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天哲:“武庚、祿父”二人说

 毛天哲 2024-05-19 发布于浙江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臆解




“武庚、祿父”二人说

文/毛天哲

导读摘要:周武王克商后,曾在殷地设置"三监",汉以来学者多以管蔡霍三叔为三监。清华简《系年》出土后,第三章有“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立彔子耿”之说,引发学者重新审视三监问题,但却众说纷纭,至今未决。"武庚"与"禄父"是否同属一人,古今学人都较为忽视,然此实为解开三监问题之钥。哲以为,武庚祿父原是两人,武庚是商纣王子,禄父是微子启长子,周初三监指的就是武庚、祿父、管叔三人尔,非是管蔡霍三叔监殷。

关键词:三监,纣王子武庚,公子禄父,管叔,清华简,系年,邶鄘卫

秦两汉之旧籍中,武庚禄父多以连言,或亦分说,古今注经治史者以为即商纣王之子。伏生《书大传》云武王杀纣,立武庚,继公子禄父。太史公《殷本纪》、管蔡鲁卫宋微子诸世家皆并说“纣子武庚祿父”。《白虎通义.姓名》:“《春秋》讥二名何?所以讥者乃谓其无常者也,若乍为名,禄甫元言武庚名。”班固此言禄父为武庚名也。郑玄或云武庚字禄父。颜师古曰:武庚即禄父也。后之学子皆从说之,至今不堕。

朝鲜大儒丁若镛《尚书古训序例》案语云:“伏生以武庚禄父为两人。此为海外学者独见,汉人学者中未有此类阐说,惜乎未见其有深入发明。唯《淮南鸿烈解》注云:“禄父,纣之兄子。周封之以为殷后,使管蔡监之也。”此书自古有许慎、高诱二注,后世混为一注,则此解注不知出自谁之手,但极有价值。唯学者多未能留意于此,揆之讨论者几无。

哲以为,伏生传云“继公子祿父”,此“公子”二字最值得玩味。古文质朴,凡称王子即指某王之子,王孙则为某王之孙,称公子者则是某公之子。此处“公子祿父”者,必非商纣王之子,则武庚、禄父为两人尔。


商纣王子武庚

东汉王充《论衡》恢国篇云,“立武庚之义,继禄父之恩,方斯羸矣。”其文意盖亦指武庚禄父为二人尔。太史公《殷本纪》云:“(周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于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而封殷后为诸侯,属周。”此武庚祿父连说,即使不视为一人,文意亦表示“武庚、禄父”皆纣王之子也。

班固《汉书地理志》则云:“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庸、卫国是也。鄁,以封纣子武庚;庸,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孔疏云先儒多同此说。唯郑玄以三监为管蔡霍。 

丁若镛案曰:“郑玄诗谱,其源出于汉书,但知武庚不可自侯而自监之。又谓三监阙一不可,故执霍叔以填其缺。然管蔡于此,亦无封邑,不独霍叔无分地也。据周本纪武成、分器之下,即叙分封之事。尚父封齐,周公封鲁,召公封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业已受封,又何以鄘卫分之乎。管蔡监殷,略似汉代诸侯王傅相,自天朝派遣,是宾旅之官。曷尝有分地乎,卫世家宜从。”


朝鲜大儒丁若镛

哲以为,太史公之言亦未必可确信。周公封鲁,召公封燕,倶在成王世。管蔡之封,或在武王时,略有据。稽考逸周书:“惟十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蔡叔自作殷之监,东隅之侯咸受赐于王。”哲按惟十有三祀为文王祭祀纪年,实在武王继位十二年。此年(前1050年2月10日辛卯年)武王克商后闲师在柬,即有命管叔监殷。《帝王世纪》云:“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是为三监。”

管在柬地,与卫毗邻。《括地志》云:“郑州管城县外城,古管国城也,周武王弟叔鲜所封。”又曰蔡叔封国在“豫州北七十里上蔡县”,则管蔡霍之监殷,邶鄘卫境内亦无土,乃是傅相而已。如是,邶鄘卫当自有国君。唯东隅(卫地)之侯咸受赐于王,则管叔乃是监卫境内之“侯甸男卫”,未设君矣。

管叔为殷之监,史有明文。唯蔡霍为监,盖皆后世敷说而已。出土之清华简《系年》第三章云:“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录子耿。”学者对此讨论甚多,囿于古说三监为三叔,而以为三监乃是商人所杀,而不是成王周公诛之。

李学勤先生试图调和此记载与古说的不同,其在《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中言“商邑叛乱,'杀三监’,当然不是杀了三叔,所指大约是参预监管的周人官吏军士。”王宁则认为,“此章之所以记三监为商人所杀,不排除是讳言的可能。”李王二人理解有误。哲以为,汉儒注解三监皆有谬误,周初“三监”乃是指武庚、禄父、管叔三人尔。  


