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回教你吃出健康(附七个补气血、健脾胃、固肾增精膳食方)建议收藏

 山下白鱼 2024-05-20 发布于山东

● ●

根据研究,回回医学是以人天浑同与有机整体思想为主导;以元气一无论与阴阳七行学说为基础;以动态和谐与过程论的观念,探索人的生命活动中身体和心性健康的整体规律,及其与疾病失序的关系;以辨质为主。结合辨证、辨病、辨经,论证养生、预防、治疗、康复为特点的一门综合性实用学科。

2008年6月7日,回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医探源

回回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当欧洲其他各国尚未脱离神学统治之时,阿拉伯人开始发展科学文化。他们开办大学、建立图书馆,培养了大批人才,阿拉伯文化达到较高水平,在所有科目中,医学是最主要的,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阿拉伯人与邻国的交往,邻国文化随之在阿拉伯诸国渗透,并互相补益,医学上也是如此。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说过:“学问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中阿于公元651年正式友好往来,医药方面的交往也兴于此时。因此许多阿拉伯学者,特别是一些哲学家不断总结自己民族的医疗实践经验,同时还将其他国家的医学著作译成阿文。如格夫退叶在《哲学家传记》一书中提到:“巴士拉医生马西尔朱卫是哈里发奥马·阿不杜·阿齐兹时代以色列学者,其真名叫马西尔·吉斯,精通医学,在奥马尔时主持翻译爱赫兰·格斯的医学著作,成书于哈里发穆尔时代,他的另两部著作是《食物的力量及益损》和《草药的功能及益损》”。在哈里发奥马尔时代(公元717年至719年)还请精明医生充当教育和医学顾问。倭玛亚王朝的另一个哈里发哈立德·叶其德是第一个将希腊文天文学、医学、化学等专著译成阿拉伯文的人,由于其哲学、文学修养高深,贡献卓著,被阿拉伯后世学者称为贤哲。不言而喻,随文化交流,医学理论的相互补益渗透现象在后世阿拉伯医著中不乏其例,这与中国中医药著作的《海药本草》《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记载阿拉伯医药同属一理,都是历史事实。

回回药方

(以下简称《药方》)。中国回族医药学大型综合性典籍,未著撰人,红格明抄本,原书36卷,残存4卷,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全文基本上用汉文记述,并夹杂不少阿拉伯、波斯药物名称术语的原文和音译词汇。现残存卷为:目录卷之下、卷12、卷30、卷34。目录卷下包括卷19至36据目录可见,卷19为咳嗽门,包括众嗽、湿嗽、喘嗽、嗽血、嗽痰、肺经肿嗽、说治咳嗽等类。卷20为胸膈凝聚、胸膈热促、胸弱、胸疼痛、胸奄浊、胸冷湿、胸中生疮、开胸膈等类。卷21为肠风肚腹门,包括肠风、肠中生疮、肠中生虫等。卷22为泻痢门,包括论、方及泻从遍身来的、胃经泄泻、肠经泄泻等类。卷23为呕吐门、痞证门、秘门、劳瘵门、补益门;呕吐门包括呕吐、吐泻、泄泻、止吐、止泻等类;痞证门包括痞证类;秘门包括脏腑不通类、能通小水类;劳瘵门包括劳热、劳虫、劳嗽等类;补益门包括补益类。卷24为众热门、众冷门。众热门包括一切热类;众冷门包括胸膈冷类、胃经冷、一切冷等类。卷25为众气门、众血门、时气斑疹门、疟疾门。众气门包括众气、气不依常度、气喘急等类;众血门包括治吐血、能吐血、下血、止血等类;时气斑疹门包括时气、斑疹等类;疟疾门包括疟疾类。卷26为身体门,包括身体肥瘦、身体疼痛、癍痕花绣、治体气、治生虱、手足等类。卷27为黄病门、蛊症门、积聚门,黄病门包括黄类,蛊症门包括蛊症等类;积聚门包括积聚类。卷28为脚气门、脱肛痔漏门、谷通门。脚气门包括身体疼痛脚气、热肿脚气、冷肿脚气、寒湿脚气、一切脚气等类;脱肛痔漏门包括痔疮、肠风痔漏、痔风、脱肛等类;谷通门包括谷通等类。卷29为杂症门,包括论16条,方189首。卷30为杂症门,载方307首。卷31为妇人众疾门、小儿众疾门。妇人众疾门包括妇人身内动静、乳上症候、怀孕动静、子宫症候、众疾等类;小儿众疾门包括小儿众疾类。卷32为众疮肿肿毒门。包括肿毒、疬疮、恶疮等,卷33为众疮肿毒门、疥癣门。众疮肿毒门包括疥疮、甜疮、疳疮、癞疮、臭疮等类。疥癣门包括疥疮、癣疮、一切疥癣等类。卷34金疮门、折伤门、针灸门、汤火所伤门、棒疮门、治人齿所伤门。金疮门包括刀箭所伤、取箭头刺签等类;折伤门包括伤损、接骨、骨脱出等类;针灸门包括灸各种症候类;汤火所伤门包括汤火所伤类;棒疮门包括棒打伤类;治人齿所伤门包括治人齿咬伤类。卷35为众虫兽伤门、众毒门、辟虫门。众虫兽所伤门包括众虫兽伤类;众毒门包括论及说众毒物、辨验何等毒物所伤、解服药毒、解众虫兽所伤等类;辟虫门包括辟众虫、辟恶物等类。卷36为修合药饵门、修合诸般马准门、众香汤煎门、活物治病门、众花果菜治病门。修合药饵门包括论及制药法,相合药法、比量用药、说造良方。药性期度、药饵分两等类;修合诸般马准门包括论及方87首(均已分见各门);众香汤煎门包括汤药类;活物治病门包括活物治病类;众花果菜治病门包括众果物类、众菜类、众花物等类。

