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石码古街 到'梧桥公厅' 文/梧闽

 翁墨宸文学馆 2024-05-20 发布于福建

最后一张照片是后港古街与石码老街的新旧界街一一走在石码老街,又看看浓缩仿古的后港古街,我发现游客络繹不絕地去仿古街,毕竟这儿已經从原來的蔡港(臭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一作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在二纵四横的老城区,许多老房子都是危房,原居民也越來起少了…面临塌下來的老城区与焕然一新的仿古街,新老石码人心情总是很纠結,我亦是不知所措…去站队,如何保护文物与传承文化,成了沉重的活题,而后港古街毕竟在老城撕开一个口子别开生靣,这起码比关帝庙区域红树林小区好一些,那是一种突变…而后港小区还是有还原,甚至以前毁于清初'禁海'内迁时的明朝埕斗厝建筑,至于作为闽南古建'骑楼'实际年份不古,仅仅是民国的建筑风格吧!

这些石码老街的风光已經少有明清建筑的影子,却有南洋风格与西洋文化交融侵蚀的遗痕。明初生活在石码大埕郑深道大傅子嗣后裔跑去哪裡呢?因为清初的'禁海内迁',他們跑到了漳州东郊云洞岩西麓去拓土定居了,修缮了一批明代建筑,亦新建了一批清朝'燕子尾'与'火固起'的埕斗厝,漳州谚語'有湘桥富也无梧桥厝',明未清初的老石码人,离海西迁后仍然创建的如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梧桥公厅',不妨也去看看…

话说朱熹公元1189~1190年在担任漳州知州事任上,对于漳州"俗未知礼"的教化,的确彼费心思…民间旧俗至今流传有"竹格子"与"文公衫"两个典故。

先说"竹格子",朱文公莅政漳州后,倡导百姓居家大门,吊挂一个竹格子为屏。这样家庭妇女在屋里,能利用内暗外明的日照光线和亮度差别,从屋内透过竹格子看到门外路面行人,而行人却看不见屋里的妇女闺秀…避免引起外人春潮澎湃,干出"潘金莲与西门庆"艳遇缘起的勾当。这个风俗在小石码老街道,或农村的老房子中,至今仍保留着,有时还可在竹格子上看到用朱红漆笔描图或用红纸贴字,上面写有"桃红又见一年春"或"格外春风"等字联。当年,就有一些"放荡过"的公子秀才对此不满不服,写有一首反诗曰"娇儿索乳袒酥胸,人面桃花掩映红。十二湘帘深护惜,如何格外有春风。"

如今,竹格子"文公格"作为于漳州旧俗早已被渐渐的"改革开放",现在走在厦门漳州或小石码新路老街上,或偶尔回旧乡村一游,尚若看见挂有"布帘子"的门道,那你可别探头窥望,这不是保守的"文公格"替代物,而是红灯明照暗娼招嫖的门庭,虽然生意可能暗淡,但你一窥探,却招徕屋外门内的妹子,以为另一个"金咀齿"大头仔又来了…嘿嘿。这可是与朱文公倡导挂"竹格子"相护惜妇女春光的原意完全相反,人的行为往往和传统风俗忤逆,恰以"反潮流"而制作乐趣!

