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砚边随笔/玩墨者说

 刘小明一点堂 2024-05-20 发布于江西

走进自然 采撷艺术

-------------------------------------------------

砚·边·随·笔

玩墨者说


      近代,西画进来了。西画最大的冲击力,是它画的“像”,并且有一套如何画的像的科学方法。而中国画的特点在“写意”,也就是逸趣,我们追求似与不似之间。即使工笔画,同样也要求形神兼备。

      现在呢,AI来了。AI最大的杀伤力,就在于又快又好的满足了商业的需要。AI的这种能力,来自它强大的算力。

      我用AI做了几款不同类型的作品。一幅是带有科幻的、写实风格的作品《八戒荣归月宫》。另一幅是模拟传统的国画风格的《采菊东篱下》。这个水平,要用到商业上去,是完全够的。但作为艺术,就觉得抓不到痛点。因为,艺术能感觉到艺术家的情绪、情感。



      中国画在“形”上,没有一套刻意的训练手法,直接的基础来自书法和文史,所以,形准不准,很大一部分靠天赋。何况,中国文化里,也瞧不起“太像”的东西,认为那是匠。我们追求的是以形写神,不是一个简单的“像”。所以,我说中国画更像诗,中国画的“像”,是形而上的“意象”。这点,单靠AI再强大的算力,也是无法明白的道理。


      笔墨,则是中国画才情的表现。它既可以为表现形服务,又可以是画家内心修为的物化。

      中国画与古琴也神通。很适合小范围的知音之间的交流。比如,手卷、册页、扇子等形式,都是知己之间的品玩。我们常常在古人的作品里,能读到山间茅屋的读书人、或者跋山涉水的抱琴来访者。中国画的笔墨,从技术到内涵,都是修养出来的,没有足够的积累,也就走不进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