从上述部分药目录所涉及的病种门类可以看出,《药方》是一部包括内、外、妇、儿、骨伤、皮肤等科,内容丰富的中国回族医学方书。从现存3卷所载方剂看,全书所载可能达,6000~7000首之多。其系统性、综合性不亚于中医古籍《外台秘要》。

总结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回族先贤对大自然的认识堪称为古朴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之所以称其为古朴,是因为上述理论与现代对大自然的认识相比就较原始了,上述理论,首先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且是运动的,变化的,在此基础上,以元气发露,两仪阴阳,阴阳化而生四元,四元相互作用而生金、木、活三子,四元三子共同作用而生万物,世界人类备也。故而称之为古朴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回族先贤认为,在宇宙没有形成之前的先天世界里,处处充满着一种浑论状态的物质,“中含妙质”,是谓“元气”。阿拉伯哲学中“顿拉底”这一概念与此类似,并引伸为“原动精神”,回族先贤把这种原动精神称之为“发露”,元气发露则意味着自然生化开始,是为先天之本,后天之根。这里所言后天包涵了自然宇宙这个“大世界”和人身这小世界。元气自然生化的整个过程,只能通过不断运动才能实现,而这种运动变化最大的和最突出的特征集中体现于“动”与“静”,中国的回回先民将这种形式引用中医学的“阴、阳”概念来解释浑论元气之开始生化,其“动”多“静”少者,谓之阳,其“动”少“静”多者谓之阴。回医学认为“动”与“静”这两种相反相成的运动及其运动形态的存在,无论是“动”还是“静”,它们始终都在运动不已,天地万物的变化均归于这种运动,而这种运动形式既对立又统一,也就是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宇宙间无“纯阴”、“纯阳”、“全阴”、“全阳”,是阳中含有真阴,阴中含有真阳。是唯物辩证法思想。

由于自然生化的继续发展,“动”、“静”运动的无体性,阴阳则化为四元(水、火、气、土),四元相互作用则生金、木、活三子,回族先贤之所以把“水”、“火、“气”、“土”称为四元,说明它是同时成为一切有形物质(“形”)与无形事物(“色”),又称为“四象”,象是象征、现象之意,应包括有形运动的形象和无形运动的形象,是为反映自然规律的四种动态形象的总称。又称“四气”,实指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弥满无隙”,渊源于阴“静”阳“动”,在自然生化中,有着四类变化的运动性态;金、木、活三子又称“三耦行”,四元又称“四奇行”,行是行动、远行之意,指运动不已,“四奇行”与“三耦行”组成七行,“四奇行”与“三耦行”化育之功相同,均为人和万物的“基本物质”。但“四奇行”先于天地定位,再由“三耦行”化育万物。及此回医学有了“气”、“行”、“象”等概念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自然过程的无限运动性及其所表现的形象、气象等,为人类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生命运动过程开拓了崭新的思路。

