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时,中共如何抓基层落实?真相:检查和开会被我党搞出新高度

 where5 2024-05-20 发布于四川


无论是主义马克思理论,还是中共革命的具体落实,都特别强调践行,特别重视把计划落实为行动,罗瑞卿说:

“任何美丽动人的决定,如果不实现起来,不变成活生生的成绩,即一个铜板也不值得。”

要把计制变成现实,不是容易的事,黄敬曾指出上传下达中的走样现象:

“一次提出巩固党是中心任务,附带提出打狗、杀鸽子;到支部中一问就剩下了打狗、杀鸽子。”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图片

谢觉哉写下自己的苦恼:

“闷在工作上的两个问题:一是上级领导,传下去总在打折扣,甚至走样;一是新的积极分子不易产生,旧的干部又日在减少或蜕化”。

1、检查运动

这大概是所有政治力量都无法避免的问题。即便有强调实践的理论和效率优先的追求作为铺垫,仍然需要领导者持之以恒地贯彻、教育、督促,建立制度化的行为机制,逐渐形成重视实践的政治性格,才能尽力促进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在一份中共下发的开展检查运动的文件中,可以读到这样的表述:

A.“检查决定一切”,检查巩固组织,检查深入工作,检查提高干部。B.检查的动员与领导,组织检查运动,检查检查运动。”

最后一句绕口令式的“检查检查运动”,十分传神地体现中共层层递进的工作方法:

一切工作都要检查,检查成为制度;为防止制度流于形式,辅之于集中突击的运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大张旗鼓推展;最重要的,在制度和运动的双重机制后面,再加上一重监督措施,即对检查工作本身的检查。

这样不断的强调、督促、推动,尽管成绩未必总是尽如人意,但做和不做、做得多和做得少,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不仅如此,中共的检查不单纯是外在的督促,检查者本身也参与问题的解决,出乎其外,又入乎其内,这种看似逾越常规的做法,背后支撑的是中共理念一致下的党的团结。

图片

比如有关春耕检查队的报告中,明确强调:

“检查队下去工作时,即确定了不仅检查而且要具体地帮助与推动,同时到每县的工作检查队都又和各县的工作同志混合编制,故每一工作问题,检查队都能参加解决与规定,的确实现了深入具体的领导。”

2、检查工作的内容

和中共检查工作的主要职能包括:

“(1)在检查工作中认识干部;(2)在检查工作中搜集经验教训;(3)从检查工作中了解自己决定的正确与否。”

其中,检查干部又是重中之重,此所谓“要相信干部,也要检查干部”。

关于检查、巡视的具体条规,此处不赘述,仅以张南生日记所载巡视过程为例,展示巡视、检查的具体方法和实践。

1938年10月,刚刚到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后方司令部政治部的张南生,通过师政治部的巡视工作,总结发现游击队存在军阀土匪主义、贪污腐化等现象,决定带队去游击队巡视。

24日,张南生到达游击队,马上启动巡视工作:

“上午参加游击一、三营干部会,检查数次战斗优缺点。午饭毕,到四连去检查工作,该连工作比较差,尤其组织上的马虎”。

25日到27日,张南生一直在部队谈话、检查,先后到数个连队和小组长、巡视员等谈话,召开青年晚会,参加总分支委会,收集各方面意见。这是巡视中的调查和发现问题阶段。

28日,检查有了初步结论,进入处理和解决问题阶段。

图片

先是指出问题:

“下午四时开总结巡视各营工作会;晚上开特别小组会。准备明天活动分子会,这次会要得出反张国焘路线遗毒的结果。”

接下来展开思想斗争:

29日,“今晚小组一般斗争批评在游击队是第一次,个别同志比较进步,还有顽固不改。”

30日,“早饭后继续大会讨论,发言二十余人,一般还好,特别是下午发动了斗争,…晚上开特别小组会,检查游击队过去的领导工作,准备明天会议。”

31日,在斗争基础上,做出组织和纪律处理:

“继续开大会,讨论给予最严重者以处罚。我下午做党的工作报告,下午做紧急动员指示选举出…等七人为党委员。晚饭后,公审强奸妇女的王书堂,执行枪决。”

通过大小会议的检查、总结、斗争,乃至震慑性的枪决,纠正问题、教育干部的工作基本完成,巡视进入鉴定和健全制度阶段。

11月1日,上午即开党委会,分支书记参加,讨论计划和经济制度,决定经济委员三人。…晚上开特别小组扩大会。……由我报告鉴定排以上干部问题,特别二、四、九、十一连,特务三个连问题更多。

做出组织鉴定后,检查工作即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对检查自身的检查,2日巡视团召集会议自我检查,得出的结论是:“一般还好,主要本身学习差,在二营巡视差一些。'

