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豪门潘祖年临终前,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说:我死后,你别改嫁

 隐隐青 2024-05-20 发布于安徽

1925年的一个夏夜,苏州豪门潘家灯火通明,仆人们神色慌张地奔走穿梭。族中家主潘祖年躺在床榻之上,他面容憔悴,目光却异常明亮。他挥退左右,唤来了年仅20岁的孙媳妇丁素珍。'素珍,你守寡已有两年,我知你不易。我身后事,全托付于你。'潘祖年缓缓而语,音调虽低,却不容置疑。少妇垂下眼眸,轻轻点了点头。

图片

潘家是苏州四大望族之一,族中英才辈出,代有名士。潘祖年的兄长潘祖荫曾官至刑部尚书,在朝为官,无比清正。同治年间,左宗棠遭人诬陷,下狱问斩。潘祖荫不畏权贵,直言不讳,终使左宗棠得以昭雪。为报答救命之恩,左宗棠欲赠黄金数百两,却被潘祖荫一口回绝。左公念其为人,又知他酷爱古董字画,遂将家中珍藏的商周青铜器'大盂鼎'相赠。后来潘家又花重金购得商周时期的另一尊'大克鼎',二者堪称国之瑰宝。潘祖荫过世后,家业与宝鼎皆由弟潘祖年继承。

图片

潘家财富万贯,但儿孙们英年早逝。潘祖年将一腔心血倾注在过继来的孙子潘成镜身上。谁料天妒英才,新婚三月,潘成镜便撒手人寰,年仅18岁的丁素珍自此守寡。潘祖年不忍孙媳青春应守空房,临终前,却又不放心家族传宝落入他手。于是他支开旁人,郑重其事地对丁素珍说:'我死后,你可继承家业,但你须发誓终身不再改嫁。还有,你要代我守护好那两尊宝鼎。'

丁素珍的眼神坚定而明亮,她向潘老爷深深一拜:'爷爷请放心,孙媳妇定当不负所托。'自此,丁素珍改名潘达于,以大盂鼎的'大盂'谐音,时刻提醒自己肩负的使命。潘家的男丁虽已凋零,但在潘达于的打理下,家业井井有条。一些居心叵测之徒,曾试图以高价购走宝鼎。潘达于只淡淡一笑:'家中并无什么宝鼎,诸位请回吧。'甚至连慕名而来的美国收藏家开出千两黄金的天价,也未能撼动她的决心。

图片

抗战时期,日寇疯狂掠夺中国文物。他们得知潘家收藏了稀世珍宝,六次闯入潘宅,逼问宝鼎下落。即使刀锋抵在脖颈,潘达于也没有屈服:'我家的确没有什么宝鼎!'其实,她早已料到日寇的觊觎,暗中在后院挖了两米深坑,将鼎埋于其中。只见她往坑中填土,在上面种下一棵小樟树,从此无人知晓宝鼎的去向。

图片

1952年,新中国的博物事业蓬勃发展。潘达于意识到,宝鼎理应为国所有。她给上海博物馆去信,表达了捐献之意。当宝鼎从尘土中重见天日,人们无不为其精美而震撼。国家为表彰潘达于的义举,专门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奖励其2000元。彼时潘家已经没落,但潘达于毅然谢绝了奖金。在上海博物馆的捐赠者名录上,至今仍镌刻着'潘达于'的名字。

图片

潘达于的一生,是个传奇。她以女子之躯,守护了潘氏的荣光;她以一己之力,传承了民族的瑰宝。那两尊商周时期的青铜鼎,凝结了无数先贤的智慧,更铭刻了一个女人的忠诚。潘达于用半生守住了那个承诺,也守住了文物的尊严。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人人都有责任守护民族宝藏,代代相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