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陇东饸饹面,走进中国台湾省,造福台北市民。

 青桐派文化 2024-05-19 发布于陕西

陇东饸饹面,走进中国台湾省,造福中国台北市民。

陇东饸饹面,拥有4700年历史,陇东元素旗下品牌。

陇东饸饹面,来自中国饸饹面发源地,是中国饸饹面的天花板。

源自于4700年前的道家始祖广成子和轩辕黄帝的故事,它的名字是轩辕皇帝起的,目前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陇东饸饹面,中国饸饹面的鼻祖,如同甘肃人的性格,直爽憨朴,热烈滚烫。

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受到陕甘宁地区老百姓的喜爱,特点是面条劲道、汤鲜味美,而且营养丰富,调和五行、活筋通络,舒脾健胃,养生至宝。

吃过的人都说道,陇东饸饹面,是中国饸饹面的天花板。

陇东的饸饹面,早已超出了简单的饮食的范畴,已深深融入陕甘宁地区百姓的生活和血脉之中。

陇东饸饹面,不是庆阳饸饹面,也不是平凉饸饹面。

甘肃庆阳,素有“陇东粮仓”的美誉,当地面食种类众多,极具庆阳美食特色的当属饸饹面。

陇东饸饹面,又叫床子面,在当地俗称喝汤,

是陇东地区民间用来招待客人的一种面食。

它的最大特点是:汤料丰足,配料丰富,香辣可口,营养均衡。

在庆阳,老一辈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这一辈子也就是3碗饸饹面的事,出生时(满月)人家来吃一碗,结婚时吃一碗,去世了吃一碗,3 碗饸饹面吃过,这一生也就结束了。

由此可见,饸饹面在庆阳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

陇东饸饹面

庆阳的饸饹面又叫床子饸饹面,俗称“喝汤”,是陇东地区民间大部分人家过红、白喜事用来招待客人的一种面食。

什么是饸饹面?

饸饹是流传在陕西关中、陕北和甘肃庆阳一带的一种常见面食,饸饹分为白面饸饹和荞面饸饹两种。

陕北和庆阳地区的饸饹面,一般为白面饸饹和荞麦等辅料制成,面条白而略粗,

关中地区,尤其是蓝田、渭南和临潼,一般为荞面饸饹制成,面条呈棕色,更细。

正宗的饸饹面要用饸饹床子(做饸饹面的工具,有漏底)把和好的面团放在饸饹床子里,

然后挑选村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坐在杠杆上,

直接把饸饹面挤轧成长条放在锅里煮,

等到饸饹面煮熟后捞出来,而如今已经有专门的机器替代。

饸饹面的汤底也是美味的关键,这里用的是“猪油汤”。

用热油把干辣椒和萝卜切成的小丁炒出香味,放入葱、蒜、姜、大香等调料再炒一下,

最后下肉丁炒熟备用(俗称“臊子”),把炒好的臊子装入锅内,稍加点豆腐丁。

倒入开水用文火慢慢煮透,这就叫“调汤”,煮好的面用清水过滤后浇上提前做好的汤,这样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饸饹面就大功告成了。

在吃饸饹面的时候还要加入咸韭菜,和面条拌在一起滋味更丰富,除了韭菜以外,还有洋葱、胡萝卜等8种小菜任意添加。

不同的搭配有不同的风味,可以满足更多的口味需求。

饸饹的历史非常悠久,早称“河漏”,相传是4700年前,轩辕皇帝问道广成子,在甘肃崆峒山上,向广成子学到了制作饸饹面的技术,

广成子建议黄帝经常食用饸饹面,它可以“调和五行、活络筋骨”,对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轩辕黄帝将“活络”二字造为“饸饹”,陇东饸饹面就此诞生。

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其著作《农书·荞麦》中就有记载:“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

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第二十四回,西门庆问王婆:“间壁卖什么?”

王婆道:“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烫温和大辣酥。”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南北皆有…… 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

到了清代,有关饸饹的记载就更多了,如清代文献《黑龙江外记》、《尔雅谷名考》等,对“河漏”都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

自此,饸饹美食的制作方法便慢慢在民间推广开来,之后又流传到北方各地即现在的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等地。

陇东饸饹面:三碗饸饹走一生 一口面条贯千年。

陇东饸饹面,决定10个月内走进中国台湾省,把大陆最经典的美食文化,传递给台湾省的同胞,造福台北市民。

编辑 | 陇东元素

发布于 2024-05-19 18:36・IP 属地陕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