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东方桥

 m175 2024-05-20 发布于黑龙江

    东方桥是一位台湾学者的笔名。我是在知道他的真名实姓十余年之后,才知道东方桥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图书馆新进了一批港台书,其中有一本硬封精装的《中国理则学与西洋逻辑》,唐华博士著。当时,我正参与国家“六五”规划项目“中国逻辑史”的编写,而中国学术界有很多人持中国古代无逻辑的观点,想不到海峡对面也有人钟情于中国古代逻辑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唐华”这名字,以及书中风格独特的作者照片,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子里。
  机缘巧合,十年之后的一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将一部名为《易经变化原理》的书稿交我审读,作者的姓名竟然是“唐华”。不久,又接海关通知,有一批《中国易经大全》已运抵吴淞仓库,速取。连忙拉了几位同事,借了一辆卡车,前往吴淞,果然取到了一个硕大的木箱,装了满满一车。千百年来,关于《易经》的注疏汗牛充栋,这么一大堆《大全》也在意料之中。打开一看,才知是唐华博士自己写的六卷本《中国易经大全》,每套一纸箱,共二百套。如此豪气的手笔,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以前经常听人说,台湾老板都很“抠”。以后又听在台湾出过书的朋友讲,台湾出版社送作者的样书往往只有二、三册。唐华先生一个集装箱的赠书,使我看到了另一类大气的台湾同胞,他们像海峡的浪涛一样,胸襟宽阔,富有激情。


    翌年春,《易经变化原理》出版,唐华博士应邀来我们哲学研究所讲学、交流。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辆普桑出租车缓缓驶进社科院,从车里出来一位满头白发、满面红光的花甲老者。他那抖擞的精神、豪放的气质、幽默的见面语,不用介绍,我认定就是唐华! 中午,社科院副院长夏禹龙、哲学所所长王淼洋设宴为唐华先生洗尘。酒过三巡,唐华拿出几幅水墨画,有山水,有鱼虫,让大家随意挑选。
    我于画一窍不通,只感觉这些画的风格与众不同,画的山似山非山,画的鱼似鱼非鱼,但又感觉那确实是山,确实是鱼,有一种活泼泼的生气在画面上跃动、升腾,隐隐约约能揣摩得到画的一些意思,一时之间又说不出究竟什么意思。每幅画上,都署名“东方桥”,且有二、三枚鲜红色的印。询之,才晓得这“东方桥”并非别人,正是唐华本人。其中一幅,画有一大一小两尾鱼,大鱼的头转向小鱼,两眼炯然有神,不知是在向小鱼传道,还是解惑;一旁小鱼,一副全神贯注的样子,憨厚可爱,不禁使我想起庄子在濠上“知鱼乐”的故事。再仔细揣摩,这一大一小两尾鱼的形象,又颇类大陆与台湾。鱼类尚能互相沟通,相忘江湖,何况同源同根的中国人!于是,我便挑了这幅画面简朴而意蕴深邃的双鱼图。我不知唐华先生为什么给自己取了“东方桥”这一笔名,但是他孜孜以求台湾与大陆之间文化交流的良苦用心和实际行动,不正是在为海峡两岸间架起一座桥而努力吗?这无疑是一座东方最灿烂最壮观的桥了!


    两个月之后,我应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的邀请赴台参加“海峡两岸文化思想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抽空前往天母东路的东方桥寓所拜访,才知道东方桥先生的画作还有一个名堂:“哲学慧镜。” 他送我一本装帧精美的十六开本书画集《哲学慧镜翰墨铭》,当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作序。据冯先生在序中所言,早在一九八〇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读过东方桥先生的《故乡月》杰作,也读过他的书”,“他那爱国、爱乡、爱同胞、爱中国历史的狂热而又有理性的情操,让人观之则有怆然而泪下之感!激发我们要打心坎里奋斗到底,争取新的生命潜力”。冯先生对东方桥富有哲理的画作给予了极其高度的评价:“ 他这《哲学慧镜翰墨铭》篇,是从天上来到我们中国人民群众中。他也是我们中国人民中的一位爱智者,他的'翰墨、见意’,是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他承伏羲氏的八卦,贯诸子百家,集世界哲学及各宗派的大成。启子孙万世,永垂不朽之盛世。他写出'道理’来,画出'见意’来。创古人之未曾有,启来者在思想上发展法则之先河。大义滂沛,气盖百川名山。
    开天地之未形,立新画林之孤峰。”如果说以上文字是冯先生对东方桥书画的总体观感,那么,下面这段文字,则是冯先生对东方桥书画的具体评判了:“他随心所欲而不欲,不画而画,不写而写。写于道,画于道;写于空,画于空。空道相忘,不成篇而成篇,不成画而成画。”东方桥的哲画,也只有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大家,才能着墨不多而道尽其底蕴。

    《哲学慧镜翰墨铭》收集的众多画作中,有不少原件不仅为国内一些大学图书馆、地方美术馆收藏,而且也有被国外一些大学、美术馆以及爱好者所收藏,其中有日本的田中角荣首相收藏一幅《忘形》,美国的里根总统收藏有一幅《龙鼎梅》。通过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华夏民族的哲学理念传达给了大洋彼岸的人民,实在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交流。我似乎对“东方桥”的含义,又多了一层理解。

