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梧桥 也无风雨也无晴 文/梧闽

 翁墨宸文学馆 2024-05-19 发布于福建

今天上午,当了一回'一对一'故乡游导游,与文友'东坡竹林'相约成行-一故乡'梧桥公厅'二十九座明清建筑正在修缮重建中,苏小林是中国苏精诚抗日英烈研究会副会长,擅长古体诗词、历史、文物、书法等方面,文化涉猎面很宽,相互之间互为粉絲,有惺惺相惜与神交已久之缘。今天一起在梧桥相泯一笑,在老榕樹下,我告訴他,人的血缘关係如同这棵开基结社五百年老树,盘根错节,据《梧桥社史》记载,自清初施台湾之后半世纪,梧桥人先后有15批次同胞去台湾定居拓展...许多台湾人的根在梧桥呀呀呀!

东坡竹林(真名苏小林,东泗人),参观梧桥主神庙龙仙宫返出时,感叹万分说:'无论在龙海,还是厦门,至今定基梧桥社区,都有'保生大帝'神佑呀!',我说'老百姓,对平安与健康的诉求,是千年的一梦,沒有平安,财富越多越危險;没有健康,生命就短暂生活充满苦楚...',保生的鹄羹是'免死'吧...结社必須有血缘关係形成一种共同才能生存发展的理念,社稷的除了祠堂文化的神祗,还有传统相仰的主神,这是中国现代化,某些意义讲市场化与城市化中,被遗弃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从现实研判,越是大城市或城市里呆久的人,越缺失集体精神与社区意识,也变得越有个性沒有共性,自私自利者芸芸满街,追名逐利者熙熙攘攘..回望咱少小离开的老家,与几位发小的同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仿佛在灵魂上找到了自己的丢失,在情感实现了返璞归真。毕竟城市里的信仰只有一个字'钱',城市里的关係也只有两个字'利益',城市里的一切活动究竟总是两个字'交易'...城市里没有春夏秋冬的季节感,也没有春华秋实的必然...想在城市里长久居住,享受现代生活的方便,必須有稳定的收入或一枝之长营生。总之,城市,是有钱有势者的冒险家、成功者的乐园。而乡村不远的故乡,虽然我经常回去,作为'乡贤'的乡绅,说真的兜裡无钱,回去了也无风雨更无风光吧!

在梧桥之行,东坡竹林还是有历史的眼光,对梧桥社二十九座明清建筑的一座古厝,凝膠凝露了一丝的惊讶。我只好讲,没有这座可能是唯一的明朝建筑一一'尚书府第',梧桥的古厝只能称清代古建。据《梧桥社史》研究者顺福宗弟说:'梧桥这方山水,最早的开基祖,先后有林、孙、郑三姓原住民,而郑氏是清初康熙年间,因为'禁海'从石码大埕迁入的,早在明代开基拓土的有林姓与孙姓先民,其中孙姓出了一位明朝进士,官拜六部尚书之一,故而梧桥老房子中,'七星潭'边有'尚书府邸'遗存…我听祖父讲过,我祖爷爺的祖爷爷从林姓先民购买了过塘祖厝,至今居住到了第九代被政府收购重建,已經打好地基,起了第一层,如下图:

我的出生故居,鉴定为危房,由政府赎买重建。

在农耕时代的因姓结社的演进中,谁的子嗣兴旺那个地方就成了发祥地。虽然,过程充满野蛮与血腥,但无不说明一个真理,发展才是硬道理,繁衍力究竟是关键的宗族生存力!谁家的孩子多又能发展,这地盘就是胜者通吃一一'尚书府邸'或林姓先行开基拓地者的后代,几百年后不是改姓就是迁出…这是历史的天空下,不变的适者生存之道吧!

