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充市高2024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三诊)语文试题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5-20 发布于山东

原卷版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并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

2.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人类如何与地球和宇宙相关联?我们提供了两种类型的答案。在一种图式里,人体被设想成一种宇宙的形象。在另一种图式里,人类是宇宙坐标的中心,决定了基本方位和垂直轴的位置。这并非出于任何有限的目的,而是想在宇宙中获得安全感。

②人体是我们最熟知的物质宇宙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是体验世界的条件,而且是一种可以接近的物体,我们总是能够观察到它的特征。人类基于人体结构与地球地貌之间的类比进行的观察是分布广泛的。某些北美印第安人的部落将地球视为一个由骨骼、肉体和毛发构成的有感觉的生灵。在中国,流行的传说认为,地球是一个天地中的生灵,山岳是它的躯体,岩石是它的骨骼,江河是流淌在它静脉中的血液。在欧洲的中世纪,把人体视为小宇宙的思想是司空见惯的。

③第二种图式将人类置于由基本方位限定的世界中心。由基本方位设定出空间框架在新世界的宇宙观中是显而易见的。其中一个特征是人类中心主义,它明确地将人类置于宇宙的中心。它也有其他的一般性特征。它将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力量结合起来,其结合的方法是把它们与空间系统内的重要位置或者地方联系起来。它试图通过划分宇宙的各个部分和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来弄清宇宙的意义。它把个性融入空间之中,因此实际上将空间转变为地方。

④通过研究索尔托印第安人、中国人和欧洲人可以说明定向空间框架的单一特征和共同特征。曼尼托巴的索尔托印第安人在实践活动中毫无例外地依靠自然特征确定方向,借助于众所周知的地标找到他们的路。除了本地的地标以外,他们也关注北美主要的湖泊、河流和小村落的名字和大概的位置。北极星、太阳的轨迹就是神话王国的参考点,而索尔托印第安人生活在这个王国的中心。在索尔托印第安人的宇宙中,风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它们是拟人的生物,每种风都被赋予了一种基本方位。

⑤中国拥有古老的文明。在人口、经济实力和物质成就方面,中国人和索尔托印第安人有着天壤之别。然而,他们的神话空间存在共通之处。如同许多北美印第安人(包括玛雅人、霍皮人、特瓦族和奥格拉拉苏人)部落一样,中国人把人置于空间的中心。许多人想自己安排对于世界的体验,因此,如此安排好的世界当然会以他自己为中心。中国人的世界观是高度以人类为中心的,汉朝的砖瓦的设计就是其中一个例子。砖瓦是中国人缩微的宇宙,宇宙的中心是在黄土地上的人类。

⑥在欧洲,尽管自古以来就存在一种由基本方位构成的空间网格,但它在构建宇宙方面的作用却不如在诸如中美洲和中国之类的高度文明的中心中那么重要。尽管西方文明的确没有基于基本方位建立起一个表述清晰的宇宙观体系,但这些方位却一再出现在各种象征空间的概念和建构之中。在古希腊,东方和西方富有象征意义。东方代表光明、白色、天空和向上,西方代表黑暗、地球和向下。大多数后多利斯型神庙都是朝向东方的。

⑦建筑空间——一所房屋、一座庙宇或者一座城市——是一个具有自然物所缺乏的明晰性的小宇宙。建筑创造了一种有形的世界,可以在这样的世界中清晰地阐明那些深深感受到的和能够用言语表达的个人经验和集体经验,进而使人类继续努力增强这方面的意识。

(选自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人类在与地球和宇宙的关联中,为了获得安全感,采用了两种类型的关联方式。

B. 由基本方位设定出空间框架在新世界的宇宙观中是显而易见的,在旧世界中却未能体现。

C. 曼尼托巴的索尔托印第安人在实践活动中仅仅关注本地的地标,生活在神话王国的中心。

D. 欧洲存在一种由基本方位构成的空间网格,但却没有建立起一个表述清晰的宇宙观体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人类与地球和宇宙有两种关联方式,本文简要论证第一种,详细论证了第二种。

B. 文章第⑤段通过汉朝的砖瓦设计的例子,证明了中国人的世界观是高度以人类为中心的。

C. 第④⑤⑥段通过比较证明了索尔托印第安人、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神话空间存在共通之处。

D. 本文虽然是一篇学术文章,但作者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③段指出只要划分宇宙的各个部分和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就能弄清宇宙的意义。

B. 在索尔托印第安人的宇宙中,风发挥着突出的作用,每一种风都被赋予了一种基本方位。

C. 之所以大多数后多利斯型神庙是朝向东方的,是因为东方代表光明、白色、天空和向上。

D. 人类基于人体结构与地球地貌之间的类比进行的观察,在北美、中国和欧洲都是存在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3月5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再次为人工智能(AI)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政策红利。人工智能技术被认为是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那么,什么是“人工智能+”?“+”的又是什么?它将如何赋能生产生活呢?

“'人工智能+’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当前行业科技化发展的核心特征,并提取出来与各行业相加,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新型行业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博大数据CEO张永健告诉科普时报记者,这里的“+”代表了融合、增强的意思,同时也意味着“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技术领域,而是与各行业融合,并达到1+1>2的效果。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已经迎来快速发展的节奏。来自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及相关企业已超345.7万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此前测算,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达到5784亿元,增速达13.9%。

“全球范围内,由大模型驱动的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正在形成,'人工智能+’行动的提出是顺应潮流,也恰逢其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道强告诉记者,正如9年前“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推动了互联网应用从消费者走向产业端,并加速各行各业向互联网和数字化的转型发展。“人工智能+”行动的提出,必将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广泛结合,激发出产业发展新动能。

具体到贯彻落实“人工智能+”行动方面,张永健认为,关键在于找到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实际需求间的结合点,并通过应用场景来推动技术的落地和应用。“这涉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算法的优化、模型的训练等多个环节,需要行业内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合作,探索出最适合的应用模式。”

其实,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多个方面。不论是我们常用语音助手来查询信息、播放音乐,还是智能家居系统中智能门锁、智能照明等功能,都在让生活更加便利。

张道强说,随着ChatGPT、Sora等技术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在金融、教育、交通等行业已经展现出更具前瞻性的发展前景。而日常生活中诸如智能医疗机器人、L4级无人驾驶(高度自动化驾驶)等“科幻级”应用场景的实现,还有待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突破。“相信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推进,我们必将加速进入由人工智能驱动、生产生活'AI含量’都极高的智能新时代。”

(选自《“人工智能+”首入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的生活将再增“AI含量”》)

材料二:

人工智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便捷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人类在享受便捷性的同时,也要从科技向善的维度给它备好“刹车”。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依赖科技的社会中。很多人认为只要付费,科技就会像魔法一样为我们带来想要的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亚瑟·克拉克爵士那条广为人知的“定律”: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

