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于战国,衰落于明清

 望仔1e09yn02az 2024-05-19 发布于河南

引言

古人讲究夜观天象,感悟星体变幻莫测的运行规律,并从中吸取哲理,与人间规律相结合,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对天体的研究都是非常发达的,在世界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当我们回望历史,领略那段异彩纷呈的天文学发展岁月,仿佛能够跟多年前的古人形神合一,从璀璨的浩瀚星空之中,领略到太空的奥妙和美丽。

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于战国,衰落于明清

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与衰落

中国古代人民对天文学的研究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初步形成,标志着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已经初步繁荣;汉朝时期,中国的天文学得到突破性的发展,西汉时期出现浑仪,历代都对它进行了沿用及改进。东汉时期,张衡创制了浑象仪,成为了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逐渐走向仪器化、规范化,同时在汉朝时期,中国的传统历法基本形成,集阴、阳两历为一身,中国之后的历法基本以汉历为基础。

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于战国,衰落于明清

汉朝之后,天文学体系还在不断地完善。两宋时期,天文历法不断产生,一共颁布了18部历法,在历朝历代中,这是颁布立法数目最多的一个时期。元朝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智慧卓绝的天文学家,比如郭守敬创制10多种天文仪器,能够对北半球天空进行完整的探测,这类观测仪器,在整个世界都显得尤为先进,引领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不过,我国古代天文学虽然有优点,也有很多弊端,是中华人民智慧受到专制思想禁锢的一大表现,因为历史环境使然,中国缺乏科学精神的土壤,人们只注重记录,不注重背后的总结和思索,不注重理性的总结和思考。

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于战国,衰落于明清

明清时期,中国天文学依然恪守传统,直到明朝末年,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中国本土的天文学再度受到西方先进思想冲击,并且逐渐开始进行转型时期,传统天文学开始步入衰落,与西方接轨。

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具体内容

宇宙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古人的想法里面,宇宙本身是一片混沌未开,没有任何的物体和气体的存在,直到在混沌中突然出现了阴阳之气,而这种阴阳之气就是宇宙最初的形体。在先秦时期,众多夫子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道家、儒家等学说也对天文学说进行了阐释,关于宇宙混沌未开的属性,也分别有了两个说法,分别为道和太极。关于宇宙的形态,人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由此衍生出不同教派,有一部分教派认为,天圆地方,宇宙应该是一个圆形,浑天说认为宇宙就如一个鸡蛋。

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于战国,衰落于明清

《尸子》曾经记载:“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古人除了用自己的概念,阐述宇宙的形态以外,还提出了关于星相的概念,并且对星体作出了划分,在星体概念中,按照北极星为主体,并且以其为对称,将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从这四组星宿中,每一组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动物形象、季节形象,而且还与地上的方位相对应,足以见得中国古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于战国,衰落于明清

古代占卜卷中国古人对天象的记载和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因为中国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小农经济依赖于气候因素和条件,农人们看天种地,就从天象中寻找规律,促进农耕;同时,因为古代科技不够发达,很多灾难的发生都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于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只好寻求于天象帮助,通过天相变化,来为无法解释的事情做出相应的阐释,解释其合理性。

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于战国,衰落于明清

结语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扼杀了科学的发展空间,但是中国古代人民虽然受到思想专制的禁锢,依然具有卓越的智慧,努力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进步,促进了它在明清时期的转型,给中华历史留下了光辉催促的一笔,令人钦佩,现在的我们依然要继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争取推动天文学继续向前发展,传承古人的智慧,品味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尸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