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 | 以战略思维推动检验检测机构高质量发展

 游刃有于 2024-05-20 发布于河南

短短数十年间,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在推进量的合理增长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未来必将在质的有效提升上实现新进展,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检验检测机构要树立高质量发展战略思维,坚持把重大质量问题的防治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推进质量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作出战略规划。

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提升难点分析

面对严峻的内外部形势,检验检测机构需要更加辩证地思考质量问题,在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和关键问题时既要有高度、有锐度,更要有操守、有风骨。

(一)把握好鉴戒和内肃

为什么一些检验检测机构经历铺网式的内外部审核依然会发生严重的质量问题?这无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惯性力量和利益群体的绑架阻碍了修正和前进的步伐;二是对好啃的骨头反复啃,而涉及责任承担等不好啃的骨头被数次绕开;三是发现问题后的整改处理如蜻蜓点水不解决实际问题,问责也不能够对内形成震慑;四是发现问题严重性和承担后果的不是同一批人。

抓质量要在最简单的时候下手,“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是古今兴亡之理,待到其势已成,则管理成本不可控制。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检验检测机构已经深刻体会到,比取胜他人更为重要的是先让自身立于不败之地,若没有痛下决心改革的决心,质量提升将永远在死循环中。

(二)把握好内功和外功

质量在长期主义的模式下会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量效果是后显的。一切质量动作都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之上,驾驭不确定性的能力靠的是内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质量提升很容易在实效性和展示性上偏向展示性,一旦质量具有了展示性,形式很可能已经大于内容。因此,检验检测机构要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把队伍打造成质量的铁军,把展示重心由内部引向外部客户。

(三)把握好守正和创新

质量提升离不开创新,创新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其方向应契合发展趋势,背后有一套严谨的方法论。随着未来变化的加速,检验检测机构面对的既是创新与停滞的竞赛,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必须把握好一些方面的允执厥中和另一些方面的大步向前。国家的需要在哪里,检验检测的质量创新就应该在哪里,只有在更高维度指引创新方向才能不易出现偏差。

(四)把握好收和放

在过去的一个阶段里,很多检验检测机构都经历了质量先放后收又放的反复过程,对风险和机遇有了重新的思考和认识。风险有时候来自于对简政放权、提质增效的误解和异化,以及权力下放后的监管缺位。检验检测机构要更准确把握管和放的合理尺度:一是定好底线,权力可以下放但责任不能下授,严禁简单的一禁了之和一放到底;二是找到依据,任何重要职责和权限的变更必须要有依据且经过充分权衡研究和穷举各种利弊后作出决定,当然有例行就一定有例外,不审时度势则宽严皆误,应允许紧急事态下不同需求和考量以及更加灵活便捷的变通方式,按照优先原则,留出特事特办的绿色通道;三是扩宽担责范围,质量事故一旦发生,责任不是具体某个人所能承担的,不能把集体的安危系于个人,职责范畴之内相关人员都要承担相应责任,职责之内的“不过问、不上报”属失察和瞒报之责,要在制度上将连带责任、失察责任等纳入风险承担体,让利益相关方成为风险相关方,使风险防控得到真正的配合,对于一般性的风险,责任之所在,收放可自选,但局部要对收放的结果负责,同时严禁职能部门利用自己的权限出台对自身有利的制度。