人作为“小世界”与“大世界”同源,且处于同一运动过程之中,但人是“大成全品”,阿卜杜拉的《道行推原》指出:“人是大极大全,无美不备,既美其形,复美其妙”,回医学的小世界种子,大世界元气之说,不但说明了人与自然的渊源关系,还反映了“大世界”从“无形”到“有形”,“小世界”从“有形”到“无形”的观点,从“无形”的元气到万物形色的生成,从“有形”的种子到生命过程的演化,这种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生生不息的自然过程,与老子“无生有、有生无”的自然观一脉相承。这就是中国古代先哲所谓的“造化”与“神机”。

回医学理论的病因学、病理学、病机学、脏象学等,仅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中难以释全,但从《回回药方》残卷中所提及的关于人体医学、病理病机学、病变部位来看,盛于元代的中国回族医学是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特点主要是:回医学将古希腊的“四体液”学说改造为“黑、红、黄、白”四液,并将其纳入元气,四象理论中加以运用。此外又将“冷热干湿”说改造为“温际、冷际、湿际、热际”说,并与四元配合作为病因病理学的组成部分,这也说明了回医学是东西方医药文化高度结合的产物。

回族养生验方七则

一、鲫鱼红豆汤:配方:新鲜鲫鱼一条约重4两,赤小豆30克。先将赤小豆煮至半熟。再将鲫鱼一条放入锅内,加水及调料适量,微火炖熟即成。

本品有补气利水消肿作用。可作急慢性肾炎的辅助疗法。

二、羊脖子炖黄芪:配方:羯羊脖子1个,黄芪饮片60克,将羯羊脖子放入适量冷水中煮沸。去除油沫,先煮半小时,将黄芪饮片用纱布包好,放入锅内同煮,待肉熟。亦可加姜、葱、香料。

本品有补气补血、扶赢愈疮功效。用于病后气虚,大病之后。

三、鸽子炖三七:配方:鸽子(雏鸽)1只,汉三七10克。取活雏鸽1只宰杀,去除内脏洗净,将汉三七粗粉布包放入雏鸽腹中,缝封,文火煮熟,吃肉、饮汤。回族民间喜欢养鸽,但不食成鸽,这可能与宗教有关,但对产后,手术后食用有补气血,活血化瘀生新的作用。

四、金针木耳汤:配方:黄花(黄花花蕾)适量,木耳适量。将黄花、木耳用温水浸半小时使其软化,去除泥土杂质,加葱、调料,水适量,做成汤菜。本品有治气虚麻木、高血压、止血治痔作用。

五、龙眼黑豆大枣饮:配方:龙眼肉15克,黑豆30克,大枣1枚,先将黑豆用水煮熟留取豆汁。去除黑豆再加入枣煮熟放入龙眼肉微煮,成黑红色药饮,每日1次。

本品长久饮用有补血安神作用,对贫血、心悸、失眠有较好疗效。

六、生姜炖乌鸡:配方:鲜生姜30克切成薄片,以顺序排列置锅底;小乌鸡1只,去净毛及内脏,破开鸡胸,平铺锅中,加水适量,慢火炖熟。本品有补虚散寒、安神定志、催乳作用,可做为慢性肾炎辅助疗法。《别录》有“乌雄鸡主补中止痛”。《食疗本草》有“黑雌鸡。”“治反胃腹痛,折骨痛、乳痈、安胎”之说。

七、止咳润肺汤:配方:鲜冬梨一个切片,青萝卜60克切片,冰糖适量,蜂蜜适量,川贝母10克,加水适量微火炖熟。频频饮之。本品有清肺化痰之功,对冬春肺燥咳嗽、老人痰多有一定治疗效果。

专家提醒,以上都是很好的保健食品,有明显的补气补血、健脾开胃、补肾增精作用。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