梧桥故事

文/东坡竹林

乡愁故里榕树根

古厝梧桥印迹痕

鱼鸟可亲中国梦

福如川至智慧灯

明清史志诗瀚证

盛世平安意感恩

世泽有谱帝师敬

大道为公拜真人

注:①梧桥古厝,“湘桥富不如梧桥厝”。梧桥古厝为漳州市龙文区乡愁古厝农耕文化保护群。②帝师,郑太师。②世泽,梧桥郑氏宗祠~世泽堂。③大道为公,大道公吴夲吴真人,悬壶济世。



我是乡下土生土长的正宗梧桥人,在闽南古镇石码长期生活,也经常与漳州或厦门人打交道有耒往。我总感觉在城市化或大城市化的过程中,作为人本善良的乡土中国人,似乎从农民变成市民走得太匆忙。在农耕时代、或集体时代的农民,因以血缘关系而拓土结社,人与人的关系,恰如梧桥人水发叔所说似'走路头惜路尾',老早的梧桥之间有矛盾,总会念及同宗共祖,'宗功祖德'的'功德'就是维持好一个社里的团结精神、共同理念或集体主义,不似城市居民同楼道一栋楼,可以'老死不相往来',或美国大片的口头禅'法庭上见',那种热衷蛮力与诉讼的西方文化…在我知道的《梧桥社史》,极少有诉讼的故事,更无村民间的风流韵事,山场人与芗城區旧时代塔口庵的男女'乱伦'或腐化历史,完全不同,宗亲辈分或社稷文化,制约了个人的欲望发泄,甚至故思乱想…如果一定,需要分别农民区梧桥人与芗城區或厦门人差别,那就是梧桥人'和而不同',各尽所能,平常各人做各自的事业,一到保生大帝生日社里闹热,大伙儿就互相提醒,早早回老家参加各种祭奠纪念活动,一起抬轿'大道公'去青礁挂香、回來游社踏过火…约定而俗成一个千年文化。



因而,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特别强调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面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费孝通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阐释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及结构层次问题之后,他又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民族秩序论,阐释具有文化差异性的民族“如何和平共处在一个政治经济组织里面”的“一体化”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追求'天人合一'是一种理想的境界,而在'天人’之间的社会规范就是'和’。这一'和’的观念成为中国社会内部结构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在与异民族相处时,把这种'和’的理念置于具体的民族关系之中,出现了'和而不同’的理念。这一点与西方的民族观念很不相同。这是历史发展的过程不同即历史的经验不一样。所以中国历史上所讲的'和而不同’,也是我的多元一体理论的另外一种说法。承认不同,但是要'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条道路,否则就要出现纷争。只强调'同’而不能'和’,那只能是毁灭。'和而不同’就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与美国学者亨庭顿的“文明冲突论”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符合人类迈向光明未来的大趋势。



梧桥人老一辈人热衷于修族谱、起庵庙、建祠堂、兴武馆等等举措,似乎正是中华民族'和为贵'的文化传承,也是领导人向地球人提倡的'人类生命共同体'的传统基因。而我似乎走出了故乡,又久居了城镇,相对于特区成功人事或昌险家,缺少一种'野兽'自我,又早早失却了故乡农民人'和合'理念,成了一位'不伦不类',甚至'不农不兽'的中生代,既无城裡人的法治精神,又无农民社区的和偕德育文化。这恰是梧桥游子的彷徨与不安吧!所以,需要经常'回老家看一看'!

闽风采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文学与艺术联谊会副会长。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2024年卷);《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梦里百花 正盛开》荣获2024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专栏作家”;
书《日出紫云》,历时15年,从1033篇在线网絡文学中,精选500余篇上线《北京头条》+《今日头条》联袂展播,再从中筛選200余篇,结集40万字散文专著,作为20万字《月泊龙江》(海峡出版社)姐妹册,谢謝亲的您,一路鼓勵、点赞、补台、转发、并参与本书编审校对出版发行过程!谨以此文表达知恩谢意!本书精品有国家级征文'二等奖'以上22篇、每篇全国读者超过5万人次。欢迎惠购收藏流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