首先,从科普工作本身来说,社会需要将相应的工作前置,不能临时抱佛脚。我们应该既让公众知晓人工智能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好处,也需要说明它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同时,还应该让公众了解人工智能有可能会导致“信息失序”,产生误导信息、虚假信息和恶意信息。

其次,从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增加多元性的信息,尤其是科学内容的“投喂”。曾经有人这样形容人工智能的投入—产出模式:它不像奶牛那样吃草产奶,而是吃啥产啥。如果人类“投喂”的素材本身就存在偏差,就不可能期待它产出正确的结果。更何况,人工智能现在已经开始自动生成谣言了。

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谣言和伪科学,人工智能生产平台需要加强与辟谣平台的互联互通。同时,对于人工智能生产出来的素材,社会应该引入专家审核的环节。这种审查不仅仅包括内容的科学性,还包括是否存在隐藏的意识形态问题,以及是否符合科研伦理的问题等。这对于审核专家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

再次,对于受众而言,增强辨伪防骗的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这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科普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相较于知识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更需要的是在关键时刻能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是对呈现在自己面前的事实和观点进行区分的能力,以及对于信誓旦旦的表述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对于AI平台来说,相关机构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踩油门”的同时要备好“刹车”。面临AI炮制的谣言和伪科学,科普不能无所作为,但是光靠科普也很难产生较好的效果。科技向善、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与用户共同构筑起健康、理性的人工智能应用平台。

(选自《AI炮制了谣言,科普如何破局》)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的“+”代表的是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并达到1+1>2的效果。

B.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迎来快速发展节奏,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4亿元,增速达13.9%。

C. “人工智能+”行动的提出是顺应潮流的,必将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的广泛结合,激发出产业发展新动能。

D. 找到人工智能技术与实际需求间的结合点,通过应用场景推动技术的落地,是落实“人工智能+”行动的关键。

5.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所以人工智能生成谣言的能力还不强,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不大。

B. 人工智能导致的“信息失序”并不会影响我们进入由人工智能驱动、生产生活“AI含量”都极高的智能新时代。

C. 从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的角度来说,如果人类“投喂”的素材本身就有偏差,就不可能期待它产出正确的结果。

D. “人工智能+”行动的落实离不开行业内专家的努力,审核专家更是为破除AI生产的谣言和伪科学承担起了责任。

6. 如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生产生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玉兰探照

陈毓

“张兰,你看,这是厨房。

张兰在移动的手机屏幕里就看见那厨房。她看见一块小狗瓷砖,当即喊肖大壮把镜头转回去,仍只看见一片瓷砖上有小狗图案。

“这是啥讲究?”她问肖大壮。

肖大壮说,这叫不对称美。

①自从进了城,肖大壮说话跟在村里很不一样了。张兰现在也进了城,她往后也会和在村里的自己不一样的。

为和张兰视频,肖大壮这一天等得心急。但心急没用,张兰一早要赶到东城小区,接送那家的孩子去幼儿园。送过孩子即刻返回,顺路买好粥铺的包子和豆芡饭,送到这家爷爷奶奶的餐桌上,再赶紧下楼,买菜,回来给二老做好午饭。两位老人的午饭时间严格,十一点半准时开饭,这倒给张兰留出二十分钟的时间,可以叫她赶回出租屋,弄好自己和儿子的午饭。匆匆吃过饭,她要再次返回,把两个老人吃过饭的厨房收拾干净,把晚饭所用的蔬菜洗好放妥当,之后,去幼儿园接回孩子交给这家老人。晚饭她不用管,由年轻的女主人回来做,他们要在晚餐桌上团圆。

张兰收拾好厨房,下楼时带走垃圾。把垃圾分类放进垃圾桶后,她会伸个腰。脚步缓下来,目光缓下来,她的手臂、肩背、目光现在都是向下的,她觉得这样舒服。

肖大壮就是在这时接到了张兰的视频电话,早上出门时他就嘱咐过,必须在这个时间段,错过就没机会看了。

昨儿下午,肖大壮遵工长安排走进新苑小区,为一户人家铺地板。他走进房间,对照清点了木地板的型号和数目,准备干活。

他一抬头,看见一棵开花的树,其中一个花枝,从敞开的窗子探进来,阳光打在洁白的花朵上,一朵朵花,像明亮的灯盏,把肖大壮的眼睛照亮,真是美呆了,肖大壮嘟囔。此刻,他还不认识玉兰花。但他确信张兰要是看见这花会有多高兴,要是张兰和他能在这座城市拥有一间这样的房子,多辛苦他都愿意,张兰也愿意。他骑上电动车回家的时候想的是如何让张兰看到这花。

尽管足够细致,肖大壮还是在午后就铺好了地板,只等和张兰视频后,就能把钥匙交还工长。

肖大壮给张兰看的,正是这家的厨房。肖大壮并不直接给张兰看那树花,他要铺垫到高潮。但张兰却迷上了那块小狗瓷砖。肖大壮把镜头移到那伸进来的花枝上,给张兰看一朵花,张兰果真大呼小叫。张兰喊:“玉兰花,多好看的玉兰花,你快闻闻,保准闻得见荷香气。”肖大壮觉得张兰真好笑、真可爱,他把鼻子凑近花,闻了闻,还真闻到了荷花的香气。

张兰嘱咐肖大壮往后退,她要看清那间有玉兰花的房子的整体模样。肖大壮于是“向后,向后”“向左,向右”,把那间有玉兰探照的厨房完整呈现在张兰眼前。张兰夸赞女主人的眼光,说配的青色窗帘好看,尽管她叹息在厨房安窗帘实在是浪费钱。

趁着这喜欢,张兰索性放开,她指挥肖大壮,把每间房子都照给她看,②于是张兰赞美地板,张兰赞美客厅,张兰赞美门廊,张兰赞美那个小小的房间,张兰和肖大壮争论,小房间会住这家的儿子还是女儿,最后她索性说,③这户人家肯定有个儿子,和他们的儿子一般大,都上三年级,还是一所学校。肖大壮忍住笑,不和张兰争,他想张兰也许是对的,张兰很多时候都能预测对一些事情,但愿张兰这次也对。就像他确信,这家的女主人美丽,会过日子。男主人长相也好,很爱家庭,这家有个儿子,正像他们儿子一样,上三年级,没准一所学校呢。

肖大壮和张兰不由地一起在电话里笑,这一天,他们真是高兴啊。

肖大壮打点工具箱的时候忽然想到一枚钉子,他几次三番看见那枚细长的钉子,他想不清这枚钉子会用在哪道工序里,但此刻他找不到那枚钉子了。他把垃圾袋打开查验,仍不见钉子,他担心钉子被嵌进木板,他回忆最后看见钉子的时间,恰是他就要完工的时候,那,钉子去了哪里呢?他蹲下,检视最后铺的那几块地板,他轻轻叩击,用手掌一一抚摸,看哪里有异样,之后他“嘿”了一声,当即出了一头细汗。他迅速揭起最后的一块木地板,他看见,那枚细钉嵌在那块木板和墙的缝隙之间。肖大壮舒了口气。

