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家鹏|| 慢慢消失的老物件——《拨间》

 乡土蓝田 2024-05-20 发布于陕西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人文/村落/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史迹

慢慢消失的老物件——《拨间》

王家鹏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观刈麦》诗中写道:“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农历五月,麦稍黄了,一年一度的小麦收割碾打季节即将到来。随着“算黄算割”特别提醒的鸟啼,人们默默地作着忙前准备。

       五十至七十年代,那时还是吃大锅饭的生产队。小麦全部收割完毕后,运回大场堆垛成集,紧接便是碾打。那时生产队饲养的七八头牛,每天早上、黄昏要拉犁种秋,中午牛蓄精养锐,碾场靠不住了,只好人拽碌碡。

碌碡(liù zhou),也作磟碡,又叫石磙。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石制重型农具,用石头做成,实心、个大而墩,整体呈圆柱形,基本上遵循着黄金分割比例的规律。据考证,碌碡起源在北魏(386年︿557年)以前,到本世纪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用来轧谷物,平场地。两头平圆,圆中有方窝,方窝旁有的会錾有吉祥如意的美纹,祈求五谷丰登;方窝镶有生铁轴窝,轴窝用来塞木楔子。

      套在碌碡上面的木框架,人们管叫它——“拨间”也叫“拨尖”。

俗语云:拨夹拉着碌碡走,谁离不开谁。它的结构是由约一米二长,内方外园略带孤度的木头为主骨架,並在木中腰部打眼嵌入锥形木钉以便套住碌碡;大木两头各有方木连接,外观是长方形,内径则是正方。“拨间”两头边各钉上小铁环(俗称老鸦嘴子),以备拴拽。绳用,拨夹一般用时套上,多为硬杂木榫卯结构,中间镶有楔子,咯咯吱吱拨着碌碡走,这真的是四两拨千斤!碌碡套上拨夹,农忙就开始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现在再也不用“拨间″拽碌碡碾场了。

      “拨间”这个名字起源于何代?又是哪位高人起的名字?为什么要叫“拨间呢”?大概谁也说不请道不白,然而它却为农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尽管这个老物件逐渐匿迹,甚而濒临消失,然而,这个默无声息的“拨间”,在历朝历代各个时期都为碾打粮食作出了功不可没的巨献;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古先祖的聪明智慧和伟大创造。人们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个老物件——“拨间”。

写于2024年5月


【作者为平台点题】


王家鹏,笔名广宇,网名孤涩,1950年生于蓝田县东门外涝池村距今500年的《御赐旗杆》官宦后裔之家。“老三届,”幼承家传,酷爱文学书法,略喜骚赋,常年在蓝田县马河南路门店经营诗书画装裱。

现为:省,市,县,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会员,美国国际文化科学院西安代表处邀请员,华夏财神文化研究会蓝田分会主席,中国王维诗画院副院长,西安白鹿原书画院行草指导,蓝田国画院院士,蓝田县华胥书画院副院长。曾为《灞水吟歌》,《蓝田生态旅游》等书作序。2020年“墨韻中国杯”全国书画大赛获奖者,作品多次省,市,县参赛展览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