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襄樊之战后魏蜀吴的外交博弈和曹丕的抉择

 历史最美 2024-05-21 发布于重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不久遭到孙权袭击,于十二月被杀,曹操也于翌月病逝。旧的体系被打破后,曹刘孙三家的关系进入到了一个微妙的时期,吴蜀之间已然翻脸,两家关系如何发展将视蜀汉的下一步动作而定。魏吴之间虽在夹击关羽方面合作亲密,但随着曹操的过世以及曹丕的禅代工作,这份盟约将走向何方也尚待孙权的的态度。魏蜀之间相斗多年,但随着吴蜀破盟,两家也存在着关系缓和的可能。于此时上台的曹丕,正面临着一次重大抉择。

曹操

孙权因为袭杀关羽的功劳,被曹操表奏为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随即遣使和曹操往来,并归还了五年前在皖城之战里俘获的庐江太守朱光。本该往好处发展的曹孙关系却因为一些特殊情况而面临着一些波折,首先是曹操去世,之后继位的曹丕出于襄樊二城在之前的大战中受创严重的考虑,一把大火将其烧为空城,并主动撤出。

这一举动大大地刺激了孙权,原本在袭击荆州前,吕蒙为孙权规划的战略是拿下刘备的荆州地盘后,北据襄阳,西下白帝,以此对抗魏蜀。这份计划的风险极大,而且从一开始就打定了要和曹操翻脸的主意。但吕蒙在拿下荆州后还没来得及实施便因病去世,缺少了实行者,加上要冒着和曹魏翻脸的风险,于是孙权便暂时放弃了这一规划。然而曹丕主动撤出襄阳的举动让孙权感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便果断下令占领二城,不久便有魏将和附近一带的民众前来归附孙权。

孙权

孙权的行为无疑令本在蜜月期的曹孙两家关系蒙上一层阴影,曹丕也发现自己行为过于草率。他正忙于为汉魏禅代造势,如果此时被孙权插一刀子显然正中痛处,因而曹丕十分重视孙权的态度。孙权一直以汉室忠臣自居,他甚至把建安这个年号一直用到了二十七年,在三家中是最久的,而此时曹丕搞禅代自然会把孙权推到一个有点尴尬的位置上。

在用怀柔争取孙权支持还是用武力胁迫其就范上,曹丕选择了后者。很快,曹丕便对南方采取了行动,魏军兵分三路,曹仁率军夺回襄樊,曹休自历阳渡江袭击吴军,夏侯尚则进攻襄阳西侧的上庸三郡,三路皆获大胜。

好巧不巧,刘备派来给曹操吊丧的使节韩冉此时正在上庸。在刘备的战略里,荆州是必须夺回的地盘,所以他并不想两面树敌,至少希望曹魏保持中立。在这种背景下,借着曹操去世的机会,敌对二十余年的曹刘两家居然迎来了和解的曙光。

对于韩冉的这次出使活动,魏书和典略中有几乎截然相反的两种记载。魏书里说曹丕厌恶刘备的这种做法,下令荆州刺史斩杀韩冉,不和蜀汉往来。典略里则记载韩冉称病住在上庸,由上庸方面帮忙转交文书,恰逢曹丕受禅,于是送了魏国国书给韩冉,韩冉带回国书后,刘备无法承认曹丕的帝位合法,随即称帝。但魏书的记载并没有明确时间,也许曹丕下令荆州刺史夏侯尚斩杀韩冉的时间点在夏侯尚刚夺下荆州之时,此时他的拉拢对象为孙权,所以做出对刘备的强硬态度。韩冉因为尚未达成使命,在孟达的庇护下暂时停留在上庸,最后在曹丕完成禅代后,才由孟达中间斡旋取得了国书,大概此时的曹丕认为只要刘备肯称臣,自己也能接受两家和睦。