张南生在巡视总结阶段讲到的斗争,不仅体现于检查工作中,也是中共革命中的日常。

斗争一般而言,是非常态的政治运作方式,战争年代,中共却在强烈的危机意识及效率优先导向下,把斗争变成常态。

图片

中共成长于幽暗环境中,一向保持极强的危机意识,用百倍的警惕面对百分之一的危险,已成常态。正因此,斗争遍及当年中共政治生活的各个角落。对外要斗争,对内要斗争,个体自身甚至也要展开斗争,比如:“巩固党不是闭户幽居,和平巩固。巩固党必须从领导群众斗争去锻炼党、巩固党。”

仅仅通过斗争发现问题远远不够,还要有配套的惩戒制度。中共惩戒违规行为极其严厉。

陈赓日记载:

“七七二团十连指导员贪污公款,其手法为多报人数,领取津贴,假造发票,报销领款。当令逮捕,首先在党内开展斗争,作组织上的结论,然后在全旅举行公审,广泛地开展反贪污斗争,并送师军事裁判所治罪。”

这样的检查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机制,不一定能杜绝所有问题,怠惰、同谋总会或多或少存在,但对防范权力运用的大面积失控,当有效用。

3、会议的作用

党内政治和思想斗争的方式多种多样,会议是最常用的一种。中共会多,这一点人们耳熟能详。

1939年7月12日到1940年1月12日半年时间里,高鲁在华北联合大学学习,其间参加各种会议近60次,平均差不多3天一次。

会议形式包括时事讨论会、专题讨论会、总结会、生活会、思想斗争会、批评大会、工作会、小组会、组织生活会、政治学习会等。

战时曾任昆张支队连长的郄晋武日记记载了一天内开会的密度:

部队夜里行军,天亮时到达宿管地,十二时后起床,稍待片刻,即开始集体活动:召集党员上课。群众有文干张鲁上自然课。我参加了党课,讲了个人主义之危害。吃过晚饭,我们速干分工参加了普通小组会。

我到机枪班小组,批评了李金帮同志。开完会,召开了干部党小组会,每个人都作了自我批评,并相互提了意见。开完会,请了今日总行动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路线、目的地。

这样的会议密度在根据地内属常态。

图片

会议有经常性的,定期召开,比如党代会及各级组织的经常性会议,太行区晋冀地委要求:地委在“五卅”前三个月内分别举行县书会议、组联会议、宣联会议、军联会议、群众工作会议各两次。

也有临时性的,针对某项具体工作展开布置。

这种会议应该像李雪峰所说:

讨论一两个问题,有头有尾,源源本本,弄清楚,有办法,切合实际;不是无所不议,样样都谈,而又样样谈不清楚。”

晋冀豫区党委甚至对各种会议召开的大致时间也有规定,每月初旬开下级会议,“下级(地、县)来开会或区委下去”;每月下旬召开同级会议,区党委之外,“吸收军区、政权、群众工作主任委员参加,检讨总的计划及配合问题、下边意见等”;每周六区党委开一次“自身例会”。

从一般的工作规律看,这个时间规定应该不是随意为之,月底的同级会议旨在研究、总结该月工作,计划下月工作;月初的下级会议则为布置本月工作并听取意见;每周的例会用于随时研究、发现、解决问题。几个会议周而复始,形成时间上的循环链条,至于空间上,则有一层层往上开的情况汇报会和一层层往下开的落实会,形成上下的通联。

抗战中后期,“县委与地委兴开了一种会议形式——座谈会”,“多是由下边的好坏典型的汇报开始,然后座谈,交流经验并提出问题大家讨论,大家决定”。

时任冀鲁豫分局第八地委书记的万里认为: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1)民主,大家有言就发,无顾虑(因为没有总结在那里限制着大家)。(2)表扬与批评联系密切,而且是到会的大多数的批评与表扬,容易公认优点与纠正弱点。如一个同志在未开会前几次个别说话,均不以为自己的决定有毛病,而在座谈会上,经大家发言后,就深刻认识了自己的毛病,这种力量是相当大的。(3)经验交流具体深刻。(4)思想便于统一。

其弱点是:(1)开会时间长;(2)掌握不好,容易失掉中心。

从当年的总结中,还可以看到中共对会议的布置和期许,中共晋冀豫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杨尚昆总结的大会成功之处包括:

(1)总结了2年来的工作。在本区,就是在华北,恐怕都是第一次。(2)大会上讨论了目前形势,国际新形势,中日战争新阶段,华北战况与山西统战新形势。(3)在发言中把各地区工作的优点发扬了些,并用事实证明了大会报告的正确。(4)在发言讨论中,也揭露了晋冀豫党的一些弱点,并指出了克服弱点的办法。

图片

弱点则为:

