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石:很多企业最大的局限往往就是创始人本身

 a_123 2024-05-20 发布于河北
王石:很多企业最大的局限往往就是创始人本身

王石:我如何做管理?

欢迎关注头条号、微信公号“洞察者X”。

尊重员工

来深圳首先是对原来状态的一种否定,我不喜欢被束缚,不喜欢一眼看到头的生活。

所以来深圳那一天,我就想一定不要让员工重走我原来的路,不要再多年媳妇熬成婆,再用同样的方法去束缚下一代,一代代重复。

所以一开始创业,我就把对个人的尊重作为管理的底线。要法治不要人治。

制度性怀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我的观点是,从管理学角度,每个人都是可疑的,包括我自己。一定要清楚,我们都是凡人,每个人的人性都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所以我认为制度性怀疑是必要的。同时我也相信这会为年轻人营造一个更阳光的环境。

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准则?1996年《万科职员职务行为准则》出台时就给出了一个很简单的标准,“该行为能否毫无保留地在公司公开谈论”。

透明度

防控腐败的同时,我们还着力增加透明度。比如收入公开制度,从董事长到普通员工的收入奖金全部公开,大家一目了然。

我知道很多管理者对外对内都习惯于暗箱操作。但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在暗箱操作下,大家不可避免地会想办法谋私利,从而令内部监控成本无限增加。我坚定认为,一个没有秘密的企业,才是一个制度成本最低的企业。

坚持核心价值观

《基业长青》有一段话:要成为高瞻远瞩,可以面对巨变而数十年繁荣发展的持久公司,第一步也是最重要一点,就是明确核心理念,树立在任何情况下坚持不渝的坚定价值观。这段话我非常认同。

万科20周年纪念时,我说过:回顾以往20年,万科最值得骄傲的,是在行业还有待成熟时,我们建立和守住了自己的价值观,在任何利益诱惑面前,一直坚持着职业化的底线。未来也许万科的一切都会改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职业化底线的坚守。”

所以最基本的选择一定在企业创建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而一旦选定,它对后来的人就有一种筛选作用,志同道合的人会留下,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就不会加入。

为什么放弃个人股份

1988年万科股份制改造,我放弃了个人股份。有三点理由:

一是讨厌暴发户形象;

二是家族没有掌管财富的DNA;

三是中国社会向来有仇富心态。尤其像我,爱出风头,如果很有钱,弄不好会招来杀身之祸。名利之间只能选一个,或者默不作声地赚钱,或者两袖清风地实现一番事业。我选择了后者。我在公司拿的就是工资和奖金,收入多少,一直公开。

提倡运动

为什么要在万科内部提倡运动?80年代起我就一直很重视学习日本,过程中印象很深刻的是日本高速增长时的过劳死现象。这实际是为了公司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我不希望万科是这样。公司不能把员工当成赚钱的工具,而是希望员工在公司之外,能拥有自己的生活。

很多企业仍然把“以企业为家”作为正面事例大家宣传,但我觉得这是对人不够尊重的表现。

培养员工

1983年我刚开始做饲料销售时,聘请的第一位员工是邓奕权。他从农村来,不到18岁,小学文化,文字能力奇差,数学也不行。我就给他们上文化课。

后来员工多了,就招聘了一位老知识分子,专门负责文化教育。公司还和深圳劳动局签订合同,组织所有高中以下文化的员工完成成人高中教育。

我当时培养邓奕权做报关员,特别要求他必须达到大专文化。因为他字写的奇差,我就让他每天抄写一页正楷。七年后,他拿着一张文科电大的大专毕业证,去我办公室找我,说着说着都快哭了。他说自己是认真在学习,不仅仅是混了张文凭。我当然也很高兴,公司在成长,他也成长了。

但公司发展太快,包括他在内一些老员工跟不上。2005年左右,我们制定了一个特殊制度,一次为他们买断工龄到60岁,并帮他们缴纳各种社会保险。他提前退休后,竟然开始学习写诗和摄影。2018年在深圳一个摄影展上,我还见到了他。

王石:很多企业最大的局限往往就是创始人本身

限制自己的权力

我当时最喜欢“走向未来”丛书,还有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对现代企业制度有深深的认同,我希望能全面学习现代管理经验,这其中最关键的“要法治还是人治”落实到我,就是如何限制自己的权力。

创业初期,我有过个人权威比较强的阶段。那时市场环境缺乏规范,企业拥有资源非常有限,这就需要所谓强权人物领军杀出一条生路。那是我经常呵斥员工,有员工见到我,双腿都发抖。

其实生活中我很少发火。发脾气都是因为工作上的矛盾引起。一着急就容易发脾气,有一次拍桌子把玻璃都拍碎了。

后来我慢慢意识到,工作中发火,其实是一种掩饰无能的表现。万科九周年时,同事们的善意批评,让我对自己的坏脾气有了点新的体会:脾气和地位、权力有关。所以我下定决心要改。

近些年我开始更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我发现西方政客在公开场合常常是面面俱到,讲话会吸引人的注意力,引起好感,都不会再公开场合发脾气,那是要失分的。这些都是去哈佛、剑桥之后的变化,对我后半生影响很大。

我越来越深刻意识到,在不规范环境培养出来的权威人物,往往会带来个人崇拜、一言堂、决策易冲动、好大喜功等负面效应。所以,企业要做大,就必须逐渐弱化个人权威,走出人治的怪圈。

中国曾有2000多年集权专制历史,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的传统,不免影响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当一个人一旦有机会掌握权力,不管权力大小,也往往会效仿皇权的模式、专制的模式来行使权力。人大于法,对掌权者缺少监督机制。

很多民企都能看到这种权力模式的影子。特别是创业早期,权力集中在创始人一人手里,也因此让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但一段之后,就发现企业发展出现瓶颈,因为创始人本身的能力和理念的局限,窒息了整个团队的活力和创造性。很多企业最大的局限往往就是创始人本身。这时创始人就需要重新界定自己和企业的关系。

企业家成功的标志?

第一种观点认为,把企业做到离开了自己就无法运转,就体现出了自己的重要性。

但我是第二种观点: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应该着力于建立制度,培养团队,当你不在的时候,企业也能运转的很好

……2017年6月,我辞去万科董事长,郁亮接棒。一年多过去,整个公司表现令人惊喜,可以说完成了一次无缝衔接。

将来郁亮交棒时是否顺利,那才是考验万科文化的时候。

我非常了解第一种观点的人的心理,不是企业离不开你,是你离不开企业。

坚持现代企业制度

1998年,常有人请我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历,我总是说:面对过去,想不到;面对未来,不确定。

但到了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重新创业第一年。面对中国经济转型期,我意识到,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该结束了。面对未来不能再说不确定了,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向前。

对万科来说,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万科文化,就是最重要的经验之一。既包括万科一直奉行的“简单、责任、规范、透明”的商业伦理,也包括避免任何独裁倾向的个人权力制约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