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观止》里最不要脸的一篇文章,却被认为是开先河之作

 君朗8861 2024-05-19 发布于广西

古文观止里面选的文章,一般都是比较有正气的,通常是从弱者的角度去诠释如何对抗强者,而且通常是正义感满满,除了借用一下历史典故,很少歪曲事实。但是,第23篇《吕相绝秦》却有点邪气,却让人看得连连摇头,又拍案称绝。

摇头,则是因为,这篇文太不要脸了,太能颠倒黑白了!绝的是,里面每个歪曲的事实都表达得正气凌然!就像霸凌者为了霸凌弱者,硬生生把自己曾经霸凌别人的事迹,歪曲成自己被霸凌的事迹,然后对弱者进行讨伐,企图控制舆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懂点历史的,看了此文都要骂一句不要脸,偏偏如果忽略史实来看,这篇文章很不错,其结构之严整,句法之错综,气势之紧逼,雄辩之壮阔,号称开创战国纵横家之先河之作,对后世檄文更是影响深远。

如今,我就从“不要脸”跟“绝”这两个方面来尝试解读这篇文章,姑且看个乐子吧。

1

首先,本文第一句:“晋侯使吕相绝秦。”

绝,这个绝不是牛逼的那个绝,是断绝交情的绝。意思是晋侯在战争开始前,让吕相去和敌国写了一封绝交信。这在战争开始前,去写一封绝交信的,就我目前所知,这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头一次。但是能够绝交,说明秦晋两国的确是有交情的,而且,交情还很深。交情有多深?是众所周知那种深,深到就是如今人们还能用结秦晋之好,代表缔结婚姻。

所以,秦晋正式绝交,是大事,很大的事,需要广而告之。

事实上,在吕相绝秦之前,秦晋两国就已经发生过不少战争了。学过古文观止前面二十二篇的,都知道他们的渊源,也有所了解,大多情况下是晋国恩将仇报,出尔反尔,秦国咽不下气给晋国教训。两国因此分分合合也不少。这一次,晋国是彻底不想和秦国好了,所以,要将绝交之事公布于全天下。它不仅仅是要宣布两国绝交了,还要把绝交的错全都推给秦国,历数秦国对晋犯下的种种罪状,来获得国际上的支持。