邶鄘卫 示意图

哲过去有专文讨论过,此彔子耿非学者以为纣王子“武庚祿父”,乃是祿父之子王子圣(耿)。成王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复立微子启为殷后国于宋,继立彔子耿为邶君。而后成王十三年,察觉王子耿又叛,王乃命召公伐之克定(见太保簋)。成王十九年巡狩方岳,命微子启为相土之大监(见微氏同铭三器折觥折尊折方彝)。此段史实为史籍所隐,而为出土铜铭而发。

唯当初对禄父是否就是纣王子武庚把握不定,而存世商器有王子圣匜(《缀遗》14.39)、天子圣觚(《三代》14.31.3)和多亚圣彝(《三代》6.49.1),铭文中有为“父丁”作器云云,足以表明彔子聖虽是王子若孙,但并不是纣王子,故定彔子耿为武庚之侄子(或是孙)。清华简《系年》第三章中反映的,就是周公平叛诛杀武庚管叔而祿父北奔,再立彔子耿为邶君这段史实。

今重检审旧文,可确信彔子耿就是武庚之侄,禄父之子。周武王封邶国之君非是纣王子武庚,乃是公子祿父。武庚其封就在庸,为殷后。《诗说》:“《伯兮》,墉人有从武庚而伐卫者室家忧而作。”亦可证武庚国于庸。周公诛杀管叔武庚后,建母弟叔丰于庚丘(武庚之旧地)侯殷余民,是为康侯(见拙文《卫康叔封庚丘考》)。祿父就是青铜器常见邶子彔,其或就是微子启长子。

周原庄白一号窖藏属微史家族,出土有青铜器108件,有铭文者达74件,数量之巨、造型之美、铭文内容之重要世所罕见。其中的彔尊彔卣乃是微子启为长子禄父而作,铭文记载了武王克商后命禄父为殷大监的命书,末尾三字“木羊册”为微子启的表字符号,可知为微子启亲作。   

过去,哲亦深受古说武庚祿父为一人之惑,是以错定彔尊彔卣为周武王命纣王子武庚之命书,是微子启代侄子武庚而作器,如今看来需要修正。诸多彔器出土于微史家族窖藏绝非是偶然,祿父本是微子启之长子。微子启虽是王子(帝乙之子),在武王克商后则为殷公,其子自然称公子祿父。

微子启实质与周人有勾连,其表妹即是文王妻太姒。左传哀公九年:“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宋郑,甥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得吉焉,乃止。”这间接说到了此中关节。

据《吕氏春秋·诚廉》篇,微子曾与周大臣召公歃血为盟于共头山,周许诺微子世为长侯,守殷常祀以及相奉桑林,私有孟渚之利。周人与微子盟,正是行贿以求其内应。此盖非空穴来风之谣传。

祿父所作器在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青铜器中多见,其末尾三字即是“邶子彔”之合文。此合文旧常被误释。宋代吕大临《考古图》中首释此图形文字为“析子孙”,被后辈学者沿用至今。近代王国维说:“余谓此乃一字,像大人抱子置诸几间之形。”郭沫若则首次提出“析子孙”是一个族徽。


邶子彔合文表意字符

自王郭二位巨擘提出上述定论,后之学者大体在此圈圈内打转。于省吾先生认为“析子孙”是作为氏族子于床上,不外乎抚育幼稚之义。此前丁山、郭沫若曾释为“冀”。白川静则说:“余意此即与子相同。”秦建明、张懋镕释“析子孙”为“子”,认为是商代子姓族徽。周永珍则提出“析子孙”是一种吉祥语,即“子孙宝”的符号形式。也有其他学者认定是个“举”字。哲以为,此族徽就是“邶子捋(录)”的合文。末一字象形为大人高举双手,象形表为录果之捋字,后世转写为录字。

凡有“邶子彔”徽记彝器,皆周武王所封邶国之君公子祿父之物也。庄白一号窖藏有商尊商卣,亦有此徽记,是邶子彔为其妻庸姬作器。以彝从器主的原则,应该命名为庸姬尊、庸姬卣才对。哲过去考证后认为,庸姬是周武王次女,嫁给了武庚禄父。还是因受古说影响,错认作周武王的次女是嫁给了商纣王之子武庚,实际上应是嫁给了微子启长子祿父


商尊商卣及铭文

如今看来,并不是如哲之前所考,认为周武王对微子启没有兑现共山之盟誓的承诺。实际上武王克商后,分殷地为三国,其邶即封给了微子启长子,即公子祿父;其南庸(包括纣王城朝歌)分封给了纣王子武庚,立其为殷后;殷东卫则由周王师驻扎,命管叔为殷之监。

武庚之庸,禄父之邶,虽皆为诸侯,并属于周。但“殷后”和“邶君”的概念自然不同,如同纣王子号武庚,而微子启长子称公子祿父,其中略有区别。从称谓中亦可以看出武庚和祿父本是两人。武庚乃商纣王之子,本是“殷后”的继承者,这不是谁能封的。周武王大封诸侯,但无法封武庚。立武庚为“殷后”承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是周武王安抚殷人的重要策略。

