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谊少年英才,多次上书利国之言,却没有受到汉文帝的重用

 伯山的书山学海 2024-05-19 发布于广东

后世的我们谈论到唐宋就会想到诗词,而提到汉朝时我们想到的就是汉朝的赋。

汉朝开国帝王刘邦出自楚国,而战国时楚国流传一种文学方式就是以屈原为代表人物的楚辞,到了汉朝就转变成为了汉赋。

汉朝初期谈论到汉赋就无法绕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贾谊。

1.少年得志

贾谊是洛阳人,年少成名,师从荀子的学生张苍。早在吕后当政时期,贾谊就以能诵诗书善写文章闻名于当地。

此时河南郡守吴公也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就将贾谊召到自己门下。在贾谊的辅佐下,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排名第一。

等到汉文帝登基之后,听闻河南郡的成绩就升任吴公为廷尉,吴公趁此将贾谊举荐给汉文帝。汉文帝任命贾谊为博士以备咨询,此时贾谊才21岁。

由于贾谊自身颇具才华,又有辅佐吴公治理当地的实际经验,所以在汉文帝的咨询会议上他每次都有精辟见解,其他人都辩不过他。

汉文帝因此对其非常赏识,就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贾谊被破格任用后,他认为自己应该好好效力汉文帝,于是多次为汉文帝出谋划策。

很快贾谊就上书《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以儒学与五行学说设计了一套汉代礼仪制度,以此代替秦朝的礼制。汉文帝此时初登大位不敢折腾,暂时搁置。

次年贾谊针对当时日趋严重的弃农经商现象及生活奢靡的社会风气,向汉文帝上书《论积贮疏》,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

与此同时,贾谊意识到诸位列侯们常年待在京城,这样不仅在运输他们封邑的粮食上有消耗,还影响了京城的正常运行秩序,于是就建议汉文帝让列侯们就国。

贾谊的策略非常符合汉文帝的利益,于是汉文帝就同意了他的建议,下令大力发展农业并让诸侯们回去自己的封国。

鉴于贾谊的才能和功劳,文帝想要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这时候贾谊得罪的列侯们纷纷站了出来指责贾谊的不好,汉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只能主动疏远贾谊。

2.贬谪长沙

公元前176年,也是汉文帝即位的第四年,贾谊被汉文帝外放到长沙担任王太傅。长沙距离长安有数千里之遥,去了长沙以后就不一定还能回到长安,因此贾谊很失落。

贾谊路经湘江之时,由自己的苦闷想起了历史上的屈原,就写下了《吊屈原赋》凭吊屈原,以此抒自己的感情。

因为周勃被捕入狱,汉文帝允许铸私钱导致邓通钱和吴钱遍布天下,贾谊先后上书《阶级》和《谏铸钱疏》,劝谏汉文帝以礼对待大臣以及禁止私人铸钱防止引起币制混乱。

在贾谊做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猫头鹰飞入房间停在他的身旁,在当时猫头鹰被视为不祥。

贾谊本来因为被贬长沙心情不舒畅,再加上对长沙的气候环境不适应,看到猫又有就以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样更让他伤感。

于是贾谊作出《鵩鸟赋》抒发自己的情绪,并以老庄的的思想求取自我解脱。

3.再任太傅

贾谊在长沙待了三四年之后,汉文帝有一天突然想起了贾谊,于是征召他入京。此时的汉文帝已经开始接触鬼神之事,于是就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贾谊。

在这里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贾谊向汉文帝详细讲述了其中的道理,一直谈论到深夜,汉文帝因为太感兴趣以至于不知不觉移到了席位的前端。

谈话结束后,汉文帝不由感叹道,我很久没有见到贾生,本以为自己的水平会超过他,没想到最后还是没有比过他啊。

尽管汉文帝对贾谊很是欣赏,但是最终也没有对他委以重任,反而只是任命他到距京城更近的梁地担任王太傅。梁怀王刘揖是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也算是汉文帝态度的一种转变吧。

贾谊虽然没有留在朝廷担任重任,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治国的理想。针对当时汉朝面对的危机,匈奴强盛经常寇边、法制制度不严谨、诸侯王势力壮大等问题上书了《治安策》。

其中针对诸侯王势力壮大的情况,贾谊提出了“割地定制”的策略,这也是后来推恩令的前身。

同样是这一年,汉文帝杀死了淮南王刘长,他顾虑别人对他的评价,于是将刘长的四个儿子又封为王。贾谊上书劝谏文帝不可如此,但是文帝没有采取他的建议。

后来贾谊随梁王入朝时,梁王刘揖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作为王太傅没有尽到责任,于是常常自责,心情更加忧郁。

梁王因为无子,按例需要撤销封国。贾谊看到文帝不采纳自己的治安策,所以担忧诸侯有变时对朝廷不利,于是建议汉文帝保留梁国。

汉文帝听取了贾谊的建议,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从后来七国之乱中梁国起到的作用就可以看出贾谊的深谋远虑。

4.结束

可惜贾谊再也无法为他的国家出谋划策了,公元前168年,贾谊去世,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刚入朝廷的时候却是做错了。他最应该做的不是急于表现自己,而是摸清周围的情况以及皇帝的性格与处境。

贾谊既怀揣着忠君爱国的赤子之心,又拥有者杰出的政治文学才华,他的早逝对汉朝甚至中国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实在令人可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