“对大会报告讨论得不够,特别是对政治问题的展开讨论不够,…自我批评,特别是自下而上的,很少,这是大会很大的缺点。”

可以看出,像党代会这样的常规性会议,预定的任务大致包括总结工作、评估形势、讨论问题、批评和自我批评,这对促进党员群体政策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以及党的力量成长,大有裨益。

会议符合中共集体主义的政治文化,又推动着集体主义政治文化的进一步深入。中共清河区委书记景晓村,参加山东纵队总结会议后的感想是:会上萧华传达北方局及太行分局财政经济工作经验,“其中包括材料之丰富,调查研究的周密与透彻,给每个同志很大的感动”。

此即跨区域的经验传递,集体会议的形式使这样的经验传递可以大面积迅速覆盖,达到效率最大化。

中共自己总结:

“工作最好的县份是哪些呢?是那些会议制度最健全的县份;工作最坏的县份是哪些呢?是那些会议制度最不健全的县份。”

这条材料当然也可倒过来解释,正因为这个县工作好,会议才开得好,两者间互为因果。

大事小事都要开会,会议成为经常的工作方式。

景晓村出任渤海区党委书记后,考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设想的会议程序是先学习文件,打通思想;然后各区报告,总结几年来各方面工作;再进行工作检讨,发现问题;最后全面总结。

从中可以看到,学习-报告-检讨-总结,已经形成一套会议模式。

时任山东冠县区委书记的宋洪勋详细记下区委会议召开经过:

4月8日各区的同志都到齐了,我们有组织地开会,按次序进行,主要的是政治问题的讨论。先举行测验,这是新知识,不比学校的考卷,同志们毫不迟疑地写了起来,非常严肃。这是我感到最有意义的一点。可见同志们对政治问题的关心。傍晚做了游戏。晚上更进一步地把那些政治问题讨论了一遍,谁能说没有意义。生活也算得上紧张、活泼。

9日上午把过去三个月来在工作上、领导上、作风上、政策上的优缺点,都彻底做了检讨。下午把四月份的工作布置了一下。

图片

10日清早逐个地解决与指示了各区的工作问题,忙活得很。上午又获了2点钟,才算结束了这个有重要意义的区委会议。

4、会议的副作用

会议效果显著,却也容易形成依赖。

后来说的文山会海,抗战时期已见端倪。

1941年12月辽县下庄村因为开会,“干部误工占全月时间50%,群众误工占全月时间13%”,农民议论:“政策样样都好,就是开会太多。”

开会太多,让人不胜其烦,极端的例子,“有一个支部用请吃酒名义骗一个党员来开会,这个党员到会场一看,说道:'这回我算来开了,下回谁还受骗呢?’”

毛泽东对过度的会议依赖也不无反感:

“不但文章里演说里有党八股,开会也有的。'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会’。”

不过,无论报纸还是通讯制度,都有局限性,难以和现场互动相提并论,开会的现场感、会上的讨论、会下的沟通,口语化、面对面、仪式感,以及情感的表达和传递,都是文字传递方式替代不了的。

涂尔干描述开会演讲有可能产生的神奇效果:

“讲话激发的感情返回到他身上,但扩大了,增强了,也同样加强了他自己的感情。他激起的感情力量在他身上引起了反应,提高了他的基调。这不再是一个唯一的人在演讲了,而是一个具体化与人格化了的群体在讲话。”

中共的贯彻之所以不流于走过场,和开会这样的现场形式关系极大,因此,开会仍然是最重要的工作方式。

图片

高鲁记载了一个例子,可见中共干部对会议的痴迷:

交城七区不顾危险,在中日交叉控制地区召开青年干部会,结果开会时“敌人路过村公所,听到了掌声,便包围了村公所”,几名干部惨遭杀害。

后来,中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提出会议、通讯、巡视相互串联,以上通下达、相互沟通的办法,指示:

必须充分利用无线电、有线电、电话、邮递、专人送信等项通讯方法,小型会议(例如四五个人的),区域会议(例如几个县的),和个别谈话等项会谈方法,小型巡视团(例如三至五个人的)和个别有威信的委员的巡视方法,同时充分利用通讯社和报纸,密切地互相联系起来,以便掌握运动的动态,随时互通情报,交流经验,及时纠正错误,发扬成绩。

不要等候几个月或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下面才向上面作总结性的报告,上面才向下面作一般性的指示。

这种报告和指示,往往过时,失去作用,或者减少了作用。犯错误的已经犯过,来不及纠正,损失太大。全党迫切需要的,是不失时机的生动的具体的报告和指示。

图片

这种多管齐下的方式,特别符合中共系统运作的逻辑,控制力的不断推进,就是以这样的往复检讨、总结提高为基础的。

(正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