留一枚钉子在不该有钉子的地方,多不完美。

幸好我找出来了,我纠正了错误。

肖大壮扣好那块被自己揭起来的木板,心里那个美,那个舒坦,那个对自己满意啊。

他提着垃圾,倒退着出门,把门轻轻锁好。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兰进城后的新工作内容繁杂,扔完垃圾后缓下来的脚步和目光,向下的姿态都表现出结束一天工作后的放松状态。

B. 肖大壮为一颗钉子出了一头细汗,是因为这一颗钉子既是他工作的失误,也与他们对这个家庭堪称完美的设想不符。

C. 本文将肖大壮和张兰的视频对话置于文章开篇,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D. 在叙事人称上,本文以第三人称为主,同时也融入了第一和第二人称。这不仅扩大了叙事空间,还丰富了人物形象。

8. 在叙事学理论中,重复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事件的重复、语言的重复、情态的重复等。请分析文中三处划线部分的重复所包含的叙事意义。

9. 从厨房外探照过来的玉兰花在文中多次出现,请分析“玉兰花”在文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

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

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我未定天保,何暇寐!”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武王以礼信。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封微子于宋。此武王以礼信也。

(摘编自《越绝书·吴内传第四》)

材料三:

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如秦者立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摘编自《吕氏春秋·贵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王又射A三发B击C以剑D斩E以玄钺F县G其头小H白之旗。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发而后下车”中的“发”,与“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的“发”含义不同。

B. “武王以礼信”一句的句式,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中的句式不相同。

C. “武王未下车”中的“下车”,与“衡下车”(《张衡传》)中的“下车”的含义相同。

D. “如秦者立而至”中的“而”,与“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纣王带领七十万大军对抗武王,却很快战败,是因为纣王的军队中很多人都盼着武王赶快到来,无心抵抗。

B. 在武王看来,得到上天的保佑非常重要,殷商就是因为没得到上天保佑,才哀鸿遍野,在战争中输给武王。

C. 文王死后第九年,天下八百诸侯接到武王通知后,都赶到孟津之上会合,想要追随武王,一起讨伐商纣。

D. 材料三认为,夏商周最为看重的是做事要善于凭借外物,顺应百姓的心意,能做到这样就能所向无敌。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2)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14. 《吕氏春秋·贵因》中说“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试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周武王战胜商纣王的“因”有哪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莲藕花叶图

【元】吴师道

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

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

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诗和卢诗的结构相同,均为前两句对写作对象进行描写,后两句则抒发个人感慨。

B. 吴诗和卢诗都运用了衬托,吴诗以莲心的苦反衬莲花的美,卢诗用池之美衬托荷之美。

C. 吴诗和卢诗都对莲进行了吟咏赞美,但吴诗还富有哲理意味,卢诗则没有哲理意味。

D. 吴诗和卢诗都以“莲”为写作对象,题材虽然相同,但吴诗是题画诗,卢诗是咏物诗。

16. 这两首诗都以莲为写作对象,但蕴含的意旨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音的角度,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2)《琵琶行(并序)》中诗人认为短暂的休止比任何声音都更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常借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表达自己的思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豆塑是中华古老的民间技艺,兴于唐,盛于清。其时农耕文明发达,为粮食画的形成流传奠定了物质基础。诗人杜甫在《忆昔》中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______________。”意思是开元盛世,仓库米谷满了。于是坊间悄然兴起了五谷粮食画制作。到乾隆时期,豆塑作为敬献皇帝的贡品,被视为夺天地之精华的吉祥物,寓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

题材上,豆塑既可以表现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也可以表现民风民俗、传说故事,内容广泛;造形上,豆塑筒洁明快、趣味夸张,注重神似,保持材料的天然神韵;手法上,豆塑吸取国画、书法、浮雕、装裱等艺术门类的特点,通过条块、凹凸、明暗、色彩的变化,创作出层次分明的立体画。

尤其是在北京市延庆地区,豆塑得以( )。延庆区永宁镇“悦游工坊”设有非遗文化体验课,豆塑是其中一项。甲豆塑体验课以雄浑巍峨的长城为主题,乙所用材料为颗粒饱满的稻、黍、稷、麦、菽等组成,丙即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豆类。丁豆塑分为选用材料、设计图案、涂胶粘贴、整体调整等步骤。

在彩色卡纸上用铅笔画出长城烽火台、城垛,勾勒出崇山峻岭上树木的轮廓。将白色乳胶涂在卡纸上,根据豆子的形、色、纹选择相关位置。做线条时,用镊子一粒一粒地夹起、粘贴;做块状处,用手指轻轻捻、撒,鼓鼓的豆子仿佛被唤醒,跳跃着组成一幅画。黄色黍子贴出城堞,表达长城浮光跃金的吉祥寓意;红褐色豇豆贴成烽火台,呈现巍峨耸立的气势;绿豆、红豆、黄豆等贴成树木,构成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风景,衬托腾飞巨龙的雄浑壮阔。然后,在上方空白处贴上“祖国万岁”几个字,是题目也是文眼。画面完成后,用棉棒、牙签等进行修整,使豆子粘得结实、平整、美观。

豆塑,激活了粮食自然的气韵,用慧心巧手,把食品升华成艺术品,绵延稼穑的收获,萃取生活的气息,丰盈文化的内涵,让田野芳香和绮丽愿景蓬勃生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豆塑像春天的种子,扎根在肥沃的土地上蓬勃生长。

18. 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A. 麦田今岁屯干戈 B. 公私仓廪俱丰实 C. 湖田谷熟雁来时 D. 燕未来前先得春

19. 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发扬光大 B. 名扬海外 C. 口口相传 D. 薪火相传

20. 文中画波浪线标有甲 乙 丙 丁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2. 请你根据下列材料内容,以中共北京市延庆区委宣传部的名义写一封邀请函,向全国非遗传承人发出观展邀请,要求:内容明确、表达得体。(150字以内)

5月15日—5月20日,为彰显延庆工艺匠人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创新精神,北京市延庆区委宣传部将在延庆区永宁镇“悦游工坊”举办“祥龙启福”2024年北京市延庆区非遗大师作品展。此次展览以龙文化为主题,深入剖析龙在中华文化中的丰富内涵,探寻其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门是实用,窗是审美。——钱钟书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充市高2024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三诊)

语文试题

解析版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并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

2.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人类如何与地球和宇宙相关联?我们提供了两种类型的答案。在一种图式里,人体被设想成一种宇宙的形象。在另一种图式里,人类是宇宙坐标的中心,决定了基本方位和垂直轴的位置。这并非出于任何有限的目的,而是想在宇宙中获得安全感。