朱文公另一改造漳州"俗未知礼"的举措在,当年漳州知府未设置"文明办",直接发劝俗公文规定,凡妇女外出访亲,须穿一种浅蓝色的阔衫外套,头上蒙盖一块格色或杂花的布帕纱巾,出行途中让外人见不到她的脸庞,以免春色荡漾外泄…这一风俗,梧闽小时的确看过一些"世家底"出生的农村老奶奶外出时候,仍坚守这一"礼教"遗风,也有一些中年妇人放下传统规矩,把"花帕"改盖在怀里或背上孩子身上,爱意无限…后来,古代漳州文人黄子寅为此风俗写有一首竹枝歌,其词曰"花卉千般错绣文,盖头纱帕白罗裙。海滨邹鲁今犹在,不见巫山一段云。"哎,这古代漳州姑婆奶奶年轻时不开放,男人真是没机会,写几首歪诗抱抱怨气,应可理解。而问题是,如今"蒙娜丽莎"式的盖头纱帕被丢弃了,世风日下变化惊人呀!当今开始"生二胎"的妇女,多为保身材护春色,需要"袒酥胸乳喂娇儿"的日期越来越缩減变短,记得我弟弟顺水老姆的奶水吃到5岁,把老姆的乳房吸成"菜瓜补"…如今一些"老姆"不以人乳喂娇儿,竟以牛妈马乳代之,怪不得养出不少的牛头马面的新人面世…这可能加重未来治安维稳的负荷,这牛头马面式的人类越多,社会不文明逾墙越舍的举动就越频繁了…人怎么也拉不住马发情牛蛮狠呀!

说实在的,有一传说,说的抗日女英雄李林,小的时候被遗弃的地方一一芗城区塔口庵,唐朝叫桂林里或桂林唐化里,开漳圣王陈元光父亲陈政叔父陈敏、奶奶魏太夫人带了二批,合计有58姓5600位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的将士,来闽南平定'嘯獠作乱',原住民男的叫'查埔',反叛的抓来就杀头;归顺的妇女的叫'查某',充作平叛将士的配偶繁衍下一代,从此'永做此方人'(丁儒的诗句);问题是原住民的生产是落后的刀耕火种,妇女仍然享受原始母系氏族的某些交配风俗,只要女的喜欢如杨建成表哥,就可以用结彩或抛绣等方式'约号头',晚上你就可以去她的闺房就寝交合……弄得一些婴孩,只知'舅舅'不知道有'父亲'……塔口社的归顺妇女,刚开始不知道汉人的礼义节操,虽然各自有所归属,但遇到中意的如杨建成表哥,仍然把持不住'春心荡漾',发了'人约黄昏后'的勾引信息……尔来,塔口社乱交淫乱的社会现象,一时仍然无法消停。朱文公蒞漳当知府时,有传说在塔口庵筹建一个舍利宝塔,以填住那口人字型古井,先从地理上堵塞漏洞,继而在任上,力倡儒学,'每五日二诣学',引导民众知书达礼,漫漫易风易俗,所以闽南流传一句俗话'浪鸟一条根,牵来牵去都是亲!'嘿嘿!


现在不是太封建了,而是年轻人接受了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传统的传宗接代意识'把根留住'淡薄,'不婚不嫁不生不和'新风尚盛行,新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但旧的传统文化亦不是过时落后的。而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颠,最为关鍵的仍然是人,中国人种的延绵万世,人才是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能动载体,而一切的古建新街依然作为生养休息的客观条件,虽然也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却有固定的时代风格,而走在石码老街的靓仔倩女,似乎才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

左为石码老街,右为复古仿建的后港古街,各有千秋吧!一个是自然的历史遗迹,另一個是浓缩简约的打卡新景。时代不同了,现代西式文化的简约略见一斑,城市生活简约有赚錢与消费,儿童游戏简约为玩手机,恋愛婚姻简约为做A…浓缩版的石码老街,就是后港古街…虽然沒有历史沧桑感,却仍然是文化的快餐娱樂感,年轻人老孺老小喜歡就好吧!

榕树尾的老榕,配上围栏与假花,也滿赏心悦目的

闽风采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文学与艺术联谊会副会长。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2024年卷);《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梦里百花 正盛开》荣获2024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专栏作家”;
书《日出紫云》,历时15年,从1033篇在线网絡文学中,精选500余篇上线《北京头条》+《今日头条》联袂展播,再从中筛選200余篇,结集40万字散文专著,作为20万字《月泊龙江》(海峡出版社)姐妹册,谢謝亲的您,一路鼓勵、点赞、补台、转发、并参与本书编审校对出版发行过程!谨以此文表达知恩谢意!本书精品有国家级征文'二等奖'以上22篇、每篇全国读者超过5万人次。欢迎惠购收藏流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