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在工位,心在旷野——《我的阿勒泰》后劲很大

 7ez45efr 2024-05-20 发布于浙江

去年买了李娟的书《遥远的向日葵地》和《阿勒泰的角落》,翻看了一部分,都是一些散文,关于妈妈和外婆,关于遥远的阿勒泰,古朴的哈萨克民族,陌生又令人新奇神往的游牧生活,还有那辽阔草原与牧场,天高地远,来日方长。

像是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场景非常美,辽阔、静谧、古朴、自然,这是我看电视剧时最直观的感受。到处都是绿的,就像是艾青写的《绿》一样: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绿色就是大地上最广阔,最感人的自由啊!

在这里,每一棵树都迎身而立,说出一切。

这部剧的很多画面都可以当成手机或是电脑壁纸,美景、美人,相映成趣。这部电视剧播出后,新疆的旅游又更热门了吧。

初雪淡笼的夏牧场,浩浩荡荡腾起满天满地的尘土,大风中的阿克哈啦,碧绿深厚的草甸……导演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绝美的画面。我没有去过新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没有去过阿勒泰,但是脚步踏过的一些地方是否也可以与之媲美呢。我们 阿勒泰,也许就在生活的附近

有人说:我的“阿勒泰”藏在周末的公园里——傍晚的西湖白堤,抬眼便是树荫的绿道,是不用长途跋涉即可抵达之处,也是可以暂时把所有烦心事都抛诸脑后的地方;

也有人认为:我心中的“阿勒泰”是菜市场,菜市场是最具有烟火气的地方,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民风民俗的地方。

还有人说:我的阿勒泰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画面,而是每一次心之所向、立刻奔赴的远方。

是呀,愿意为之停留,让人此时此刻感到放松的地方,便是心中的远方,在繁忙的工作中,是时候需要给自己一点空间和时间去抽离,去和解,去了却一些遗憾吧。

永远可爱的女性形象

剧中有好些女性形象,妈妈张凤侠,奶奶、文秀、托肯、库兰、一些当地人……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都在被看见,都在闪光。

托肯,一年都要不来一块搓衣板,她在厨房里边哭诉边做饭的场景让人动容,托肯有一句话说出了婚后很多女人的心声:男人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们女人要做饭、洗衣服,还要看孩子,想出去一趟都没时间。其实小小的一块搓衣板也代表着托肯一直渴望的爱与被看见。

托肯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她在后面的剧情里非常明艳,有自己的主张与个性,又如此淳朴自然,她与文秀、库兰一起在草原上奔跑,一起在舞会上跳舞、聊天,即使没有主角光环,但是依旧让人注意到她。托肯渴望新生活,不妥协与传统习俗,所有人都告诉她改嫁是丢人的事,但是对外人的说法就是不在乎、不服从。她坚定而勇敢。托肯的幸福,不全是因为遇上朝戈,而是因为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拥有自主选择活法的底气,才注定幸福。

在朋友婚礼上,众人起哄说库兰与巴太特别相配的时候,托肯立马察觉到身边落寞的文秀,说:“我觉得一般,没有特别配。”当一群哈萨克族男人在刁羊比赛时,托肯这时候说了一句:“最帅的我的小叔子。”

真是一个特别可爱、纯真的人啊!她的倔强如同阿勒泰草原上不羁的风。

张凤侠,一位洒脱自由而坚定的妈妈。

我在网上看到:在最早的剧本里,角色名为“张凤霞”。在跟导演第一次见面时,马伊琍提到或许可以把“霞”改成“侠”,她在工作中曾经认识过一个四川的女孩,就是这个“侠”。导演接受了这个提议,“张凤霞”变成了“张凤侠”。

在故事里,张凤侠是当地一间小卖部的老板,她虽是汉族,但是在当地口碑很好,靠着自己的智慧与当地人互相磨合、生活,成为了草原上的一分子。

张凤侠不是传统意义上母亲的形象,她非常有个性,在和村里的人一起“看电视”时,听见文秀叫“妈”,她惊得扔掉了瓜子躲起来,晚上睡觉时床塌了,她也是转个身蒙上被子嘟囔一句“床塌了又不是天塌了,还能影响我睡觉?”

在这个辽阔的大地上,张凤侠不是谁的妈妈,谁的妻子,她只是她自己,自由而坚定,松弛而满足。

当文秀问她“我是不是很没有?”

张凤侠说出了很有哲理的话: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

当置身于辽阔的天地间,许多城市中的生存法则也随之变化,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内耗,不纠结,活在当下,享受生活本身。在被高晓亮骗了之后,她也接受承担,但骗哈萨克牧民的,她自掏腰包也要还回去。

张凤侠是一个很有生活智慧的女性,会带着女儿到处认错,也会恋爱脑上头,会用自己的方式和牧民沟通,讲诚信、懂规则。

女主人公李文秀是一个十九岁左右的女孩,被当地人称为小卖部的姑娘,她的出场略显狼狈,是一个笨手笨脚的人,回到家乡后,她完成了作家刘海波说的“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李文秀在毡房里站出来为托肯说话,“所有的传统还有文明,没有什么是一尘不变的,适应新的时代,调整生活才是正经。”

此时的妈妈和旁人都沉默不语,妈妈更是担心害怕女儿的唐突,“哈萨克族有自己跟这个世界相处方式”,但是文秀还是公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也是在此时,巴太对文秀有了不一样的好感。

李文秀从未忘记写作,她在阿勒泰勇敢地去生活,去爱,去受伤,去记录,就这样写啊写啊,成为了现在的李文秀。她一直以为想写出好的文章,必须到大城市,没想到,在草原上,经历了这么多。丰富的生活沉淀,让她在日后的创作中厚积薄发,终于发表了属于自己的作品。所以,生活最好的道场从来不在远方,就在你的当下。

她与巴太的感情也是纯真美好,那是初恋的悸动,是难忘的情愫,是带有歉意的期待。即使三年后的文秀和巴太不能在一起,但是他们也真真切切地动情过,后来可能会因为文化、民族、习惯的差异而分开,但是相遇的惊艳让人刻骨铭心。

转场时,蒙古族奶奶说“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看着奶奶体面的扮相,她把辛苦的放牧生活过得井井有条,闪闪发光。即使是短暂地出场,也让人印象深刻。

在澡堂里,女人们放声歌唱,“金色的阿勒泰,山水之灵,绿草如茵……”澡堂里的水不仅能洗去疲惫,更让大家能暂时抛开生活里的鸡零狗碎。在水气氤氲、雾气缭绕的画面里,在世俗与庄严的对照中,《我的阿勒泰》轻盈地勾勒出哈萨克女性在琐碎日常中散发出的神性。

在阿勒泰,古老与文明在碰撞,人们在迁徙、在改变,唯有大地静默地注视着一切,这个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民族也使阿勒泰成为了一片心灵的栖息之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