②人体是我们最熟知的物质宇宙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是体验世界的条件,而且是一种可以接近的物体,我们总是能够观察到它的特征。人类基于人体结构与地球地貌之间的类比进行的观察是分布广泛的。某些北美印第安人的部落将地球视为一个由骨骼、肉体和毛发构成的有感觉的生灵。在中国,流行的传说认为,地球是一个天地中的生灵,山岳是它的躯体,岩石是它的骨骼,江河是流淌在它静脉中的血液。在欧洲的中世纪,把人体视为小宇宙的思想是司空见惯的。

③第二种图式将人类置于由基本方位限定的世界中心。由基本方位设定出空间框架在新世界的宇宙观中是显而易见的。其中一个特征是人类中心主义,它明确地将人类置于宇宙的中心。它也有其他的一般性特征。它将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力量结合起来,其结合的方法是把它们与空间系统内的重要位置或者地方联系起来。它试图通过划分宇宙的各个部分和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来弄清宇宙的意义。它把个性融入空间之中,因此实际上将空间转变为地方。

④通过研究索尔托印第安人、中国人和欧洲人可以说明定向空间框架的单一特征和共同特征。曼尼托巴的索尔托印第安人在实践活动中毫无例外地依靠自然特征确定方向,借助于众所周知的地标找到他们的路。除了本地的地标以外,他们也关注北美主要的湖泊、河流和小村落的名字和大概的位置。北极星、太阳的轨迹就是神话王国的参考点,而索尔托印第安人生活在这个王国的中心。在索尔托印第安人的宇宙中,风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它们是拟人的生物,每种风都被赋予了一种基本方位。

⑤中国拥有古老的文明。在人口、经济实力和物质成就方面,中国人和索尔托印第安人有着天壤之别。然而,他们的神话空间存在共通之处。如同许多北美印第安人(包括玛雅人、霍皮人、特瓦族和奥格拉拉苏人)部落一样,中国人把人置于空间的中心。许多人想自己安排对于世界的体验,因此,如此安排好的世界当然会以他自己为中心。中国人的世界观是高度以人类为中心的,汉朝的砖瓦的设计就是其中一个例子。砖瓦是中国人缩微的宇宙,宇宙的中心是在黄土地上的人类。

⑥在欧洲,尽管自古以来就存在一种由基本方位构成的空间网格,但它在构建宇宙方面的作用却不如在诸如中美洲和中国之类的高度文明的中心中那么重要。尽管西方文明的确没有基于基本方位建立起一个表述清晰的宇宙观体系,但这些方位却一再出现在各种象征空间的概念和建构之中。在古希腊,东方和西方富有象征意义。东方代表光明、白色、天空和向上,西方代表黑暗、地球和向下。大多数后多利斯型神庙都是朝向东方的。

⑦建筑空间——一所房屋、一座庙宇或者一座城市——是一个具有自然物所缺乏的明晰性的小宇宙。建筑创造了一种有形的世界,可以在这样的世界中清晰地阐明那些深深感受到的和能够用言语表达的个人经验和集体经验,进而使人类继续努力增强这方面的意识。

(选自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人类在与地球和宇宙的关联中,为了获得安全感,采用了两种类型的关联方式。

B. 由基本方位设定出空间框架在新世界的宇宙观中是显而易见的,在旧世界中却未能体现。

C. 曼尼托巴的索尔托印第安人在实践活动中仅仅关注本地的地标,生活在神话王国的中心。

D. 欧洲存在一种由基本方位构成的空间网格,但却没有建立起一个表述清晰的宇宙观体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人类与地球和宇宙有两种关联方式,本文简要论证第一种,详细论证了第二种。

B. 文章第⑤段通过汉朝的砖瓦设计的例子,证明了中国人的世界观是高度以人类为中心的。

C. 第④⑤⑥段通过比较证明了索尔托印第安人、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神话空间存在共通之处。

D. 本文虽然是一篇学术文章,但作者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③段指出只要划分宇宙的各个部分和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就能弄清宇宙的意义。

B. 在索尔托印第安人的宇宙中,风发挥着突出的作用,每一种风都被赋予了一种基本方位。

C. 之所以大多数后多利斯型神庙是朝向东方的,是因为东方代表光明、白色、天空和向上。

D. 人类基于人体结构与地球地貌之间的类比进行的观察,在北美、中国和欧洲都是存在的。

【答案】1. A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由基本方位设定出空间框架在新世界的宇宙观中是显而易见的”。

C.“仅仅关注本地的地标”错,原文第四段说“除了本地的地标以外,他们也关注北美主要的湖泊、河流和小村落的名字和大概的位置”;

D.“没有建立起一个表述清晰的宇宙观体系”错,原文第6段说“没有基于基本方位建立起一个表述清晰的宇宙观体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原文虽提及中国人和索尔托印第安人的神话空间存在共通之处,但并没有进行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只要……就能”表述绝对化。原文表述是“它试图通过划分宇宙的各个部分和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来弄清宇宙的意义”。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3月5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再次为人工智能(AI)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政策红利。人工智能技术被认为是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那么,什么是“人工智能+”?“+”的又是什么?它将如何赋能生产生活呢?

“'人工智能+’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当前行业科技化发展的核心特征,并提取出来与各行业相加,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新型行业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博大数据CEO张永健告诉科普时报记者,这里的“+”代表了融合、增强的意思,同时也意味着“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技术领域,而是与各行业融合,并达到1+1>2的效果。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已经迎来快速发展的节奏。来自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及相关企业已超345.7万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此前测算,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达到5784亿元,增速达13.9%。

“全球范围内,由大模型驱动的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正在形成,'人工智能+’行动的提出是顺应潮流,也恰逢其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道强告诉记者,正如9年前“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推动了互联网应用从消费者走向产业端,并加速各行各业向互联网和数字化的转型发展。“人工智能+”行动的提出,必将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广泛结合,激发出产业发展新动能。

具体到贯彻落实“人工智能+”行动方面,张永健认为,关键在于找到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实际需求间的结合点,并通过应用场景来推动技术的落地和应用。“这涉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算法的优化、模型的训练等多个环节,需要行业内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合作,探索出最适合的应用模式。”

其实,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多个方面。不论是我们常用语音助手来查询信息、播放音乐,还是智能家居系统中智能门锁、智能照明等功能,都在让生活更加便利。

张道强说,随着ChatGPT、Sora等技术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在金融、教育、交通等行业已经展现出更具前瞻性的发展前景。而日常生活中诸如智能医疗机器人、L4级无人驾驶(高度自动化驾驶)等“科幻级”应用场景的实现,还有待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突破。“相信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推进,我们必将加速进入由人工智能驱动、生产生活'AI含量’都极高的智能新时代。”

