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4】输出情绪价值也是工作 | 公务员的100个认知

 王肖杰 2024-05-20 发布于山东

公务员的工作最高标准是“人民满意”。满意与情绪息息相关,对于同样一件事情,比如拆迁补偿标准、 提拔人选,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可见在某种情况下,满意与事实无关而只与情绪有关,可见情绪价值多么高!

让所有人满意是不现实的,“人民满意”当然对,但在具体工作中的操作性比较弱,操作性更强的是让领导满意。
那做好工作领导不就满意吗?其实不一定。“好”“满意”没有客观标准,它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感受。有些领导,特别是男性领导,在情绪方面粗粗拉拉,说话粗一句、细一句无所谓,甚至很喜欢骂骂咧咧开玩笑的氛围,感觉这样才是和谐团结。而有些领导则相反,他们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尤其是刚上任的新领导或年轻干部,他们把别人讲话的语气作为自己是否被尊重、是否有威信的依据。同样一件事情,和风细雨地说,领导就满意;带着情绪说,领导就不满意,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前者在说事的同时输出了情绪价值,而后者仅仅提供了事实价值,甚至因为情绪价值为负数,反而影响了领导对事实价值的评价,也就是俗话说的“干的活都被嘴卖了”:工作的正面价值被情绪的负面价值抵消了!
对领导也好,对群众也好,有话要好好说。“好好说”就是在工作的同时输出情绪价值,工作价值加情绪价值,工作效果就放大了;反之,如果工作价值抵不上情绪的负价值,工作干了不仅没有成绩,还可能把事情搞砸。有一种心理学效应叫“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可能变坏,就一定会变坏。”这话本来是爱德华·墨菲开一位同事的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坏,让他去做就一定会更坏。”这位同事“做得更坏”的本事从哪里来的?我想大概率是情绪方面。
我认识一位老科长,他工作特别认真负责,但是情商很低。有一次组织一个大活动,他拿着麦克风现场指挥,领导来看现场,要拿过麦克风讲几句话,他把着麦克风硬是不给,说:“不用!”把领导搞得很尴尬。这就是“出力不讨好”,“出力”说明干了工作,“不讨好”说明工作中的情绪价值输出低。
输出情绪价值,不是要委屈自己,而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输出价值也是工作的内容。文字秘书熬夜写报告是在输出文字价值,控制情绪、用适当的方式讲话是在输出情绪价值。这跟压制自我没关系,它只是工作要求之一,就像要正点上下班。
不仅下属对领导,领导对下属也要输出情绪价值。有些下属评价某领导“不值得跟他干”,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感受不到领导对自己的情绪照顾。比如某科长辛辛苦苦组织了一个大活动,连着几个周没白没黑地干,活动结束了想休个公休假,结果领导哼哼哈哈、勉勉强强同意了,这位科长心里会怎么想?另一位领导在活动还没结束时就跟这个科长说:“活动完了早点儿把公休假休了。”这位科长心里会怎么想?两个领导的不同之处在于情绪价值输出的不同。
有人会把情绪输出理解为溜须拍马、见风使舵,这当然是有失偏颇的。情绪输出是一种工作方法,方法本身是客观中立的,制造核聚变的方法可以用来造原子弹,也可以用来造发电厂,不能因为原子弹而归罪于核裂变,也不能因为发电厂而归功于核裂变,功过是价值取向,它取决于使用方法的人。

本人拙作,敬请指点!

Notes

体制内的各种规矩、惯例、行为方式很难一一学到,可行的方式是了解底层逻辑,看到水下的冰山,即事物的规律,然后举一反三。这是本系列写作的初衷,也是我30年工作的体会,希望对年轻朋友有所帮助。


好友需要,分享给TA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