战略思维在促进质量提升中的作用

质量策划如同作战规划。质量活动不能完全被策划,其本质不是把质量活动限制在某个范围,而是保障在目标的指引下每当发现前进中重要机会时能快速启动和调动资源,根据业务路径不断地串起新的质量路径并将目标细化、拆分成能做到的事,融投在每一个质量要素,通过当下与未来链接使全体人员目标一致且共同为目标做长期思考和准备,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首先,当员工意识到今天所为会为未来的某个卡点提供解决方案,或成为某个重要时间节点快速反应的基础,做当前工作的步骤、环节、心态都会不同,会逐步将日常工作的外延扩大,形成交加累积、重叠增益的效果,质量策划才能真正对实际工作起到指导意义,也正是这种长期视角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在遇到阻力的时候能够对目标坚持下去。其次,质量策划在控制成本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一直被忽略,随着人力等各种成本的上升,粗放式的管理方式逐步走向末路,未来需要更加精准的质量管理,而精准的质量管理来自于对质量状况的精准把握和精准策划。战略上的懒惰是检验检测机构最大的成本,“天下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质量策划这种看似无用却可在控制成本上堪以大用,是一种最高效的思维。

质量是一场阻击战。质量工作要层层递补,如果最容易发现问题的第一道防线失守了,第二道防线要能够迅速补充过来,同时哑火则阵地不保。首先,要做到常规工作无事不扰,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反常情况的关注,放在对本应该发现问题而没有发现问题环节的复盘和反思,所有的反常串联起来就是质量提升的死角。什么属于反常而什么又属于正常秩序下的涟漪,这是检验检测机构值得自我拷问的地方,随着这种思考的深入,机构可以做到将资源和精力流向更有意义的地方。其次,发现反常未必出现在常规巡查和审查环节,任何的抱怨、投诉等负面信息都可以帮助发现反常,质量管控更需要随机应变,兵无常势则可用兵如神。例如,集中业务期实验室无人实验、检测量与物料消耗不匹配、已检样品无检测痕迹等等,都是一种反常,仅靠常规检查这条明线是不行的,一定要有条质量暗线贯穿始终把所有反常信息串联起来,才能找到反常背后的漏洞并且迅速补上,避免给机构带来后续损失。最后,解决方案也未必存在于发生问题的环节,不能让任何一个群体失声,也不能将问题阻隔在任何一个中间环节,如果质量的某个环节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要不断有新鲜血液填充更新进去弥补这个不足,一切的运行都可为质量所用,质量也可以为一切运行所用。例如,检验检测机构如果频繁出现监督抽查业务内的委托业务流失或延期,看似是业务问题,解决方案却不只在业务环节,需要从人员调度上打破检测人员“各管一摊”的常规,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加强人员统筹调配,使其更有弹性以适应业务量变化。

质量是一场攻坚战。总有久攻不下的高地,也总有攻其不备的陷地,如若关键战略制高点一经占领,点就可以连成线,整个战局基本就稳住了。同样,检验检测机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唯有对质量的要求是刚性的,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有些矛盾绕不开躲不过,有些质量问题不是能否完成的选择题,而是如何解决的必答题,检验检测机构要做深做实必答题的调查研究,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捧“烫手的山药”,坚持做困难但却有价值的事,走艰难却正确的路。一方面,对于那些久攻不下的高地,长时间围而不攻会导致错失战机,同样对于长时间没解决的突出问题,不能停留在“最后一公里”,要善于攻防转换、敢于动真碰硬,把对难点堵点的准确把握和质量分析结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良策和开展工作的实招,发挥质量分析以研资政的作用,不断突破现有框架才能不桎梏在某个格局。另一方面,比围而不攻更不可取的是为了按时完成任务让某支队伍事不可为而强攻,风险恰恰来自于解决问题方法的简单,如果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产生更严重问题,即便做到了立行立改也不是最佳方案,两难若能两顾总是好事,如若不能兼顾,也不能只设路障、不设路标,只踩刹车、不踩油门,严防特殊情况下的教条主义和沟通机制的僵化死板,严防一线自行盲目找路下的触及底线,要本着对整体负责的态度摸索边界、定好规矩、指出明路,做到法治之下、规则之内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通过一些更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把复杂留给制度设计,把集体智慧留给没有解决的问题,把高效易行留给基层一线,把简单方便留给客户。