(选自《“人工智能+”首入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的生活将再增“AI含量”》)

材料二:

人工智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便捷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人类在享受便捷性的同时,也要从科技向善的维度给它备好“刹车”。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依赖科技的社会中。很多人认为只要付费,科技就会像魔法一样为我们带来想要的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亚瑟·克拉克爵士那条广为人知的“定律”: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

首先,从科普工作本身来说,社会需要将相应的工作前置,不能临时抱佛脚。我们应该既让公众知晓人工智能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好处,也需要说明它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同时,还应该让公众了解人工智能有可能会导致“信息失序”,产生误导信息、虚假信息和恶意信息。

其次,从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增加多元性的信息,尤其是科学内容的“投喂”。曾经有人这样形容人工智能的投入—产出模式:它不像奶牛那样吃草产奶,而是吃啥产啥。如果人类“投喂”的素材本身就存在偏差,就不可能期待它产出正确的结果。更何况,人工智能现在已经开始自动生成谣言了。

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谣言和伪科学,人工智能生产平台需要加强与辟谣平台的互联互通。同时,对于人工智能生产出来的素材,社会应该引入专家审核的环节。这种审查不仅仅包括内容的科学性,还包括是否存在隐藏的意识形态问题,以及是否符合科研伦理的问题等。这对于审核专家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

再次,对于受众而言,增强辨伪防骗的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这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科普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相较于知识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更需要的是在关键时刻能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是对呈现在自己面前的事实和观点进行区分的能力,以及对于信誓旦旦的表述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对于AI平台来说,相关机构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踩油门”的同时要备好“刹车”。面临AI炮制的谣言和伪科学,科普不能无所作为,但是光靠科普也很难产生较好的效果。科技向善、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与用户共同构筑起健康、理性的人工智能应用平台。

(选自《AI炮制了谣言,科普如何破局》)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的“+”代表的是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并达到1+1>2的效果。

B.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迎来快速发展节奏,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4亿元,增速达13.9%。

C. “人工智能+”行动的提出是顺应潮流的,必将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的广泛结合,激发出产业发展新动能。

D. 找到人工智能技术与实际需求间的结合点,通过应用场景推动技术的落地,是落实“人工智能+”行动的关键。

5.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所以人工智能生成谣言的能力还不强,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不大。

B. 人工智能导致的“信息失序”并不会影响我们进入由人工智能驱动、生产生活“AI含量”都极高的智能新时代。

C. 从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的角度来说,如果人类“投喂”的素材本身就有偏差,就不可能期待它产出正确的结果。

D. “人工智能+”行动的落实离不开行业内专家的努力,审核专家更是为破除AI生产的谣言和伪科学承担起了责任。

6. 如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生产生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    5. C    

6. ①需要政府的重视,相关政策的支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为人工智能(AI)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政策红利。

②扩大产业规模,加强技术合作。我国人工智能及相关企业已超345.7万家,还需要行业内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合作,找到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实际需求间的结合点。

③遵从科技向善,“踩油门”的同时要备好“刹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4亿元”错,材料一第3段说“有望达到”。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强加因果,“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与“人工智能生成谣言的能力”“造成的不良影响”之间不存在必然因果。

B.“并不会影响”无中生有;原文是说“应该让公众了解人工智能有可能会导致'信息失序’”,可见会有影响。

D.未然说成了已然,材料二第4段说“应该引入专家审核”。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科普工作本身、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受众、AI平台中任选一个分析即可。

①需要政府的重视,相关政策的支持。结合材料一“3月5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再次为人工智能(AI)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政策红利”可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为人工智能(AI)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政策红利。

②扩大产业规模,加强技术合作。结合材料一“我国人工智能及相关企业已超345.7万家”“关键在于找到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实际需求间的结合点……需要行业内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合作,探索出最适合的应用模式”可知,我国人工智能及相关企业已超345.7万家,还需要行业内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合作,找到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实际需求间的结合点。

③遵从科技向善,结合材料二“对于AI平台来说,相关机构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踩油门’的同时要备好'刹车’”可知,“踩油门”的同时要备好“刹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玉兰探照

陈毓

“张兰,你看,这是厨房。

张兰在移动的手机屏幕里就看见那厨房。她看见一块小狗瓷砖,当即喊肖大壮把镜头转回去,仍只看见一片瓷砖上有小狗图案。

“这是啥讲究?”她问肖大壮。

肖大壮说,这叫不对称美。

①自从进了城,肖大壮说话跟在村里很不一样了。张兰现在也进了城,她往后也会和在村里的自己不一样的。

为和张兰视频,肖大壮这一天等得心急。但心急没用,张兰一早要赶到东城小区,接送那家的孩子去幼儿园。送过孩子即刻返回,顺路买好粥铺的包子和豆芡饭,送到这家爷爷奶奶的餐桌上,再赶紧下楼,买菜,回来给二老做好午饭。两位老人的午饭时间严格,十一点半准时开饭,这倒给张兰留出二十分钟的时间,可以叫她赶回出租屋,弄好自己和儿子的午饭。匆匆吃过饭,她要再次返回,把两个老人吃过饭的厨房收拾干净,把晚饭所用的蔬菜洗好放妥当,之后,去幼儿园接回孩子交给这家老人。晚饭她不用管,由年轻的女主人回来做,他们要在晚餐桌上团圆。

张兰收拾好厨房,下楼时带走垃圾。把垃圾分类放进垃圾桶后,她会伸个腰。脚步缓下来,目光缓下来,她的手臂、肩背、目光现在都是向下的,她觉得这样舒服。

肖大壮就是在这时接到了张兰的视频电话,早上出门时他就嘱咐过,必须在这个时间段,错过就没机会看了。

昨儿下午,肖大壮遵工长安排走进新苑小区,为一户人家铺地板。他走进房间,对照清点了木地板的型号和数目,准备干活。

他一抬头,看见一棵开花的树,其中一个花枝,从敞开的窗子探进来,阳光打在洁白的花朵上,一朵朵花,像明亮的灯盏,把肖大壮的眼睛照亮,真是美呆了,肖大壮嘟囔。此刻,他还不认识玉兰花。但他确信张兰要是看见这花会有多高兴,要是张兰和他能在这座城市拥有一间这样的房子,多辛苦他都愿意,张兰也愿意。他骑上电动车回家的时候想的是如何让张兰看到这花。

尽管足够细致,肖大壮还是在午后就铺好了地板,只等和张兰视频后,就能把钥匙交还工长。

肖大壮给张兰看的,正是这家的厨房。肖大壮并不直接给张兰看那树花,他要铺垫到高潮。但张兰却迷上了那块小狗瓷砖。肖大壮把镜头移到那伸进来的花枝上,给张兰看一朵花,张兰果真大呼小叫。张兰喊:“玉兰花,多好看的玉兰花,你快闻闻,保准闻得见荷香气。”肖大壮觉得张兰真好笑、真可爱,他把鼻子凑近花,闻了闻,还真闻到了荷花的香气。

