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为何固执地认为经济补偿最多不超过12个月?(终于明白了)| 劳动法库

 知行不疑 2024-05-20 发布于辽宁

文︱李迎春,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

实务文章,供朋友圈分享!欢迎投稿:szlaw@qq.com图片

作者按:这个问题我在多篇文章中均提及过,经济补偿可以超过12个月,但总是有人固执的认为这样理解是错的。我在之前的一篇旧文的基础上做些补充,想尽量将这个问题解释清楚。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认为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最多只能拿12个月,这不是智商问题,而是还没开窍啊!

图片

为什么会有这个误区?我来谈谈这个误区的根源。

想当年(1994年),劳动法颁布后,在第28条中规定,用人单位依据本法第24条、第26条、第27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劳动法中并未明确经济补偿如何计算。我来列一下第24条、第26条、第27条是些啥内容:

第二十四条 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

为了明确经济补偿金如何计算问题,原劳动部在1994年12月3日颁布了一份文件,叫《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 ,这就是著名的481号文(主要用于计算08.1.1日前工龄的补偿),效力一直很坚挺,直至2017年11月24日才被人社部宣布废止。

该办法中规定了5种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但特别规定了其中2种解除情形下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即:1)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被解除劳动合同。

其它3种解除劳动合同情形经济补偿金并未规定不超过12个月,即医疗期满后的解除、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解除、裁员的解除经济补偿都没有12个月限制。

为了让大家看明白,我将481号文中的经济补偿条款列在下面,自行体会吧:

第五条 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

第六条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五十,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百。(无12个月限制

第七条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

第八条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无12个月限制

第九条 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的,用人单位按被裁减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无12个月限制

大家只记得对这个补偿办法不停的点赞,但是点赞之后就变得稀里糊涂了,很多人只记住了经济补偿金不超过12个月这个特别规定,并没有留意不超过12个月的情形只有2种,加上一些不专业的文章的误导,便形成了所有解除行为导致的经济补偿金都不超过12个月这个根深蒂固的认识。

正因为这个问题容易让人糊涂,有些地方法院的指导意见对此做了温馨提示,比如广东高院曾在粤高法 [2012] 284号会议纪要(现已废止)中规定,“按《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均需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者的工作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或因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培训及调整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计发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最多不超过12年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非因协商一致或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计发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不受最多不超过12年的限制。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施行后,改变了一直以来计算经济补偿金的规则,在第47条中规定了经济补偿分两种计算方法:

1)普通算法: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这里没有限定12个月,也即无上限

2)特别算法: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图片

我也将法律条文列在下面,大家自行体会标黑的第二款的意思:

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从劳动合同法规定可以看出,劳动合同法施行后,法律已不再限定只有特定的2种解除情形经济补偿金有12个月限制,而是统一以劳动者的月工资额作为是否受12个月限制的标准,只有劳动者月工资高于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3倍的,经济补偿才最多算12个月工资,如果劳动者月工资低于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3倍的,则应当按照普通算法处理,不受12个月限制。

如果你对上述法条的含义仍半信半疑,可看看全国人大法工委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法律出版社)对该条款的解释:

P183页:在劳动合同法制定过程中,有的意见认为有些高端劳动者,工资收入较高,谈判能力较强,在劳动关系中并不总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完全适用经济补偿的规定,用人单位负担太重,也体现不出经济补偿的性质和特点,建议劳动合同法作出调整。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低端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对于高端劳动者,可以通过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市场调节并举的方式,保护其合法劳动权益。但考虑到我国还没有将劳动者区分不同群体,并适用不同法律的先例,在立法技术上也较难处理,因此《劳动合同法》并没有将高端劳动者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但在经济补偿部分对高端劳动者做了一定限制。即从工作年限和月工资基数两个方面做了限制,规定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的,用人单位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看明白了吧?按照全国人大法工委的法律释义,这个计算年限不超过12年是对“高端劳动者”的限制

图片

遗憾的是,很多人看完后,再次稀里糊涂了,又只记住了不超过12个月的限制,根本没有注意它的适用前提是“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高端劳动者,于是又天真的认为,法律对经济补偿一直都规定了不超过12个月。

只能说,你真的想错了!

如果你还半信半疑,坚持认为上面的解释是错的,经济补偿金不可能超过12个月,那么给你看两个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

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提字第37号判决书中认为,

本案行为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应当适用行为时的法律法规。当时仅有原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规定了有关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标准,其中第五条“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和第七条“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的两种情形下,有经济补偿金最多不得超过12个月工资的限制。而本案并不属于该两种情形。原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八条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该条是关于由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而劳动者并无过错的情形下用人单位给劳动者经济补偿的规定,本案符合该条规定的情形。因此,应当参照原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八条的规定而不是第五条的规定确定本案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应负的赔偿责任。这样处理更符合我国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防止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立法精神。吴小军连续在日广电子厂工作22年1个月,日广电子厂即应当向吴小军支付相当于22.5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计135,000元,其仅支付了72,000元,还应支付差额部分计63,000元。

看到了吧,员工工作22年1个月,最高法院判决公司支付22.5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能超过12个月吧?

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申字第894号民事裁定书中认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六项规定,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该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艾国栋于1976年6月参加工作,至北京齿轮总厂破产之日共计36年零4个月,依照前述法律第四十七条之规定,该经济补偿应支付36.5个月的工资。鉴于1994年12月20日至1996年6月17日期间艾国栋因涉嫌犯罪被采取强制措施并判处刑罚,期间其并未参与工作,故一审法院以36个月计算该经济补偿不但未损害艾国栋的权益,反而超出了艾国栋应得的补偿范围。一、二审判决对艾国栋经济补偿的确认并无不当。

这个案件一、二审判决支持了36个月的经济补偿金,最高法院予以确认,是不是又让你大吃一惊?

由于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新旧法规定并不一致,又产生了一个令不少人头晕的分段计算问题(个别地区已不再执行分段计算),如果想搞明白经济补偿的分段计算,下次再写一篇分段计算的文章。

看到这里,你还在坚持你的经济补偿最多支付12个月的看法吗?

唉,我觉得我有点苦口婆心了,你要坚持你的看法,就坚持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