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综述层层递进的四种写作方式

 湖经松哥 2024-05-19 发布于湖北

 这是 科研写作研究所 的第 3028 篇原创文章 

关于科研写作研究所

“科研写作研究所”公众号由国高集团科研写作研究院主办,是国内人文社科领域专业和有影响力的科研写作研究与教育平台。公司现为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单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单位、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论文写作指导”师资职业课程证书和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COSE项目“论文写作能力”学生技能课程招生服务机构。自2012年成立以来,我们已经为国内10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500多万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以及硕博研究生/本科生提供服务。


研究问题是文献综述的目的,也是文献综述展开的线索。不过,很多作者实际展开文献综述时,容易陷入“为了综述而综述”的假象中,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做文献综述。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方面文献综述杂乱无章,存在文献堆积,另一方面文献综述出现“偏题”或“跑题”,无助于研究问题的推导。在C刊论文中,文献综述“以问题为线索”层层布局的写作方式,主要有四种。以下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A(a1+a2)+a1B+a2B
这一写法,就是首先针对某个理论问题或实践现象(A),梳理学界的已有文献,并在梳理过程中发现学界存在的各种具体分歧(a1,a2)。之后,把上述具体分歧分别作为一个问题,并独立继续梳理文献,同时针对各自所梳理的文献,分别给出文献批评(a1B,a2B),推导出自己的论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进行哪些拓展性工作。《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之谜——基于年龄—时期—组群分解的再考察》(《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7期)一文的文献综述,就采用了这种写法。
该文引言部分第一段指出,欧美国家的不少文献都验证了生命周期假说的这一经典预测,并在第二段提出一个疑问——这个假说对于中国是否同样适用(A)?之后,论文围绕上述假说梳理了两篇相关的实证论文,结果发现:两篇论文虽然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和数据,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a1);两篇论文的研究结果均不支持生命周期假说(a2)。之后,论文针对上述两个分歧所反映的理论问题,继续分别梳理文献。
结果发现,前面提到的第一个分歧(a1),“还未得到学界的重视,缺少文献对此作进一步额解释”。这是论文针对第一个分歧所作的文献批评,同时得出“本文的第一个工作是指出这种分歧的来源”。第二个分歧(a2),“则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第二个分歧梳理完文献后,其文献批评的展开,渗透在“本文的另一个工作”的介绍中。即“本文的另一个工作是,基于……再次对……进行考察,并得到了一些新的发现:基于……表明,×××(以往学者)所强调的……对……解释力相对较弱。……本文由此发现了一个被文献忽视的事实,即……。结合本文的多个发现,本文推测……,这或许是解释家庭储蓄率之谜的新角度”。
二、A[a1+a2+a3(a31+a32)]+B[b1(b11+b12)+b2]+AB
这一写法,就是针对特定的问题现象,从中识别出问题的核心方面(A,B),之后围绕问题的核心方面分别梳理文献。但它与第一种写法的区别是,(1)“问题的核心方面”不一定必须通过文献批评才能识别得出,有时单靠问题现象本身的文字表述,就能拆分得出。(2)围绕“问题的核心方面”分别展开文献梳理时,更加强调已有文献的分类分组,且后一分类分组所呈现的文献,体现着对前面分类文献的批判。《城市房价泡沫及其传染的“波纹”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18年第12期)一文的文献综述,就采用了这种写法。
该文引言部分的开头,作者就抛出“城市房价泡沫及其潜在风险”等社会突出现象,并追问:中国房价泡沫究竟处于何种水平?房价泡沫是否存在跨区域传染?传染的路径与强度如何?传染效应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作者追问了这么多问题,但归结起来,最核心的方面是“房地产泡沫测度”(A)和“房地产泡沫传染效应”(B)。因此,接下来论文就围绕这两个方面分别梳理文献。
其中,在“房地产泡沫测度”(A)方面,作者将测度方法分为三类,即指标法(a1)、统计检验法(a2)、模型法(a3),且分别围绕上述测度方法提供了对应文献。同时,作者指出“尽管指标法计算简便易行,但指标统计口径和临界值的选择缺乏统一标准,主观性较强。考虑到指标法的缺陷,部分学者采用第二类方法——统计检验法测度房价泡沫”,以及“统计检验法与指标法均无法计算住宅基础价值,对泡沫水平的测度未严格遵循房价泡沫的定义。因此,部分学者采用第三类方法,即模型法测度房价泡沫”。这些表述,既是对前面文献里的测度方法作文献批评,又引出了后面文献所提到的其他测度方法。
在梳理第三类测度方法时,作者继续将已有文献分为两类——“模型法在测算住宅基础价值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宏观因素还原法(a31),……;另一种是……收益利率还原法(a32)”。之后指出“现有文献应用模型法时,多采用面板回归等静态系数模型,而经济环境、政策的变化可能导致房价与利率等解释变量的关系呈现时变特征,静态系数模型可能违背现实,使得测度房价泡沫时产生偏误。此外,相较于收益利率还原法,宏观因素还原法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上述文献批评,既从整体上针对“模型法”这类文献作了评价,又针对“模型法”中的“宏观因素还原法”作了更进一步的文献批评。
完成“房地产泡沫测度”(A)的文献综述后,紧接着是“房地产泡沫传染效应”(B)的文献综述。此处,作者将文献按国外(b1)和国内(b2)两个维度分别梳理,且在国外文献梳理中,进一步将文献按空间分为两类,即一类关注房价泡沫在国际市场间的传染(b11),另一类关注房价泡沫在一国内部的传染(b12)。最后,作者针对“房地产泡沫测度”(A)和“房地产泡沫传染效应”(B)所作的文献梳理,给出整体上的文献批评(AB)。
三、A1A2+A1+A2+A1A2A3
这一写法,就是首先呈现论文研究思路中的关键信息,且这些信息不止一个方面(A1A2),之后围绕研究思路中的关键信息分别梳理文献,并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侧重推导已有研究与自己拟采用的研究思路的反差(A1,A2),从而强化文献批评。最后,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引入关键文献(A1A2A3),并借此拓展深化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思路。《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框架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0期)一文的文献综述,就采用了这种写法。