图片
这一次,吕相是做足了准备,虽没有像刘邦讨伐项羽那样,条理分明地列出项羽十大罪状,但他也是把历来秦晋相处时有矛盾的地方全部作为秦的罪过列了出来。对于读者而言,可以把这篇文章,看成前面学过的秦晋相关文章的一个小总结,小回顾,同时对一些有关秦晋的知识盲区,有一定新的了解。
当然,如果对前面文章有所了解的,就知道,吕相大多数情况下是颠倒黑白,所以,读者在看文时,可以特别注意一下,他是如何颠倒黑白的。不是要学习他的颠倒黑白,而是学习他处理文字的其中一种方式,这也是本文入选《古文观止》的原因之一。
为了方便理解,我也把本文列举的秦国罪状,拆分一下,列了出来。
2
在列罪状之前,吕相还是先强调了一下两国之前的亲密关系的。前面说过,现在两家结亲,叫结两家秦晋之好。是因为秦国和晋国历来有互相娶对方公主的习俗,当然这种用公主和亲都是带着政治目的的,目的不是像电视剧说的那样,屈辱地用公主换和平,而是想通过公主过去培植亲近己方的势力,要是生个公子继承了君位,那这种姻亲关系,就更好谋福利了。这也是一些晋国公子在本国呆不下去,能跑到秦国去避难的原因之一。
僖公五年,晋献公灭了虞国之后,为了稳住秦国,把秦穆姬嫁了过去,这秦穆姬是晋献公娶了自己的嫡母齐姜夫人生下来的,背后又有齐国的渊源。虽然是巩固势力的手段,但两国表面上是建立了良好的姻亲关系。
吕相特意把晋侯嫁女说成主动和秦国交好,那么到时候数落起秦国的罪证来,就显得秦国恩将仇报,连亲戚都不放过的可恶。也是给其它想要帮助秦国的人一种秦国是六亲不认的国家的错觉。一举两用。
罪状一:秦国扶持晋惠公上位,却有始无终,对晋国发动了韩原之战。
罪状二:秦国扶持文公上位,为报恩,文公不辞劳苦带着诸侯朝见秦国。(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征东之诸侯......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但是郑国侵犯秦国边境(郑人怒君之疆埸),文公还是和秦国一起带兵合围郑国,秦国却恩将仇报中途反悔和郑国订盟。
罪状三:围郑时,秦国突然背刺,但是文公却以德报怨,帮助秦国劝住准备围攻秦国的诸侯,于秦有大恩(诸侯疾之,将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靖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大造于西也)。可是秦国却在文公死后,不仅不去吊唁,还“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崤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离散我兄弟,扰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简直罪大恶极。
罪状四:因有第三点罪状,晋国出兵到崤关讨伐秦国,但是却没有将秦国的三个将领杀死,还给他送了回去,但是,秦国不仅不感恩,还要和楚国一起围攻晋国。幸好老天可怜晋国,楚成王死了,秦国的奸计才没有得逞。
罪状五:秦康公是晋国的女子所生,却“欲阙剪我公室,倾覆我社稷,率我蟊贼(指晋公子雍),以来荡摇我边疆。”以至于有了令狐之战,结果康公还不死心,又发动了河曲之战。彻底断绝两国友好。
罪状六:康公死,新君即位,晋景公想要和秦公共(也就是现在绝交的对象)交好,但秦国却“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
罪状七:秦国主动和晋国订立令狐之盟,转头就和狄人约定侵犯晋国。而且“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我之婚姻也。”这件事里面,秦国竟然两面三刀,一边和我们说要一起讨伐狄人,一边又去给狄人通消息。
罪状八:你秦国背弃令狐之盟,还要唆使楚国来夹攻我们晋国,幸好楚国讨厌你们两面三刀的行为,站在我们这边。
如今,你秦国罪行累累,对不起我们晋国,对不起天下,我们要和你们绝交,决一死战。
这罪行真的是有理有据,慷慨陈词,读来让人义愤填膺,真觉得晋国是真好,秦国是真该死啊。要是懂历史的,都知道吕相这是颠倒黑白,怕是要对他的厚脸皮目瞪口呆了。
来看看,吕相是如何颠倒黑白的?
3
罪状一的真相:里面提到秦国对晋发动韩原之战,其战争结果是秦国俘虏了晋惠公。就发生了《阴饴甥对秦伯》这件事。而韩原之战发生的原因却是晋惠公食言加忘恩负义。因为晋献公对儿子的追杀,还是公子的晋惠公和晋文公纷纷出逃,晋惠公能够回国即位,便是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他为了能顺利回国即位,许诺割秦晋边界的焦瑕一带给秦国,回国以后他就反悔了。后来晋国闹饥荒去秦国借粮,秦国不计前嫌给了他粮食。结果后来秦国闹饥荒,去晋国借粮,晋惠公却趁火打劫,派兵去攻打秦国。把秦穆公气得,也派兵去打晋国,于是就有了韩原之战。这就是罪状一的真相,错的是晋国,不是秦国。