张兰嘱咐肖大壮往后退,她要看清那间有玉兰花的房子的整体模样。肖大壮于是“向后,向后”“向左,向右”,把那间有玉兰探照的厨房完整呈现在张兰眼前。张兰夸赞女主人的眼光,说配的青色窗帘好看,尽管她叹息在厨房安窗帘实在是浪费钱。

趁着这喜欢,张兰索性放开,她指挥肖大壮,把每间房子都照给她看,②于是张兰赞美地板,张兰赞美客厅,张兰赞美门廊,张兰赞美那个小小的房间,张兰和肖大壮争论,小房间会住这家的儿子还是女儿,最后她索性说,③这户人家肯定有个儿子,和他们的儿子一般大,都上三年级,还是一所学校。肖大壮忍住笑,不和张兰争,他想张兰也许是对的,张兰很多时候都能预测对一些事情,但愿张兰这次也对。就像他确信,这家的女主人美丽,会过日子。男主人长相也好,很爱家庭,这家有个儿子,正像他们儿子一样,上三年级,没准一所学校呢。

肖大壮和张兰不由地一起在电话里笑,这一天,他们真是高兴啊。

肖大壮打点工具箱的时候忽然想到一枚钉子,他几次三番看见那枚细长的钉子,他想不清这枚钉子会用在哪道工序里,但此刻他找不到那枚钉子了。他把垃圾袋打开查验,仍不见钉子,他担心钉子被嵌进木板,他回忆最后看见钉子的时间,恰是他就要完工的时候,那,钉子去了哪里呢?他蹲下,检视最后铺的那几块地板,他轻轻叩击,用手掌一一抚摸,看哪里有异样,之后他“嘿”了一声,当即出了一头细汗。他迅速揭起最后的一块木地板,他看见,那枚细钉嵌在那块木板和墙的缝隙之间。肖大壮舒了口气。

留一枚钉子在不该有钉子的地方,多不完美。

幸好我找出来了,我纠正了错误。

肖大壮扣好那块被自己揭起来的木板,心里那个美,那个舒坦,那个对自己满意啊。

他提着垃圾,倒退着出门,把门轻轻锁好。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兰进城后的新工作内容繁杂,扔完垃圾后缓下来的脚步和目光,向下的姿态都表现出结束一天工作后的放松状态。

B. 肖大壮为一颗钉子出了一头细汗,是因为这一颗钉子既是他工作的失误,也与他们对这个家庭堪称完美的设想不符。

C. 本文将肖大壮和张兰的视频对话置于文章开篇,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D. 在叙事人称上,本文以第三人称为主,同时也融入了第一和第二人称。这不仅扩大了叙事空间,还丰富了人物形象。

8. 在叙事学理论中,重复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事件的重复、语言的重复、情态的重复等。请分析文中三处划线部分的重复所包含的叙事意义。

9. 从厨房外探照过来的玉兰花在文中多次出现,请分析“玉兰花”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7. D    8. ①两个“进了城”“不一样”,暗示人物进城后的变化,表现出他们积极拥抱新生活的心态;②四个“赞美”强调了张兰对房间的喜爱,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③两组句子以肯定语气想象房屋主人的家庭生活, 表现他们对新家的构想和在城市立足的渴望。    

9. ①推动情节发展,由于人物对玉兰花的喜爱,才引出视频通话以及他们对房间主人生活的构想;②“玉兰花”不仅与主人公张兰的名字暗合,还象征着人物身上勤劳乐观、积极向上的美好品质;③暗示并升华作品主旨。彰显了他们的精神追求,表现了新一代农民工努力工作、追求美好新生活的时代风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融入第一、二人称”错。小说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在对话中融入了第二人称“你”,没有融入第一人称“我”。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事艺术的能力。

①处,两个“进了城”“不一样”,分别说的是肖大壮和张兰进城后的情况,暗示人物进城后的变化,重复使用“不一样”,强调出他们积极拥抱新生活的心态;

②处,“张兰赞美地板,张兰赞美客厅,张兰赞美门廊,张兰赞美那个小小的房间”,连用四个“赞美”,强调了张兰对肖大壮服务的这家房间的喜爱,表达了她的爱美之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③处,“这户人家肯定有个儿子……”以张兰的肯定口气表达她对这家人的猜测,“就像他确信,这家的女主人美丽,会过日子……”又从肖大壮的角度再次用肯定语气表述相似的内容,两组句子都以肯定语气想象房屋主人的家庭生活,而且内容相似,表明两个人有相同的对新家的构想和在城市立足的渴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玉兰花的出现推动了情节发展。肖大壮在雇主家铺地板,看到了从窗子探进来的玉兰花枝,他觉得很美,希望与张兰分享,才引出视频通话以及他们对房间主人生活的构想;

②女主人公名字叫张兰,她是城市打工人,工作勤快利落,爱美也热爱生活,对生活有美好的向往,“玉兰花”不仅与主人公张兰的名字暗合,还象征着人物身上勤劳乐观、积极向上的美好品质;

③暗示并升华作品主旨。“阳光打在洁白的花朵上,一朵朵花,像明亮的灯盏,把肖大壮的眼睛照亮,真是美呆了”玉兰花的美好形象彰显了主人公的精神追求,对美好的事物的喜爱,表现了新一代农民工努力工作、追求美好新生活的时代风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

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

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我未定天保,何暇寐!”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武王以礼信。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封微子于宋。此武王以礼信也。

(摘编自《越绝书·吴内传第四》)

材料三:

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如秦者立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摘编自《吕氏春秋·贵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王又射A三发B击C以剑D斩E以玄钺F县G其头小H白之旗。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发而后下车”中的“发”,与“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的“发”含义不同。

B. “武王以礼信”一句的句式,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中的句式不相同。

C. “武王未下车”中的“下车”,与“衡下车”(《张衡传》)中的“下车”的含义相同。

D. “如秦者立而至”中的“而”,与“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纣王带领七十万大军对抗武王,却很快战败,是因为纣王的军队中很多人都盼着武王赶快到来,无心抵抗。

B. 在武王看来,得到上天的保佑非常重要,殷商就是因为没得到上天保佑,才哀鸿遍野,在战争中输给武王。

C. 文王死后第九年,天下八百诸侯接到武王通知后,都赶到孟津之上会合,想要追随武王,一起讨伐商纣。

D. 材料三认为,夏商周最为看重的是做事要善于凭借外物,顺应百姓的心意,能做到这样就能所向无敌。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2)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14. 《吕氏春秋·贵因》中说“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试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周武王战胜商纣王的“因”有哪些。

