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班《证治心传》:温热温疫辨】

 昊晟堂 2024-05-19 发布于山东

《证治心传》 ,作者袁班,字体庵,明朝人,江苏秦邮现高邮人。明末大将军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幕宾。史可法为此书作序,曰其书:“古今所必由之理,实天下所未见之书。”,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史可法遇害后,《证治心传》出版搁浅,经后人抄写,辗转流传,清末明初,经清·赵双湖加评,收入《三三医书》。
其书中《温热温疫辨》章节,言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与100年之后的叶天士《温热论》如出一辙,其言上中下三焦辨证,早于吴鞠通200年。其学术思想与吴又可之《瘟疫论》并驾齐驱,只可惜其名其书淹没不传近400年,在温病学科创新、和建立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温热温疫辨其书淹没不传近400年,吾闻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教授讲课,始知其事。
特录出其中一节,与诸君分享:

温热温疫辨

《伤寒论》分六经见证,方有发表攻里之异,注述甚多,皆随文释义,或各鸣一得,彼此辨驳。若究其源理,有顾彼失此之嗟,何也?岂知时事有更代,地土有南北,人体有强弱。近世以来,四时感症,类伤寒多,正伤寒罕见也。夫类伤寒者,春温、夏热、湿温、秋燥、冬温是也。虽然仲景谓伤寒有五,方分温散、辛散、攻下、和解诸法,后人识浅,殊难领悟,惟拘执传经限日成法,遂致遗误者多。

惟近年凶荒饥馑, 兵火之余,酿成疫疠,互相传染,切勿拘执日数。余治疫症,大剂攻下,每多获效。缘此病邪由目鼻吸入者多,往往两手脉微弱,若不知者,以为脉虚,不敢用攻,孰不知下后邪去,脉即平复。此症初起,多见恶寒肢冷,舌苔黄腻,神识呆钝,或邪热下迫,每多自利,所下几微,最易惑人。必视舌苔垢腻之有无,以定攻下之轻重,每见下去一层,又起一层。轻者两三剂,重者八九剂,浊苔退尽,脉平而不躁急为准。仍须用下,庶免反复,要知此邪乃天地间至恶之气,必须除恶务尽。以大承气为主方,随症加减,减至单用元明粉为极轻。总以三候之内为率,若延至三候以外,必自利红水,肠胃已烂,必死无疑。余历验心得,以验苔之滞腻,干而无津之苔,凭此用下;若舌无浊垢之苔,虽见大热不可用下。
     
余之心得经验,无误之秘法也,然则与无疫之温热有间,未可混淆以误人者。夫温热者,天地之常候也。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惟冬令外虽严寒,而阳气潜藏于内,若天时晴燥,雨雪稀少,则阳失潜藏,致生冬温之证,当
用葱豉汤加大贝、芩、翘、银花、牛子、甘、桔等味。盖春为一岁之首,严寒未退,仍防寒邪遏伏;直待春升,木气发透,风阳化温,是为风温。其近燥,多犯,致有身热、咳嗽、胸闷、气促之症,法宜清宣轻剂,如薄荷、牛子、桔梗、杏仁、大贝、蒌皮之类。久延失治,转入。误用辛温成法,多致衄血、咯血,甚则成痨。若已入胃,舌黄干燥,亟宜攻下。初夏渐热火旺,宜仿此方,重加清药可耳。如长夏湿土司令,宜燥湿清热,苍术白虎汤治之。直至秋深,燥令大行,身热、咳嗽、咽痛者,辨天时之凉暖,以分寒化、热化,然用药有温润、甘寒之别,此秋燥之治法也。若热已入胃,便结溲赤,舌苔黄焦垢腻,亦宜,切勿延久,正伤气弱,反成危候。
    
近年以来,四时感症温热独多,每憾治法仍沿辛温,以致不死于病而死于误药者,比比皆然。偶见新出六书,乃余杭陶节庵所辑,意在变化成法,独出心裁,将仲景所集增损加减,标新立异,不为无功,惜未将温热见症阐明原理。余细为研究,有择焉不精,语焉不详,何足以尽格致生化之源,跳出伤寒之范围哉。于是焚膏继晷,精审四时代谢之序,参以六淫偏盛之因,豁然自得。不揣草率无文,爰将各篇病理,随时笔记,以免遗忘,是否有所采择,质之海内明哲,愿早赐之削政,则感如师资之深矣。

   
【澜按】:温热者,四时之常气也;温疫者,天地之恶气也。盖常气以常法治之,恶气以峻法治之,理势然也。先生治疫,重用攻下,除恶务尽耳,与吴又可法暗合。其时各居一境,所治之症大略相同。袁氏辨舌苔垢腻浓薄,以定攻邪之轻重;又辨明温热与瘟疫有间,岂可混淆以误人哉。况先生济世心切,每以慎审为本,其学邃深在又可之上。且吴氏虽有九传方法,未将病理阐明,书虽流传,惜乎混疫于温,贻误亦多,不足为法也。或谓当时彼此各居一邑,未能面商至理为憾。如袁、吴同处一堂,互相讨论,吴氏必不致混淆立论,温热原理毋待叶氏发明之。

        
呜呼!天下事,有幸、有不幸。吴书早经刊传,袁氏此书渺无知者,缘先生志尚高傲,不求闻达,又非医流,此书乃当时之日记耳。观其自记云:“不揣草率无文,随笔记录,以免遗忘”,即知其仅记病理、临症实验而已,其言辞不加修饰,已可慨见。澜因先生为吾邑先达,兼与其玄孙同局襄修邑志,始获此书,字迹蠹蚀过半,用特重录,以免淹没。奈无别本可以校对,只姑仍旧贯,未敢更易一字。稍有疑义者,附以按语,以醒眉目云尔。

        
时在咸丰戊午中秋节后二日,后学赵观澜谨录拜志于三十六湖楼客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