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居以养性

 灯下悦读 2024-05-19 发布于广东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苏轼

清居,是生活最好的状态,它能让人暂得身心的安宁,远遁世俗的声色犬马。古人有句诗说得特别好:「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身闲意定,先止后观,得半日之闲,养清居之心,生命不只是旅途中的追逐,还应该有生活中的安养,它让我们摒弃世外的喧嚣,与室中百器为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诚可得清闲之雅、清旷之致、清骨之兴。

人生几度春秋,不过是过眼云烟。

世间繁华,声色熙攘

终究与我们没多大关系。

人生之路不应沉溺于尘世繁华,

只有奔波与劳碌,

还应有对身心的关照与安顿。

“门庭雅洁,室庐清靓,

亭台具旷士之怀,

斋阁有幽人之志”。

清居之地,不在庭广宅宽,

更不在名品充栋,

而在于器物的精简陈设中,

一桌一椅,一几一榻,寥寥数几,

流露出清旷之致,清雅之韵、清闲之态。

庭院深深几许,闲适之清欢,听人间初静,天地青苍,于清境中娱情睿智,其乐长。自归居处,听鸟闻香,煮茶抚琴,室外松竹交映,室内百器清雅,清风徐来,茶烟紫香轻扬,尘俗皆散。或静或动,但随君愿,雅致之情随心而来,诚可得清闲之雅、清旷之致、清骨之兴。

林语堂先生把中国的哲学称为闲适哲学。在文士眼中,我们的山川草木、琴棋书画、茶酒香花,都是闲暇的产物。酒酬知己,茶酬知音。小筑之间,一壶佳茗,成了宾朋之间最好的媒介。

中国人喝茶讲究境、器、水、茶、友之间的契合与韵致。明窗净几,器陈精良,有此境,有此器,有此茶,有此水,正应了唐朝诗人李涛的一句诗:「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世间万般清雅,皆在一碗茶烟之中。

于清居之中,得片刻之闲,享浮世清欢,

就是对精神最好的滋养。

手中有茶,眼前有书,

窗外有月,身闲无事,清居养性。

(本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