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甘肃省|柴奇先: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毕登峰其人其事

 阿拉善文学 2024-05-21 发布于内蒙古

原创作者:柴奇先|甘肃省

他虽没有参加过正规的音乐培训,而就器乐演奏水平,在当地则是屈指可数。他虽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而今却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浑身燃烧着青春的火焰。50斤重的水桶,他左右手各一,一气能提到近200米的排练室。且不说年轻人与他扳手,几无能够取其胜者,就连对弈,也是很少有人与之匹敌。他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民勤棉花加工厂的一位普通工人,而今凡电器修理,小型机械加工,车辆驾驶,无一不能。只因大半生不曾脱离体力劳动,而今看上去有些佝偻驼背,饱经风霜的样子。一身写满了劳动者的荣光。因为这一点,遮去了他所具有的聪明才智和音乐才能。也使那些以貌取人之辈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正如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中央决定举办一次大型的画展活动,作为大画家的高尔泰,由于生性内敛,生活不修边幅,看上去有些老实敦厚,普通邋遢的他,以其高屋建瓴之艺术作品一鸣惊人,得到了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过去我总认为,毕登峰参加合唱团,八成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近期通过和他交往,彻底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原来他不但具有很高的板胡二胡演奏水平,而对于大提琴,和马头琴的演奏,也是很有其风味。独奏曲“战马奔腾”,本是二胡专家陈斌一家三代传奏的名曲,因快慢弓法交替出现,且多有大跳音程。演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被喻为音乐独奏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而毕登峰通过狠下苦功,却能够比较流畅的演奏下去。之于“赛马”“奔驰在千里草原”“喜送公粮”等独奏曲目,对他则是易如反掌,信手拈来,演奏得那么流畅动听。对于流传于民间的秦腔眉户等曲调,他更是能够演奏得轻松自如,如高山流水,大有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之效。毕登峰本来擅长板胡,而因乐队演奏之需要,他便改弦易辙,拉起了大提琴。鉴于乐队中缺乏鼓乐手之现状,近日,他又开始了架子鼓的学习。就这样缺什么他学什么,学什么他会什么。不但乐器演奏,就其舞蹈表演,也是他的爱好和擅长。前几年去左旗帮女儿带孩子,抽空参加当地的文艺演出活动。由于谦虚热情,乐于助人,很快便融入了那里的娱乐活动之中,受到了左旗朋友们的热烈欢迎。

毕登峰是个诚实守信的热心肠,注重友情,团结他人。在音乐专业中,我敬佩他那实事求是,能者为师,不羞于专业知识的相互学习和探讨,还不乏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自加入民庆文化艺术合唱团以来,每次活动,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排练场,拿起扫帚打扫卫生。然后用摩托将垃圾送到所规定的地方,好让同志们到场后,直接进入到歌舞排练之中。我说他是“秀才关在了门背后。”大家却称他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毛主席有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毕登峰处事勤快,待人厚道,绝不是为名为利,更不是为了出风头,一时一地做样子,以博得他人的赞扬,而是由他长期以来优秀思想品质所形成的一贯作风。同志们无不被他的行为所感动,总是亲切的称他“毕爷,”表现得对他十分的尊重。不仅对于音乐艺术情有独钟,而且在家庭事务中,毕登峰也是颇具责任感。几年来,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从事电商产业,为人民的商品流通作贡献。除了按时接送孙子上学回家外,他还抽时间前去帮助儿女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此而已,对于他,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能够如此勤奋好学,一专多能。写到这里,我对毕登峰的人生,不由充满了一些传奇色彩之感觉。

柴奇先,男,生于1953年11月16月。甘肃民勤收成泗湖村人。2013年12月从民勤一中退休,现在家赋闲。

主编:袁华年


【阿拉善文学】公众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