。
 
没有人喜欢被控制,你越是想着为别人好,越会吃力不讨好。
 
正所谓,渡人不如渡己。
 
克制对别人的纠正欲,收起改造他人的执着,只把时间精力用修行自己,很多烦恼自会减少。
 
二是别对任何人期待过高。
 
对一个人期待太高,让别人为你的人生负责,注定会成为灾难的开始。
 
因为人人皆利己,趋利避害永远人的本能选择。
 
无论和谁在一起,最明智的相处方式,莫过于谨记十字原则:摆得正位置,认得清本分。
 
三是不要轻易试探一段关系。
 
成年人的感情好似易碎品,大多经不住折腾和审视。
 
想要维系关系,你就不能太过较真,更不要去追求所谓完美无暇的情谊。
 
懂得接受人性必然会有的阴暗面,亲疏随缘不强求,尊重别人不越界,才能保护自己不受伤。
 
图片
人到中年,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发现生活好像陷入了一个原地打转的怪圈。
 
你总是加班加点地做事,忙得不可开交,工作却依然不起明显成效;
 
你每天想办法存钱赚钱,累得筋疲力尽,日子却依然过得捉襟见肘。
 
这样的境况,有时着实令人备感受挫。甚至你会怀疑,人生是不是真的没有再变好的可能了。
 
有句话说:真正阻碍我们进步的,不是能力和学识,而是认知上在好困顿。
 
很多瓶颈,你之所以反反复复无法突破,是因为一直在沿用固有的经验做思考。
 
只有懂得去如何去打破常规,升维破局,才能不断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雷军读大学时,预备要把四年的课程用两年时间学完。
 
面对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他从不死磕,不行就直接跳过,没想到后面学着学着,竟越来越豁然开朗。
 
经此实践,他得出结论:知识大部分是网状的,知识点之间不一定有绝对的先后关系。
 
在那之后,雷军又给自己订了一个更大的目标,学写程序,编软件。
 
一开始他确实感觉无从着手,除了每天到学校机房排队学习以外,还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一有空就跑到武汉电子一条街找专业人士做交流。
 
在那里,他得以认识到学长王全国,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合作编写一款商业加密软件。
 
借此,雷军成功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深切领悟到,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重要性。
 
人永远做不成超出认知以外的事。
 
身处困局时,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与其总在老办法上摔跤,不如尝试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
 
一是拆除思维壁垒,重塑认知模式。
 
人与人看似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其实不同思维层次的人,所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那该怎么去链接高维层次?
 
答案是,杜绝闭门造车,主动走出去,多去接触新领域,学习新技能。
 
这是一个为自我赋能的过程。当眼界打开了,你自然就能搭建起思维梯度,实现认知跌迁。
 
二是拉长时间维度,修炼长远眼光。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太过于关注眼前利益时,人是很容易被表象得失所迷惑的。
 
这时我们应该做的,是跳出眼下局面,把问题放在时间的长轴去做思考。
 
比如你准备投资理财,能够从三年甚至更久后的复利效应看收益,那你自然就知道该怎么选。
 
三是保持求知精神,勇于主动试错。
 
怕犯错,是一道无形的枷锁,困住了很多人的脚步。
 
殊不知,深度的见闻只能经由一次次的试错、迭代而生成。
 
没有人能无故顿悟,学会从失败的经历中反思不足,汲取经验,永远是提高认知的必经之路。
 

图片
很认可这样一句话:
 
“自身的清醒,才是最好的铠甲。如果你没办法独立思考,别人就一定有办法对你精神控制。”
 
人行于世,处处有不得不应对的危机,而自渡最好的方式,就是练就一颗智慧而深刻的灵魂。
 
要告诫自己,别再停留于对道理的粗浅领悟,固守于对世事的片面认知。
 
只有多读好书,明人性,提认知,才能于知行合一层面践行所学,升级思维思辩能力。
 
人生下半场,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当熬过重重考验,拨开迷雾见日出之时,也就是你完成自我蜕变,更新升级人生之际。
 
点个「在看」,跟各位书友共勉。

作者 | 念念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