质量是一场智能战。谁掌握智能化,谁就能赢得未来战场上的主动权。检验检测机构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技术后盾,如若技术滞后则无法为高效监管提供方案和技术支持。既然社会走向人工智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检验检测机构就要紧紧追随科技发展的脚步,以今之道而御今之有是唯一的选择,也只有那些最具公信力的检验检测机构追到技术的最前端,才是对市场秩序、人类安全最好的保护。例如,随着智能化数据化需要,所有的检验检测机构都会迈向全流程数据打通这一步,届时横向的内部数据和整个供应链的数据打通也会产生如何保护底层数据安全等各种问题,机遇总是留给有充足准备的人,检验检测机构要先行一步成为技术主导,为市场快速跨入新模式贡献力量。

质量是一场人心战。质量问题,人心的因素占很大比重,任何一个质量过程所涉及的人都至关重要,他的公心、责任心和洞察力是对机构的一种强大保护。由此,笔者有如下建议:一是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质量工作有其特殊性,要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在用人方面决不能因落落寡合的个性而偏废,也不能因人情世故的圆融而偏用,铁面无私又富有经验的人员是质量管理所紧缺的肱骨栋梁;二是所有的政策层面都要倾向基层一线,并将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在具体制度层面契合起来,使各个环节的人员能够以机构风险为己任,只有他们有了驱动力和希望,质量在执行层面才有力量;三是在流程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上都要考虑人性以及各类人员的后顾之忧,不可让道德自律去填制度的陷阱,而是让制度为公平正义、廉洁自律服务。例如,提供线索和抽查报告的人员应尽量被隐去和保护,避免他们与被发现问题的部门直接沟通。

质量是一场系统战和整体战。检验检测机构不但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不只是参与竞争,更要参与对行业的塑造。检验检测机构身处行业核心,敏锐捕捉行业的风吹草动,熟知如何造假而不去造假,能为而不为仅是最基本的行业操守,如何凭借一己之力为引导行业质量风气提供方案是行业所更需要的。例如,数据造假是对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冲击,这种行为如果不能被外部检查发现,买单的就是国家财政和所有的消费者,对于长期从事检验检测的专业机构来说,发现造假痕迹、搜集证据完整链条并不难,这个时候如果检验检测机构没有发声,相当于技术机构对行业规则的矫正功能丧失了,这是检验检测机构坚决不能从众的地方,要坚持站在机构的角度、监管的高度,对外部检查的程序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让整个系统流转减少内耗。再如,未来更大程度实现检测智慧化以后,过程留痕和消耗留痕让检测过程趋于透明,外部监管的成本、内部管控的成本都会大大降低,检验检测机构不仅要提出推动智能设备应用的倡议还要率先垂范,从硬件上让行业乱象无处可逃。无论以何种方式,检验检测机构都可以用更加宽广的胸怀把自身的质量经验分享出去、把倡议公开出去,使其既为自身机构所用也能为同行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交流互鉴,吸引相同理念的机构共同完成事业,一起推动大环境的改善。只有所有的检验检测机构都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中国的检验检测高质量发展才能持久。


传统的质量提升更多是针对内部的,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很多质量活动都可以被智能替代,质量边界日益模糊,质量的范畴会逐渐从机构个体小质量向生态圈大质量转变,质量工作的重心也会相应发生转变,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将解决更多当前看起来棘手的质量问题,而在未来面对的将是底层数据安全、生物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大质量问题。

检验检测机构需要一边妥善解决自身小质量的问题,一边为更远的目标做充足准备。随着未来交汇共融得更加明显,如果站在个体的角度,视野非常有限,这种战略也只是秋蝉时鸣,只有站在云层之巅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很多限制也会被超越。

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从历史的高度理解国家高质量发展格局和精准预测未来的走向,而当没有认识到全貌的时候,很难说去践行。“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战略上突破一定会给未来发展带来自信和底气,检验检测机构只要保留质量初心,在时与势到来的时候一定会有一道曙光照亮前进的路,见天地之宽广。

来源:《中国认证认可》杂志  2024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