在该文的引言部分,作者从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性、中国的独特性等两个方面,强调了“(中国)土地制度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重要性,并指出“本文将通过构建和分析包含土地制度因素的定量宏观模型来探讨上述重要问题”(A1A2)。很显然,前面这句话说的是论文的研究思路。其中,“构建和分析包含土地制度因素的定量宏观模型”指的是研究方法,“上述重要问题”指的是研究问题。接下来,我们来看作者如何梳理相关文献。
他首先梳理的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及其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作用”,这些文献对应着研究思路里的“上述重要问题”,即“(中国)土地制度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梳理“中国土地制度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而降格梳理那些研究中国地方的文献?这是因为“在已有的文献中,对于土地制度安排及土地供给模式与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是严重不足的”。更具体地说,“这些研究大多使用省级或市级面板数据,……。但由于实证计量模型本身的局限性,这些研究不能用来分析土地制度因素对于中国整体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也难以对土地制度因素发挥作用的具体传导机制进行一般均衡层面的科学刻画”。这样的文献批评,与前面研究思路里的“构建和分析包含土地制度因素的定量宏观模型”遥相呼应,体现出已有研究与自己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思路的第一个反差(A1)。
不过,研究“土地制度安排及土地供给模式与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虽然不多,但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文献,却有很多。所以,作者之后就围绕这些文献进行梳理。但梳理完之后,作者认为“在这些文献中,深入研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明显区别的中国特色土地制度安排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文献较为缺乏”。也即,已有研究没有侧重“中国的独特性”,这是已有研究与自己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思路的第二个反差(A2)。
截止到这里,我们大概能明白:为什么作者在引言部分第一段多次提到“中国”。一是,“中国”指的是全国,不同于那些地方性研究,使用省级或市级面板数据的的实证计量模型不够用了,存在方法局限。二是,“中国”指中国特色,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所以单纯从一般意义上研究国家土地制度如何影响一国经济增长,也不足以彻底回答“中国”问题。最后,基于已有研究的上述不足,作者准备参考已有从宏观层面研究得到的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文献,构建自己的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探讨土地制度安排及土地供给模式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解释了多部门是哪些部门以及为什么是这些部门(A1A2A3)。这就通过引入关键文献,实现了对论文研究思路的拓展深化。
四、A+AB+ABC
这一写法,就是首先呈现一个现象困境(A),梳理该现象困境的传统解释,并推导出传统解释与现实实践反差的核心观点(AB)。之后,按照上述核心观点审视已有研究,并给出文献批评。最后,根据已有文献的局限,引入可弥补上述局限的前沿观点,并再次围绕它作文献综述(ABC),最终全面地推导出研究问题。《人工智能、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改善:资本结构优化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2期)一文的文献综述,就采用了这种写法。
该文引言部分开头,抛出的现象困境是“扩大消费和经济增长难以同时实现”(A)。作者梳理了相关的传统解释。即传统观点假定经济体中的资本是同质的,并全部都用于生产活动。经济体面临的是积累资本与增加消费之间的抉择。当扩大消费时,用于资本积累的资源就会减少,经济增速下降。但是,当前中国的资本不同质,而是存在资本结构失衡。特别是,基建资本和住房资本占比偏高,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而实体经济资本占比偏低。在这种条件下,降低基建资本和住房资本比重,有利于改善居民消费;提高实体经济资本占比,有利于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基于传统解释与现实实践的反差,作者推导出”“只要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有效之策,降低基建资本和住房资本占比并提高实体经济资本占比,就可以实现改善居民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这一核心观点(AB)。
之后,作者围绕“扩大居民消费的对策”梳理文献。一方面承认“如果这些政策顺利实施,的确会降低基建资本和住房资本的占比”,另一方面又指出“上述政策很难显著提升实体经济的投资收益率,当资金从基建和房地产领域撤出后,很可能会进入股市等其他领域,而非实体经济部门,因此,无法实现优化资本结构的目标”。据此可以认为,“已有研究很少从优化资本结构的视角来探寻扩大中国居民部门消费的对策”。这是作者按照“传统解释与现实实践反差的核心观点”审视已有研究,所给的文献批评。
到了这一步,从推导研究问题的角度看,接下来的文献综述的重点,就是找到有助于“优化资本结构”的那些研究。为此,作者瞄准的是“人工智能”,其提供的理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会带来技术进步和生产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而且还会催生新经济和新产业。一方面,这有助于提高实体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另一方面,这有助于降低经济增长对基建投资和住房投资的依赖,从而减轻二者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上述理由说得过去,但围绕“人工智能”去研究资本结构、居民消费,是否有人已经研究过了?这一点,需要通过文献查新来确认。所以,作者紧接着围绕“人工智能”梳理已有研究,最终确认“尚无文献研究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能够优化资本结构,并同时实现改善消费和促进增长的双重目标”(ABC)。
五、小结
以上便是文献综述“以问题为线索”层层布局的四种写作方式。当然,这四种“布局”不是文献综述的全部,但在实操层面,它们存在一定的共性。比如,让理论和实践不断摩擦,利用二者的反差倒逼研究问题的出现;让理论观点和理论观点不断碰撞,识别出其中的分歧,为研究问题脱颖而出提供便利。同时,在上述摩擦与碰撞中持续追问和反思,逐渐廓清文献综述的写作重点和推导逻辑。

作者:刘小华(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