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愿烂在肚子里,也别对儿女说这3句话,否则毁了孩子还不自知!

 阿丁说感情 2024-05-19 发布于云南

与人沟通,咱们常常没发现,自己的话可能听起来挺冲的,但实际上,不恰当的说话真的会不知不觉伤到别人,也伤到自己。

在一个家里,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是如此。

有些爸妈可能不是故意的,但用的沟通方式有时候挺消极的,有点隐形的攻击性,他们自己可能都察觉不到。

这些父母可能觉得自己地位高,说话不经过大脑筛选,有时候是想通过强调自己多辛苦来让孩子感到羞愧或者欠他们什么。

问题是,这种做法通常换不来孩子的感谢,反而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想要远离。

所以,咱们别图那一时痛快,说出什么话来给孩子心灵上留下伤疤。

特别是下面这些话,作为父母的得三思而后言,别一不小心说出来,到时候毁了孩子的前程,后悔都来不及了!

1、“家里很穷,别净乱花钱”

小明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生活过得并不宽裕,但他们总是尽力满足小明的需求,给他提供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

他的父亲是一位出租车司机,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母亲则在一家超市做收银员。他们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小明的父母从不在他面前抱怨生活的艰辛,他们总是告诉他,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过上好的生活。

小明从小就很懂事,他知道父母为了他付出了很多,所以他从不乱花钱,也从不向父母要求过多的物质享受。

他的父母也教育他要珍惜每一分钱,要学会理财,要懂得感恩。

然而,小明的同学们却不是都是这样的。

他的一个同学小华,家境比小明家好很多,但小华的父母总是在他面前哭穷,让他觉得自己家里很穷,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很多东西。

这让小华变得非常自卑,他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敢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也不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小明看到小华的样子,心里很难过。他觉得自己很幸运,有这样一对懂得教育的父母。

他决定要更加努力,长大后要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小明和小华都长大了。小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所好的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高薪的工作。

小华则因为长期的自卑心理,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毕业后找了一份低收入的工作。

小明看着小华的样子,心里很感慨。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教育不同。他的父母给了他爱和关心,教会了他正确的价值观,让他有了自信和勇气。

而小华的父母则给了他压力和自卑,让他失去了追求梦想的勇气。

家庭的经济状况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只有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贫困并非只是缺乏物质财富,真正的贫困是当一个人感到被世界遗弃、缺乏爱与关怀时。”

父母不断强调贫穷,可能会引发两个不利的极端。

老是提钱紧,可能会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觉得低人一等,不敢想要好东西,不敢追梦。这样的孩子,心里总有个念头,觉得自己不配好的东西,看世界都是灰暗的,看不到生活里那些绚丽的色彩和可能。

另一个极端是,等他们长大了,可能会乱花钱,想买啥就买啥,就为了填心里那个空。他们这样做,其实是想找回小时候缺的爱和认同感。但这样通常没什么好结果,反而让自己更难过。

其实啊,家里最重要的,就是爱。咱们不能因为钱紧,就让这成为家人间的隔阂,尤其不能让孩子的心灵受伤。

你得让孩子们知道,去追求梦想是对的,教他们懂得自己值多少,别因为钱的事觉得内疚或者自卑。这样,孩子们才能健康成长,自我感觉良好,积极面对生活的难处。

2、“别人都能做到,你怎么不行?”

梓辰的爸妈老希望他能跟班上那个学霸俊杰似的,考试回回拿第一,钢琴也得弹得溜溜的。

“瞧瞧人家俊杰,学习好,还有那么多才艺!”梓辰他爸成天这么说。

可梓辰呢,他画画有天生的感觉,但爸妈就觉得这不算啥正经本事。

他们觉得,只有分数高,会那些公认的才艺,孩子才算有出息。

时间一长,梓辰就开始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来越没自信。

每次他拿起画笔,心里就跟做了贼似的,觉得这是在浪费生命,应该去读书或者练爸妈觉得有用的技能。

到了最后,他干脆不画了,把自己最爱的画给扔一边去了。就算这样,他还是没能变得像俊杰那样全面优秀。

而且,由于一直压抑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他慢慢变得话少了,连朋友都不太来往了。

直到有一天,学校里搞了个画画比赛,俊杰偶然瞅见了梓辰的画,惊得不得了,发现原来梓辰这么有天赋。

他劝梓辰参加比赛,结果梓辰的画竟然赢了个大奖。

这件事让整个学校都轰动了,连梓辰的爸妈都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根本没注意到孩子真正的才华。

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意识到他们总是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梓辰,却从来没有真正了解和尊重过他的特点和兴趣。

从那以后,梓辰的爸妈就变了个人似的,支持他画画,还鼓励他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梓辰的自信心也慢慢回来了,他不仅在画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内心也变得更加充实和开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各的长处和潜力。

做父母的,得尊重和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兴趣,不能老是拿他们跟别人家的孩子比。

只有理解和支持,孩子们才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过得更加快乐和出彩。

养娃的路上,咱们孩子最不缺的就是旁边老有个声音在比较,尤其是来自爸妈的。

爸妈给的期望,虽然都是因为爱,但有时候这爱太重了,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老是跟孩子说“你看人家谁谁谁”,这种话其实没啥用,反而让孩子心里犯嘀咕,找不着北了。

咱们得明白,咱们爱的是个有血有肉、有自己梦想和感情的小家伙,不是光会考试的机器。

咱们只有不再拿孩子跟别人比来比去,才能真正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陪着他们一起长大。这样,我们和孩子之间才会有真正的感激和深深的爱。

3、“我都是为你好,别不领情”

在《小欢喜》这部剧里,宋倩对女儿乔英子的爱真是让人感触颇深。

宋倩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女儿身上,一门心思想让她考个好大学。她不让英子玩乐高,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英子对天文学感兴趣,她却觉得那对考试没什么帮助。

英子想去南京大学学天文,但宋倩死活不同意,嫌离家太远,非得让英子留在北京。

就连英子去看场电影,宋倩都要生气地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思看电影,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她甚至把英子的房间墙壁换成透明的,这样就能时时刻刻监控女儿的一举一动。宋倩总是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但是,这种让人喘不过气的“爱”和控制下,英子的内心压力大到了极点,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她偷偷去找心理医生,还在海边崩溃大哭,发泄自己的痛苦和无助。

纪伯伦曾经说过:“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己渴望的产物。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但并不是因为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但并不属于你。”

孩子终究会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父母不能只用自己认为的“好”去束缚孩子。

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成长,不要让“为你好”这三个字变成孩子的负担,这是每个父母都应该明白并记住的道理。

话啊,说着是沟通,但有时候却成了误会的根儿。一不小心就容易让人拐到岔道上去了。

所以,父母再怎么火大,跟孩子说话也得过过脑子。

别把孩子当成自己发泄情绪的出气筒,用点温暖的话儿代替吆喝和命令,真心实意地和孩子交流,从心眼里儿接纳他们,理解他们。

只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聊天能顺畅了,教育起来也就轻松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