罪状二的真相:此段典故是关于晋文公的。因为秦在晋文公逃亡期间送妻子又送财宝,晋文公许诺以后两国交战,晋会退避三舍。虽然晋文公没有晋惠公那么无耻,但也没有里面说的那么伟大。
为了抵消秦穆公对晋文公的恩情,他甚至把晋文公称霸时诸侯朝见晋文公,解释成带着诸侯朝见秦穆公。而为了掩盖晋文公的称霸野心,把由晋主导的对郑国的吞并之战,歪曲成因为郑国侵犯秦国边境,晋国帮秦国报仇的仁义之战。想以此增加秦因为烛之武一番话权衡利弊之后,选择和郑国结盟的罪恶。
秦晋一起围攻郑国,秦国临时变卦,和郑国结盟之后退兵了,晋国舅狐偃咎犯要求追击秦军,晋文公处在争霸关键时期,为了挽回信誉,不想和秦国彻底撕破脸,便说不能恩将仇报,不打了。而后,吕相却把这行为歪曲成诸侯看不下去要打秦国,晋文公为了秦国,努力安抚住了暴躁的诸侯。同一件事情,在吕相的嘴里说出来就完全变了模样。参见《烛之武退秦师》
罪状三的真相:参见《蹇叔哭师》。吕相所谓的崤关之战,是因为,秦国想要偷袭郑国,趁着晋国国丧期间,新君也就是晋襄公初立顾不上其它,便从晋国崤关借了道,在临近郑国的滑国时发现消息泄露,郑国已有准备,便灭了滑国,原路返回,经过崤关时被晋军伏击,全军覆没,三个秦国将领被俘虏。这件事里面,主观上,秦国没有任何针对晋国的意思,唯一的一点错,大概就是没经过晋国的允许,军队从晋国借道。但是仅仅是这一个原因,晋国对秦军出手也是没有问题的。
有问题的是吕相放大了秦国对晋国的意图,把秦国单纯借道的行为描述成本来就是要对晋国图谋不轨,把灭掉滑国的行为,解释成对晋国的挑衅。为的就是扩大秦国在这件事情上的罪恶。
罪状四的真相:为了报崤关之仇,秦国将领孟明视吸取战败经验,勤练兵马,发起了王官之战。不过吕相把这场战视为晋释放秦国三个将领回国的恩将仇报,有些牵强。毕竟主观上来说,晋国释放三个小将的行为,还是曾经秦国送给晋文公的女子起的作用。后来被大夫提醒,想去把人追回来的时候,人家已经上船了。
罪状五的真相:背后则是好大一个锅了。因为令狐之役本质其实是晋国大臣赵盾弄权的结果。晋襄公死后,晋国的外姓大臣纷纷想要争当辅政大臣,他们以还在襁褓中的太子太小为由,要迎接在外的年长公子回国即位。赵盾就看中了在秦国公子雍,杀了另外一个大臣看中的公子,把人也赶走了。结果,太子的母亲抱着太子到赵盾面前一个哭求,赵盾立马就辅佐襁褓太子上位,秦国不知道情况,依旧派兵护送公子雍去晋国即位,但是在令狐被赵盾伏击。吕相把秦国护送公子雍的行为,歪曲成秦国有意破坏晋国公室,颠覆晋国社稷。真的是有点不要脸了。
其后三大罪状,基本是由于令狐之役以后,秦国和晋国决裂,两边反复征战,秦国越来越强,争霸之战空前热烈,秦国为了灭晋国,假意和晋国结盟,私下里和狄人结盟,围攻晋国,晋国知道后很恼火,于是有了这次讨伐。没有什么好为秦国辩驳的。但有意思的是,晋国在这里面,抠不出什么恩情来了,便拿姻亲来说事。
比如,送公子雍回晋的秦康公,是晋国女子所生,便认为他理应事事以晋为先。这种用姻亲关系为自己谋利的事情,其实大多数心知肚明,很少摆在明面上,吕相直接提出来,还是挺不要脸的。
4
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也看出来了,吕相这篇檄文的结构,便是晋恩予秦,秦恩将仇报。即使没有恩,也要为每一次冲突编出一个秦恩将仇报的罪出来。没有,就张冠李戴,扭曲事实。
还有一点,便是,将仇恨扩大化,比如崤关之战,原本秦就没有针对晋国,只是借了个道,吕相却说秦本来就是冲着晋国来的。另外作为檄文,肯定是要在阵前念出来的,需要气势,所以文中用了很多的排比句。比如:
“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崤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
“殄灭我费滑、离散我兄弟,扰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
“入我河曲,伐我涑河,俘我王官,剪我羁马。”
诸如此类的句子,让文章读起来特别有气势,很是咄咄逼人。而且文章有理有据,脑子转得不快的,都不知道怎么反驳。
而且,为了作证秦国的可恶,他不拘泥于一家之言,还把诸侯拉进来做佐证。比如,《烛之武退秦师》里面,秦晋围郑,明明白白说的是两个国家围攻郑国,可是吕相却在最后添了诸侯进来,把晋子犯要求追击秦军的话张冠李戴给了诸侯——
“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之,绥靖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之恩。”
这是准备给诸侯加戏,为这次攻打秦国博取国际舆论的同情,顺便拉个同盟。为了加强这一效果,还在文末以“诸侯说”结尾:
秦和晋结盟,又毁约和狄人围攻晋国,晋准备反击晋国。他又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所以说,本文结构严整,布局精巧,句法错综,雄辩壮阔,是开战国纵横家之先河之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