在《哲学慧镜翰墨铭》中,还收编有唐华先生的一批篇幅仅二、三百字的哲理短文,有引经阐微,也有自我独白;文字明快,意蕴高远,非哲界中人,一时之间恐怕难以尽窥其意。这些短文又参糅在哲画之间,一画一文,相映成趣。还有两组文字,篇幅稍长,初读不以为意,再读才发现是唐华先生的自传性文字。从这两组文字里,我约略知道了唐先生的身世经历,懂得了他为什么有如此“爱国、爱乡、爱同胞、爱中国历史的狂热而又有理性的情操”,才理解了冯友兰先生为什么“观之则有怆然而泪下”的感觉。
    唐华先生甫出世,家遭变故,父蒙冤入狱。五岁时,母亲又死。大概不愿意在后母手里讨生活,幼小的他居然“逃到城里,做了叫花子,后来被海盗带去了”。据说那位海盗首领长得“英俊、儒雅,使人见了生敬”,还教他“说外国话,教他认字”。他与海盗们居住在一个荒岛上,那里 “人人有工作,人人受教育;他们的生活可以自足,有夫妻,也有家庭。
    他们耕耘的方法,还是保持着极古老的法子,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那里的自然环境,荒凉而有野趣:“孤岛上,四境荒凉。偶或见之,似无甚生物;然而沿溪而人,攀登而上,亦有豁然开朗。四季分明,红绿间映,鸟啼燕语,垂杨柳絮,楚楚有韵,神采怡然,往来其间,鸡犬相闻,夜不闭户;日月相照:天地连璧,万物生生不息。”就在这酷似老子的“小国寡民”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式的环境里,他渐渐长大成人。
    二十岁以前,唐华先生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二十一岁以后,他开始了梦幻式的游学生涯,徜徉于慕尼黑、剑桥、牛津、耶鲁、鲁文、哈佛、东京等名牌大学之门,构筑起融会各家哲理的基础,也造就了“ 大义沛然,气盖百川”的德性。
    翻读着《哲学慧镜翰墨铭》,我更走近了东方桥


    从一九九九年开始,络绎不绝地收到东方桥撰写的《读易经的方法学》、《读论语的方法学》、《读孟子的方法学》、《读老子的方法学》、《读庄子的方法学》等新著;至二〇〇一年四月底,又收到《读楞伽经的方法学》、《读法宝坛经的方法学》两种。短短两年间,著书十五种共数百万字,笔耕之勤,收获之丰,且出自古稀之年,实在叹为观止,令我壮年之人汗颜。
    这十五种冠之以“方法论丛书”的著作,不仅全面地体现了东方桥举重若轻、融合儒、释、道于一炉的学术功底,而且展示了东方桥幽默智慧的情趣、恬淡流畅的文笔,将那些古奥艰深的典籍,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他用儒、道的语言,讲解佛经;他又用佛家的语言,解读儒、道典籍。他把儒、释、道各种典籍,置于同一语言环境之中,给人一种和而不同的亲近感觉。东方桥这一工作,真是“功德无量” 。读着这十几本书,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东方桥对祖国古籍的深厚情感。
    他把先人的这些原创性典籍,看作为生养自己的土壤,他是要把自己的生命根系,深扎在这片沃土里。他在给我寄完十五种书后的一封信中深情地写道:“我会回去的,我的家,就在上海、杭州等地,我一定会回去的!” 捧读这封信,不禁又浮想起他赠送给上海美术馆的那一幅《怀故乡》。寥寥数笔,道出了游子归故乡的浓郁情愫。
    炎热的六月底,我又收到他的信,说是已经从市区迁居乡间:“此乡间面对观音山,后为大海。有时静观白鹭齐飞,闻金蝉狂鸣,真乡村之乐也。”一股凉爽的村野气息扑面而来,我也浑然忘却了大都市的炎热。眼前,浮现出一位银发飘飘、精神矍铄的老者,在山间小道上漫步;他正眼观白鹭齐飞,耳听金蝉狂鸣,心中涌动着不竭的禅思,梦幻与天地为……


    有一天,在上海书店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的砚友与我漫谈出版选题,设想推出一套适合于青年读者的传统经典现代读本。我遂从书架上取下东方桥的那一套“方法论丛书”。砚友翻阅之下,抚掌称快:“我们设想的正是这样一类书!”于是,在征询东方桥先生同意之后,上海书店出版社便从中选出四种,作为“东方桥读经典”的第一批选题。
    当我们读到这些图文并茂的“大陆版”现代读本时,“台湾版”已经第三次、第四次重印发行。我相信,这些富有智慧、通俗生动的现代读本,同样会获得大陆广大读者尤其青年朋友的喜爱;源远流长、底蕴充沛的华夏文化,通过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读本,必定会深深扎根于年轻一代的心田之中。

    (二〇〇二年秋曰写于沪上古美公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