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美”沙龙 | 从记忆到匠心 ,探索传统与创新的交融

 顺其自然h 2024-05-20 发布于北京

2024年春季,“清美”沙龙分别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雷磊、工艺美术系副教授杨佩璋、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吴昊宇、绘画系助理教授刘利平作主题分享。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教职工,以及来自清华大学文化建设办公室、信息化技术中心、材料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社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未来实验室的师生等共同参与了 “清美”沙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分工会夏欢老师主持了“清美”沙龙。

图片

雷磊

LEI Lei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1985年出生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 2009 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硕士学位。2014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蔡国强奖学金。2018 年任奥斯卡动画长片及短片单元评委。2019年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动物方言》入选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

图片

3月29日,以“记忆冲撞”为主题,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雷磊进行了分享,付志勇老师担任学术主持。

雷磊介绍了他一直以来参与的学术项目——照片回收。他受到法国艺术家苏文(Thomas Sauvin)北京银矿项目的启迪,关注并回收北京废弃的胶片,通过对北京废弃的胶片进行清洗和冲洗,展现北京市民的生活精神面貌。

雷磊将该研究带入了课堂,他基于一张照片进行艺术创作,分享自己研究的体会,带动同学们通过一张照片来找到生活中更多的细节。在课堂上,雷磊给出了自己的案例。他以小时候去庐山的照片为例,对1988年的生活进行观照,最终通过各种信息材料——动、静、声音、图像来挖掘当时的生活,还原人们的记忆。

雷磊的分享使在座的观众对图像与记忆、科技与情感有了更多思考。雷磊还和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陈楠讨论了在创作过程中涉及到的隐私问题和版权问题。雷磊认为,需要艺术家在创作的初心上避免恶意丑化创作对象,同时提升法律意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杨佩璋

YANG Peizhan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荣获  “第二届全国漆画展”优秀作品奖、第二届清华大学乔十光漆画艺术创新奖银奖,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漆画艺术精品展”、“三国一漆”漆艺交流展 (首尔)等。

图片

4月9日,工艺美术系副教授杨佩璋在漆工艺实验室围绕“古韵匠心——古琴文化与传统工艺”做主题分享。

杨佩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古琴文化的深厚底蕴,古琴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与古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其独特的音质和制作工艺一直备受推崇。由于古琴无法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其手工制作的传统得以保持,但也使得古琴在当代仍然属于小众乐器。杨佩璋带领大家领略了古琴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变迁,并详细解读了古琴的构造特点,包括其独特的音色、音域以及演奏方式。在谈到传统工艺时,杨佩璋强调了古琴制作中精湛的手工技艺,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物展示,阐述了古琴制作过程中选材、调音、上漆、雕刻等环节的讲究,以及这些环节对古琴音质及外观的影响,例如“断纹”产生的原理及在今天复现这项技术的方式。

此外,杨佩璋还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分享了自己在古琴文化与传统工艺结合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以及作为涂料的大漆在当代生活中的多重日用功能。他提到,在古琴制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统工艺的传承,还要敢于尝试新的材料和技术,以推动古琴文化的创新发展,而作为乐器的古琴音乐,也需要与当下的音乐审美进行结合,任何一门艺术都不能停滞不前。

沙龙现场,古琴制作工艺传承人傅思琪现场弹奏了《良宵引》《流水》《广陵散》三首古琴曲目的选段,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吴昊宇

WU Haoyu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 IAC 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作品参展美国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英国伦敦国际设计周、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大奖赛、韩国利川国际陶瓷双年展、JingArt。作品被爱尔兰都柏林博物馆、韩国利川陶瓷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多家机构收藏。

图片

4月16日,陶瓷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吴昊宇围绕个展“穿越壁垒-吴昊宇艺术与设计实践”作交流分享。

吴昊宇表示,展览是其多年来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一次完整展示,展览的名字“穿越壁垒”不仅涵盖了现实中具象的障碍,更涵盖了思维、材料及工艺等多个层面的壁垒。对吴昊宇而言,对这种壁垒的穿越既是一种挑战,也是自我突破实现提升的契机,

在创作理念方面,吴昊宇讲述了自己从深度思考向简化思考转变的过程——通过减少预设思考来增强作品的情感表达力。他强调了在艺术创作中直觉和潜意识的作用,通过简化的创作过程来增强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他的“邂逅”系列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强调即时反应和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直接交流,从而使作品能够更深刻地触动人心。

此外,吴昊宇还分享了其在教学和项目参与中如何将个人艺术探索与公共艺术、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经验,例如积极引入新材料与新技术,以陶瓷为媒介介入大型装置和环境艺术的创作,不断拓展陶瓷艺术的应用领域。他还特别关注陶瓷艺术在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对话中的作用,强调设计不仅是功能的实现,更是文化属性和审美价值的传递,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回应和反映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刘利平

LIU Liping

绘画系助理教授,清华大学“水木学者”。研究方向为当代水墨艺术创作与研究、古代山水画理画论研究。2022年出版《行到水穷处——古代山水画之水的旧形态与新创发》。绘画代表作品《智者乐水系列》《诗语系列》《原乡》等先后50余次参加国内外展览,获国家奖项10余次,入选国际大型展览和国内青年美术双年展。
图片

4月23日,绘画系助理教授刘利平围绕“中国山水画发生论与创作”的主题进行了分享。

刘利平剖析了山水画的起源,强调在探讨其发生之前,必须先思考推动其形成的诸多因素,并探究为何它能以特定的美学风格与艺术形态呈现。他特别关注山水画如何从自然景观转变为艺术作品,即物理山水如何经过艺术化的手段转化为富含人文内涵的艺术表现。他将山水画的演变划分为酝酿、发生和发展三个阶段,并认为这一演变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议题,需要从生态环境、思想方式、审美路径、工具材料以及时代诱发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探讨。其中,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不仅包括物理意义上的自然,也涵盖彼时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影响所产生的生态环境,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解释在山水画产生之前,这块土地已经形成了怎样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从而滋养了艺术创作者及他们的作品。

刘利平认为,山水画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紧密相关,早在山水画产生以前,文字、哲学、宗教、伦理等等就已经有了人文山水的具体表现。他解释了人文意识为什么以山水画的形式发生,山水画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为山水画的独立形式和审美风格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刘利平还结合了自己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习与教学经历,以及“实验水墨”“水主题艺术”“写生”等作品的创作过程,分享了自己在跨理论与创作、综合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心得感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美'沙龙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主办,学院分工会承办,旨在促进教师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已形成多学科学术交流的常态化机制,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面向未来,凝聚共识,推动创新,坚持奋进的切实举措。
撰稿 摄影 | 李一诺 苗义泽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汪茗
审核 | 吴琼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