【答案】10. BDF    11. C    12. C    

13. (1)放下兵器(或“停止战争”),收缴兵器(或“整顿部队”),解散军队: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2)秦国、越国是路途遥远的地方,静立安坐就可以到达,是凭借了车、船等交通工具。    

14. ①周武王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征讨商纣王;②周武王仁义重礼,取得天下诸侯的信任;③商纣王残害忠良,失去民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武王又向她们射了三箭,用剑刺击,用黑斧斩下她们头,悬挂在小白旗上。

“武王又射三发”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B处断开;

“击以剑”“斩以玄钺”结构一致,各自成句,分别在D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和特殊句式的能力。

A.正确。射箭;开放。句意:射了三箭然后走下战车。/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B.正确。常式句;状语后置句。句意:周武王依靠礼,来赢得天下的信赖。/用当代的时局咨询我。

C.错误。从战车上下来;新官到任。句意:武王还未来得及从战车上下来。/张衡刚到任。

D.正确。都是连词,表修饰。句意:到秦国去的人站着就能到达。/秦王绕着柱子跑。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天下八百诸侯接到武王通知后”错。由材料二“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可知,是天下诸侯主动来的。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偃”,放下/停止;“释”,解散;“复”,再。

(2) “秦、越,远涂也”,判断句; “涂”,通“途”,路途; “械”,工具,交通工具。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可知,周武王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征讨商纣王;

②由原文“武王以礼信。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可知,周武王仁义重礼,取得天下诸侯的信任;

③由原文“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可知,商纣王残害忠良,失去民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纣王听说武王攻来了,也发兵七十万来抵抗武王。武王派太公望和百夫长向纣的军队挑战,然后率领大部队急驱冲进殷纣的军队。纣王的军队虽然人多,但都没有与周军作战的心思,心里盼着武王赶快攻进来。他们都掉转兵器攻击殷纣的军队,给武王做了先导。武王急驱战车冲进来,纣王的士兵全部崩溃,背叛了殷纣。纣王败逃,返回城中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投火自焚了。武王手持大白旗指挥诸侯,诸侯都向他行拜礼,武王也作揖还礼,诸侯全都跟着武王。武王来到商,都城中的百姓都在城郊迎候。于是武王派群臣告诉商的百姓说:“上天赐福!”商都人全都拜谢,叩头至地,武王也向他们回拜行礼。

于是进入城中,来到纣自焚的地方。武王亲自发箭射纣的尸体,射了三箭然后走下战车,又用宝剑刺纣尸,用黄色大斧斩下了纣的头,悬挂在大白旗上。然后又到纣的两个宠妃的住所,这两位宠妃已经上吊自杀了。武王又向她们射了三箭,用剑刺击,用黑斧斩下她们的头,悬挂在小白旗上。武王做完这些才出城返回军中。

武王回到周都镐京,直到深夜不能安睡。周公旦来到武王的住处,问道:“为什么不睡?”王说:“我告诉你:上天不受殷的享祭,从我没出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郊外怪兽成群,害虫遍野。上天不保佑殷朝,才使我们取得了今天的成功。我还没有得到上天的保佑,哪有时间睡觉!”于是对在洛邑修建周都进行了测量规划,然后才离去。他命令把马散在华山之南,把牛散在桃林的旷野;放下兵器,收缴兵器(或“整顿部队”),解散军队: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材料二:

周武王依靠礼,来赢得天下的信赖。周文王死后九年,天下八百诸侯,都一下子不期而会于孟津,他们异口同声,事先也没有叫他们来,但他们都不请自来,这是表示他们都深知武王忠诚,值得信赖,都想跟随武王一起去讨伐商纣。在那时候,比干、箕子、微子都还在朝廷里辅佐,武王认为他们贤能,所以不敢讨伐商纣,就让各国诸侯回去了。(诸侯退军)两年后,纣王杀害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微子(也)离开了(纣王)。周武王看到纣王身边的贤臣都已散尽,于是就会合天下诸侯,起兵讨伐纣王,把纣王杀了。武王还未来得及从战车上下来,就马上去为比干的坟墓加土,又打开殷都的粮仓,赈济天下的百姓,封微子为宋国国王。这说的就是周武王依靠礼,来赢得天下的信赖。

材料三:

(夏商周)三代最宝贵的莫如凭借外物,善于凭借外物就能所向无敌。禹疏通三江五湖,凿开伊阙,使水道畅通,让水流入东海,是凭借了水势的力量。舜第一次迁徙,形成城邑;第二次迁徙,形成都城;第三次迁徙,形成国家,因而尧把帝位让给了他,是顺应了人心。汤、武王凭借着诸侯国的地位战胜了夏、商,是顺应了人民的愿望。到秦国去的人站着就能到达,是因为有车;到越国去的人坐着就能到达,是因为有船。秦国、越国是路途遥远的地方,静立安坐就能到达,是因为凭借了车、船等交通工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莲藕花叶图

【元】吴师道

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

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

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诗和卢诗的结构相同,均为前两句对写作对象进行描写,后两句则抒发个人感慨。

B. 吴诗和卢诗都运用了衬托,吴诗以莲心的苦反衬莲花的美,卢诗用池之美衬托荷之美。

C. 吴诗和卢诗都对莲进行了吟咏赞美,但吴诗还富有哲理意味,卢诗则没有哲理意味。

D. 吴诗和卢诗都以“莲”为写作对象,题材虽然相同,但吴诗是题画诗,卢诗是咏物诗。

16. 这两首诗都以莲为写作对象,但蕴含的意旨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吴诗蕴含人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有所创造和成就。“苦心”用莲心的苦涩,写人要刻苦,创造艺术作品。

②卢诗含蓄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秋风早起,荷花凋零,托物言志,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卢诗则没有哲理意味”错误,由“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可知,诗歌托物言志,诗人借荷花被秋风吹落凋零,抒发早年零落的感慨。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先明确所写对象,再根据描写侧重点的不同探究蕴含的哲理。

吴诗诗中借着对莲藕花叶的吟咏,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富有哲理意味。诗的大意说:白润如玉如雪的莲藕,中间有精巧透明的窍孔,玲珑可爱。它的绿叶和红花铺散在水面上,互相映衬。莲藕的生命一代代延续不断,显示出无限意趣和欣欣向荣的生机,它之所以能够如此,全部奥秘都在莲籽的“苦心”当中。这里表面说莲心苦,但可以从中体会出更广阔的含义,让人联想到:人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有所创造,才能有成就。

