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神奇的坎儿井

 昵称45109175 2024-05-20 发布于浙江

6月17号一早,我们迎着朝阳沿乌吐高等级公路前往吐鲁番。在柴窝铺附近,近距离地参观了中国最大规模的风电机群。这些风电机群就在公路近旁高高地挺立着,每台发电机约有80米高,下粗上细,下端直径约有4米,顶端三片约40米长的风叶。东西成排,南北成列,绵延约20公里。公路部门可能预想到这连绵的风车阵将会是新兴的工业旅游景点,所以,就在这里的公路边专设了一处处停车场,供游客下车参观拍照。大家在这里拍照后继续向东,路过了中国的死海——新疆盐湖。走着走着就觉得公路的上下行道路分成了两条,两路平行而且相距几十米远。经导游解释才知道,这是为保证行车安全而特意设计的远距离上下道。因为这一带是有名的大风区,以往公路不分上下道,遇上大风,常有汽车相撞。分成有一定距离的两条道,即使有车辆被大风刮翻了,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其与对面的来车相撞。

新疆地盘大,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6强。地盘大了,稀罕事就多。新疆就有许多能数得上中国之最的记录。比如:中国最大的沙漠、最大的盆地、最低的陆地、最热的地方、最缺水的地方,等等。坎儿井就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水利工程之一。这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在干旱少雨的新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催生了坎儿井,是绵亘千里的雪山孕育了坎儿井,也是吐鲁番独特的气候环境逼着人们发明了坎儿井。有资料表明,吐鲁番地区是中国降雨量最少的地方之一,曾创下过连续299天无雨雪的记录。其境内的托克逊县,年均降水仅3.9毫米,1968年更是只有0.9毫米。如此干旱高温的地方,竟然同时也是最著名的葡萄产地。造就这一奇迹的正是坎儿井。

时近中午,我们进入了吐鲁番,下车稍事休息,直觉得热气烘烤,整个戈壁都像是吐着火舌。想到这里不远处就是中国大陆地势最低的地方了,又逢盛夏6月,这热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在这片真正的热土上,只见片片绿洲,不见地面河流。导游告诉我们,这正是坎儿井的秘密所在。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也称“井渠”、“百眼井”、“地下水渠”、“水巷”。在我国的甘肃、陕西都有过。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导游介绍,在伊朗、前苏联等国的干旱地区,历史上也曾修过类似的坎儿井,不过如今大都荒废了,只有新疆的坎儿井还在广泛利用。

在绿树掩映的坎儿井博物馆里,我们了解到,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O公里。最长的有近百公里。至今仍灌溉着50万亩良田。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雪水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古代的吐鲁番人民,怀着在火州求生存的强烈欲望,用极其原始的生产工具,每隔一段距离打上一眼竖井,然后再向两边掏成暗渠,逐段连通,直到连成一条条地下渠,把雪水引入千里荒漠,灌溉出一片片绿洲。在专供游客参观的坎儿井里,我们看到井渠有一人多深,宽度不过3尺,雪水在距地面仅几米的地下暗渠中欢快地流淌着,有些渠段里还能看到有小鱼在游动着。

从博物馆出来,走不远就可以看到暴露在地面上的明渠,它不像人们在东部地区看到的水渠那样又宽又浅,而是又窄又深,渠口不过一米宽,水面深藏在地表一两米之下,一般人不注意很难发现这里有水渠,只有一棵棵高大的杨树茂密地生长在渠沟边上,让人猜想到水渠的存在。

据介绍,坎儿井的发明和存在,有这样几个条件:干旱缺水而又有水源地可供利用;必要的地面坡度。而吐鲁番确属最为干旱缺水的地区,其不远处又是雪山冰川非常丰富的地区,同时又是地面坡度适合的地区。这才有利于坎儿井的开挖,并保证了流量稳定,自流灌溉,有效地防止蒸发,不受污染。

离开坎儿井博物馆,午饭后来到了著名的葡萄沟,在这里就更可以感受到坎儿井的作用了。一条条来自雪山的涓涓细流无声地滋润了万亩葡萄园,人们把葡萄园打扮的像一座硕大的公园,根本不是我想象中农田的样子,而是一座异彩纷呈的游乐园,游客在这里观赏、游览、购物、欣赏民族风情,可以获得一次性的满足。相信如果有一天你去了,也会有与我同样的感觉。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