商制五百里甸服,邶鄘卫三国,旧本是殷商畿内。畿内所封大都小都之君,咸称诸侯也。殷东之诸侯咸赐于王,武王乃命管叔尹之,实为殷卫之监也。公子祿父被周武王封为邶君,实为殷邶之监也。

彔尊彔卣铭文:隹六月既生霸乙卯,王才成周,令彔宅殷大监,易彔金、贝,用乍父辛宝尊彝,木羊册。(毛天哲释文)


彔卣和彔尊

彔卣和彔尊_铭文

铭文首句有曆日,哲考定在在公元前1047年7月15日,夏历甲午年六月十一日。按毛氏西周断代年表,则为周武王克商后四年,此年《汲塚竹书》记武王巡狩方岳明大命于妹邦(酒诰在此年)。此铭文中殷字多一宝盖头,或是“宅殷”合文。后一字旧释大矩。哲以为此字构型从巨从木,不从矢。巨為大眼,巨眼视木,监其倒也。此或为古文監字。   

史记太史公曰,黄帝时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铭中父辛自然是指商纣王,祿父为纣王之侄,也可称纣王为父辛。商人称父,多为逝者之称。此铭盖为微子启记武王四年封邶子彔为殷地大监,向纣王告祭之文。

周武王命祿父为大监,是殷地三监之长,权利在管叔武庚之上,类似成王周公封康叔丰为孟侯。《吕氏春秋。诚廉》:“武王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可以说,彔尊彔卣铭文就是周武王命微子启长子祿父为殷地长侯的命书。周家对微子家族还是很仁义的,即使祿父后来叛周,还是继立祿父之子耿为邶君。


这是旧文。武王次女实际嫁给微子启长子

《乐记》言“武王下车投殷后于宋”,此盖为误说也。武王既立武庚为殷后,何为又投殷后于宋。微子封宋必在武庚、禄父见诛后。投者弃也。以微子之贤,而有若子乃孙反复叛周,投微子启国于宋为殷后,不亦宜乎?

麦秀一诗,作者向有两说。史记宋世家云是箕子作,尚书大传则谓,微子朝周过殷故墟,曰此固父母之国,乃为麦秀之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稽考微子启长子祿父及孙录子耿反复叛周,以及武庚、禄父相继见诛失国的史实,麦秀诗中“彼狡僮”盖有实指,非指纣王,乃是指武庚祿父录子耿。微子启乃是感伤子孙祸乱,不能守此父母之国也。

既已考武庚祿父为二人,且公子祿父为殷地大监,则周初史实豁然开朗。所谓三监,非指三叔,乃是指武庚、禄父、管叔也。蔡叔在鄘傅相武庚、霍叔在邶傅相祿父,实为监牧国之殷民也。管叔在卫作殷之监,亦是监伯之职,是监殷东之诸侯也。邶鄘卫三监,武庚亦其一也。即算周人有防范殷人复叛之心,亦不可能明命三叔监殷,此乃常理。   

遍考逸书竹书尚书大传史汉等故典,以汲塚《纪年》为经,结合毛氏西周断代年表,周初成王继位到周公反政于王的大事纪年可罗列为下:

成王继位元年丁酉(前1044年),春正月,王即位,命冢宰周文公总百官。惟正月庚午,周公格左闳门,会群臣。夏六月,葬武王于毕。
周公摄政一年戊戌(前1045年),成王幼不能践祚主政,周公代政,管蔡流言,武庚入于卫,以叛。秋,周公出居于柬。
周公摄政二年,王师临卫攻殷,殷大震溃,武庚入于邶。管叔自经,卒。奄徐淮夷皆入于邶以叛。(尚书大传云:奄君薄姑谓禄父曰,武王已死,成王幼,周公见疑矣,此百世之时也,请举事,然后禄父及三监叛。盖禄父为奄君导之,遂与武庚叛。)秋,王迎周公归,遂伐殷。
周公摄政三年,王师灭殷,杀武庚,公子祿父北奔,继立录子耿为邶君。乃囚蔡叔于郭邻,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俘殷献民迁于九里,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柬。迁殷民于卫,遂伐奄及蒲姑,冬灭蒲姑。
周公摄政四年,春正月,成王初朝于庙。封太公长子吕伋于齐,封康叔长子伯懋父于卫。秋,王师伐淮夷,遂入奄。
周公摄政五年,春正月,王在奄,迁其君于蒲姑。以奄地封伯禽为鲁侯。
周公摄政六年,大搜于岐阳。(丁巳,王大祓。戊午,荆子蔑暦。己未,王□(赏)多邦伯荆子丽。)命太公康叔为方伯,分监东国诸侯。
周公摄政七年,周公复政于王。命鲁侯禽父、齐侯伋迁庶殷于鲁。冬,王归自东都。哲按:此为成王继位八年事。周公摄政和成王继位年有一年之差。

毛家小子天哲识于浙江金华

二〇二四年五月十九日完稿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