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徽因,被湮没的100年!

 李亦衡 2024-05-20 发布于安徽
撰文|望妇石上的寡妇
编辑|城市怪物5号

193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建筑系首次对女生开放,但那已是林徽因毕业10年后的事了。

从这一年,学校开始为曾在该校学习建筑学的女性补授建筑学学位,但林徽因却一直被排除在外。

90年后,2024518日,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梁再冰之女)代表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接受了院长弗里茨·斯坦纳授予林徽因的建筑学学士学位。

而这,距离林徽因去世已经70年了

1924年,年方20岁的林徽因入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然而建筑系以部分课程不适合女性修读为由,拒绝了其入学申请。林徽因由此改入美术系,获美术学学士学位。

所不同的是,志向在此的林徽因,在修完美术系课程的同时,一并完成了建筑学学士学位所需的大部分课程,且成绩优异。然而,碍于她的女性身份,林徽因并未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

斯坦纳遗憾地说,“我们在纠正历史上的错误。林徽因没有被授予学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的女性身份。”

而这,距离林徽因入学已过去了100年。

比起才情高耸、诗人作家身份的林徽因,我更喜欢中国现代建筑师身份的她!

1

许多中国现代建筑先驱,正是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建筑系。

19191934年间,25位中国留学生先后就读于宾大攻读建筑学,此后许多人成为中国的建筑学大师,如林徽因、梁思成、杨廷宝、童隽等。

据宾大官网介绍称,毕业于该校的众多中国毕业生,回国后奔波于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不但定了中国现代建筑学教育的基础,更成为现代建筑实践的中坚力量。

19289月,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3个月后,从加拿大回国。回国前,梁启超已为他们安排好了工作,并给了他们三个选项,去东北大学,或清华大学任职,或给一位藏画家当书记员。

综合考量一番,加上校友杨廷宝的引荐,最后他们选择了东北大学,校长是张学良。梁林二人在东北大学创建了国内的第一个建筑系,但是该专业只招到一个班的学生,教授唯林徽因夫妇。不久之后,他们的几个同学相继归国,加入建筑系,教师团队逐渐丰满。

在学校里,梁思成担任建筑系主任,教授建筑设计和建筑史等课程。林徽因教美术装饰史和专业英语。

东北大学梁林二人雕像

1929年,东北大学以赛事的形式,公开征集校徽设计。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获得比赛最高奖。同时,校徽配上赵元任创作的校歌“白山高高,黑水滚滚,由此山川之危利,故生民质朴而雄豪……”,引发全校学生及社会的共鸣。

林徽因开始在建筑界名声鹊起!

然而,任教不足两年后,19308月林徽因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京(那时叫北平)。次年8月,梁思成也离开东北回到了北京。

2

林徽因和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的真正原因,众说纷纭,但夫妻二人自始至终都没有谈及。

事实上,两年前林徽因愿意前往东北大学任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因为,1926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正是死于郭松龄反对张作霖的东北内战的炮火之下。同时张作霖又是东北大学的校长,怎么看,张作霖都是林徽因的杀父仇人。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那么林徽因为什么还愿意到东北大学任教呢?

我们推测,大概率林徽因是在梁思成的大力游说下,最终来到东北大学的。

梁林夫妇选择东北大学后,梁启超表示:“东北大学更好一些,因为在那里开创一个建筑师事业的前景很好。可以在那里组织一个公司,从小开始,慢慢做大。”

19308月,林徽因决定离开东北大学,给出的理由是不适应东北严寒的气候、导致肺病复发而离开的,要回北京养病。

但事实真如此么?

有一种传言是,问题还是出在张学良身上。

1929年林徽因获得东北大学校徽大赛最高奖后,引起了张学良的注意。含义不言自明!

张学良借口想找一个家庭私人教师之名,要聘请林徽因做自己的家庭教师。

这就很扯了!一个大学教授怎么可能去做一个军阀的家庭教师呢?况且张学良的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别人就察觉出了他真正的想法。这与赵一荻做他的女秘书属于异曲同工。

林徽因当然清楚张学良的意图。不说自己不愿意,也不说自己已是有妇之夫,更不说张学良这种身上的军阀属性,单就父亲林长民为东北军所杀这事,就不可能。

至于此后的不适应东北的严寒这种说法,就自然理所当然了,成了托词而已。

梁思成为什么由逗留了一年才离开东北大学,我猜想大概两人考虑一同离开动静太大,对学校对个人影响都不大好,所以才选择一前一后而已。

3

林徽因真正开创性的取得的诸多成就,始于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京后。

1931年,林徽因夫妇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专门研究古代建筑。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夫妇二人和营造学社的同事调查了十几个省两百多个县,积累了大量资料,完成了写作《中国建筑史》的资料准备。

1932年,林徽因为北京大学设计地质馆,并与梁思成共同设计北大沙滩灰楼学生宿舍。此后数年,林徽因陪同梁思成深入河北、山西等省勘察古建筑达数十处之多。

抗战爆发后,林徽因全家随同“营造学社”迁移到西南。先经长沙辗转到昆明,三年后又到四川宜宾农村。由于劳累,她肺病复发,发烧卧床,但仍坚持翻阅资料,通读二十四史,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还用英文撰写《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在《中国营造爱社汇刊》上发表文章。

19491月,北平解放后,林徽因在建筑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当时,她已经身患重病,但工作起来仍旧不辞辛苦,夜以继日。从19499月起,林徽因同清华大学建筑系,包括她和梁思成在内10位教师一起,接受了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光荣任务,完成开了国徽的设计。

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八宝山的护国寺改建为公墓,并遵照周总理的意见,将公墓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处。

这一年,林徽因主持并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

1951年,林徽因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修建工作,并具体承担完成了碑座饰纹与花圈浮雕的设计任务。1953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林徽因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并担任《建筑学报》编辑。同时她又是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195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莫宗江合写了名著《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同年,47岁的林徽因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钱美华、孙君莲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苏联文化代表团”。

1952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应《新观察》杂志之约,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195541日,林徽因终因肺结核久治无效,在同仁医院去世,终年51岁。

4

事实上,林徽因除去在建筑史上取得的诸多成就外,在文学上也留有经典。

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林徽因相继写下许多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译文。如《在九十九度中》、《你是人间四月天》、《夜莺与玫瑰》等,均收录在《林徽因文集》文学卷中。

不仅如此,林徽因在为阻止北京拆除古建筑也耗费过大量心血。

1953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为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梁思成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随后,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

林徽因去世后,被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碑建会”把她设计的纪念碑基座花圈浮雕的刻样作为她的墓碑,以铭记她的贡献。

梁思成在她的墓碑上刻下了“建筑师林徽因墓”七个字,以此纪念她在中国建筑史上所做的贡献。

林徽因去世后的70年间,她的感情的故事,愈发成为诸多媒体人争相讨论,或者不厌其烦表达的话题,从而忽略了她在中国建筑史上付出的心血及取得的不可磨灭的成就。

但她从未被遗忘,不是么?

尾声

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林徽因一行人接待了他。

临别时,泰戈尔写了一首诗送给林徽因:

天空的蔚蓝

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

唉!

*本文参考了百度百科资料、清华大学官网等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