卢诗先写曲折的 池岸泛着阵阵清香,以香夺人,不着意描绘其优美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却传出了夜荷的神韵,尤其是“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后两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托物言志,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而如此看来,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造诣。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音的角度,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2)《琵琶行(并序)》中诗人认为短暂的休止比任何声音都更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常借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表达自己的思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管弦呕哑    ②. 多于市人之言语    ③. 别有幽愁暗恨生    ④.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⑤. 驾一叶之扁舟    ⑥. 举匏樽以相属(留恋处,兰舟催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呕哑、幽、驾、扁、匏樽、属。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豆塑是中华古老的民间技艺,兴于唐,盛于清。其时农耕文明发达,为粮食画的形成流传奠定了物质基础。诗人杜甫在《忆昔》中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______________。”意思是开元盛世,仓库米谷满了。于是坊间悄然兴起了五谷粮食画制作。到乾隆时期,豆塑作为敬献皇帝的贡品,被视为夺天地之精华的吉祥物,寓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

题材上,豆塑既可以表现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也可以表现民风民俗、传说故事,内容广泛;造形上,豆塑筒洁明快、趣味夸张,注重神似,保持材料的天然神韵;手法上,豆塑吸取国画、书法、浮雕、装裱等艺术门类的特点,通过条块、凹凸、明暗、色彩的变化,创作出层次分明的立体画。

尤其是在北京市延庆地区,豆塑得以( )。延庆区永宁镇“悦游工坊”设有非遗文化体验课,豆塑是其中一项。甲豆塑体验课以雄浑巍峨的长城为主题,乙所用材料为颗粒饱满的稻、黍、稷、麦、菽等组成,丙即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豆类。丁豆塑分为选用材料、设计图案、涂胶粘贴、整体调整等步骤。

在彩色卡纸上用铅笔画出长城烽火台、城垛,勾勒出崇山峻岭上树木的轮廓。将白色乳胶涂在卡纸上,根据豆子的形、色、纹选择相关位置。做线条时,用镊子一粒一粒地夹起、粘贴;做块状处,用手指轻轻捻、撒,鼓鼓的豆子仿佛被唤醒,跳跃着组成一幅画。黄色黍子贴出城堞,表达长城浮光跃金的吉祥寓意;红褐色豇豆贴成烽火台,呈现巍峨耸立的气势;绿豆、红豆、黄豆等贴成树木,构成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风景,衬托腾飞巨龙的雄浑壮阔。然后,在上方空白处贴上“祖国万岁”几个字,是题目也是文眼。画面完成后,用棉棒、牙签等进行修整,使豆子粘得结实、平整、美观。

豆塑,激活了粮食自然的气韵,用慧心巧手,把食品升华成艺术品,绵延稼穑的收获,萃取生活的气息,丰盈文化的内涵,让田野芳香和绮丽愿景蓬勃生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豆塑像春天的种子,扎根在肥沃的土地上蓬勃生长。

18. 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A. 麦田今岁屯干戈 B. 公私仓廪俱丰实 C. 湖田谷熟雁来时 D. 燕未来前先得春

19. 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发扬光大 B. 名扬海外 C. 口口相传 D. 薪火相传

20. 文中画波浪线标有甲 乙 丙 丁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2. 请你根据下列材料内容,以中共北京市延庆区委宣传部的名义写一封邀请函,向全国非遗传承人发出观展邀请,要求:内容明确、表达得体。(150字以内)

5月15日—5月20日,为彰显延庆工艺匠人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创新精神,北京市延庆区委宣传部将在延庆区永宁镇“悦游工坊”举办“祥龙启福”2024年北京市延庆区非遗大师作品展。此次展览以龙文化为主题,深入剖析龙在中华文化中的丰富内涵,探寻其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答案】18. B    19. D    

20. 乙 修改:所用材料为颗粒饱满的稻、黍、稷、麦、菽等。或者改为:所用材料由颗粒饱满的稻、黍、稷、麦、菽等组成。丁 修改:豆塑分为设计图案、选用材料、涂胶粘贴、整体调整等步骤。

21. ①用词方面,运用叠词“一粒一粒”“轻轻”“鼓鼓”加强了节奏感(或运用动词“夹起”“粘贴”“捻”“撒”,增强了豆塑创作现场感)。②修辞手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豆塑人的情态),一个个被唤醒的豆子,在彩色卡纸上跳跃,富有动态的美。    

22. 示例:

邀请函

尊敬的全国非遗传承人:

为深入剖析龙在中华文化中的丰富内涵,探寻其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彰显延庆区工艺匠人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精神,兹定于5月15日—5月20日在北京市延庆区永宁镇“悦游工坊”举办“祥龙启福”2024年北京市延庆区非遗大师作品展。诚挚地邀请您拨冗参加。(“期待您的光临”等均可)

中共北京市延庆区委宣传部

2024年5月7日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下文有“仓库米谷满了”,B项“公私仓廪俱丰实”与“仓库”相照应,衔接紧密。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发扬光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

B.名扬海外:名气大到海外人民都知道,形容名声极大。

C.口口相传: 不著文字,口头相传。

D.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语境是说豆塑这种古老的民间技艺得以流传,应选“薪火相传”。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乙处,“所用材料为……组成”句式杂糅,改为“所用材料为……”或“所用材料由……组成”。

丁处,语序不当,“选用材料”的步骤应在前。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用词上,“一粒一粒”“轻轻”“鼓鼓”运用叠词,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美;“夹起”“粘贴”“捻”“撒”一系列动词准确描摹豆塑创作的过程。

修辞上,“仿佛被唤醒,跳跃着”把豆塑人格化,赋予豆塑人的情态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创作的画面感,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本题要求写作邀请函,这是应用文写作,首先注意邀请函的格式,由标题、称谓、正文、落款组成。

正文方面,注意写清活动的缘由、目的、事项及要求,如本题“为彰显延庆工艺匠人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创新精神”;写明活动的日程安排、时间、地点,如本题“在延庆区永宁镇“悦游工坊”举办“祥龙启福”2024年北京市延庆区非遗大师作品展”“5月15日—5月20日”;并对被邀请方发出得体、诚挚的邀请。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门是实用,窗是审美。——钱钟书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门是实用,窗是审美”,其意思是“门”供人进出方便,起着保护、隔绝内外的作用,满足人们基本的安全需求,具有实用性;而“窗”则是欣赏外界的“天的进出口”,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一个窗口,具有审美的功能。两者虽然功能不同,但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透过门我们更关注实际内容或结果,通过窗则更多地品味生活的艺术和审美的享受。这也反映了看待事物的不同视角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差异。这句话提醒我们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不应忽视生活的品质和美感,无论是建筑还是日常生活,都应兼顾功能与美学的和谐统一,在务实与浪漫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满足生存需要,也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滋养。

本则材料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因此在文体上,更适合写成议论文。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审美与实用的关系,各自的重要性,如何正确把握审美与实用的关系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论证过程中,应综合使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当下的一些图书馆只注重外观的设计,华而不实的事例,从反面论证审美应与实用并重,也可以引用“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的名言,使论证更充分。

立意:

1.以实用基,为审美添彩。

2.审美与实用兼顾,物质与精神齐飞。

3.以审美之笔,雕刻实用之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