曹丕

曹丕的闷头一棒让孙权感受到了威胁,自己已与刘备结怨,倘若此时又得罪曹丕,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在曹丕南征的次月,孙权遣使进贡,曹丕大为激动,甚至打算派重臣辛毗和桓阶出使孙权处,完成结盟并索取人质。孙权对此表示婉拒,在曹丕完成禅代之后派遣使者称藩,并归还了在襄樊战役之后俘获的于禁等魏将,表现出极其诚恳的态度。

随于禁一同回国的将领里有前徐州刺史浩周和前南阳太守东里衮,这两人在孙权账下颇有时日,曹丕认为他们比较了解孙权的情况,便向其询问孙权是否真的臣服。浩周在南方和孙权结成了较深的私人情谊(说白了就是被收买),便回答孙权是诚心归降,但东里衮的回答却与之相反。孙权在斩送关羽时,钟繇曾与曹丕通信,因孙权为曹魏解决心腹大患,便评价道:“顾念孙权,了更娬媚。”而曹丕在拿到信之后居然“执书嗢噱,不能离手”(真是一帮基佬)。于是在浩周和东里衮截然相反的回答当中,曹丕选择了相信浩周。

为了答谢孙权,曹丕派遣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封吴王,加九锡,拜其长子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万户侯,同时让孙权交出孙登为人质,并进献珍宝。之前曹丕已经封曹仁为大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因而曹仁被升为大司马。次年曹丕又将领土重新划分,将荆州和扬州在江南的部分合并为荆州,由孙权统领,荆州在江北的部分改为郢州,扬州在江北的部分保持扬州旧名不变。曹丕无疑是画了一张非常大的饼,他用荆州牧的名头将孙权纳入了曹魏的统治体系,并给予他吴王和都督交州的地位以及加九锡的特别优待。但这其中,只有吴王是可以世袭的,其他两者则受曹魏的自由调整。

侍中刘晔对此提出的反对意见,他认为吴王的名分过高了。刘晔指出,孙权只是汉朝的骠骑将军南昌侯,官轻势卑,我们曹魏只需要维持他原本的官爵不变,再加封为十万户侯(反正那块地咱们也收不上税),使他和部下们无法保持君臣的关系,这样我们讨伐他时就能取得大义名分。如今封他为王爵,离天子只有一步之遥,他和臣民们便有了君臣的名分,到时候如果我们再讨伐他,他对部下说自己诚心归降,也老老实实进贡,而曹魏却无故讨伐他,以刺激部下们抗击的决心,那样无疑会增加伐吴的难度。曹丕拒绝了刘晔的意见,坚持要封孙权为吴王,邢贞便带着曹丕交予的任务出发了。

刘晔

进贡和任质的条件让东吴群臣感到无比屈辱,他们提出让孙权拒绝曹魏的封官,而是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上将军是古官名,项羽就当过上将军,九州伯则闻所未闻,倒是袁术当年自称过徐州伯,不知道这帮人是不是怀念起了当年的老东家袁术。此时吴蜀已经开战,孙权拒绝了群臣的建议,援引刘邦受封汉王的事例,接受了吴王的封爵。对于曹丕提出的两个条件,孙权爽快地同意了进贡,但不肯让孙登担任人质。

为了迎接邢贞,孙权亲自出都亭等候,而邢贞也表现得颇为倨傲,张昭、徐盛对此表现得十分气愤,徐盛还对同僚们说自己不能为国家吞并许洛巴蜀,而让主上与邢贞结盟,真是奇耻大辱,随即涕泪横流。邢贞听到后,对随行人员说,江东将相如此,非久居人下者。由此可见,刘晔的看法也有不准确的地方,孙权君臣关系已固,并不将曹魏放在眼里,即使用十万户侯限制住孙权,也无法阻拦其展翅高飞。

随邢贞一同出使东吴的浩周私下告诉孙权,说曹丕并不相信他肯交出人质,但已经被忽悠瘸了的浩周愿意用全家百口的性命担保孙权愿意交出人质。对于这种主动送上门来的冤大头,孙权马上利用自己完美的演技向其表达出由衷的感谢,并表示自己为了浩老哥这份恩情一定会送上人质加以报答。

受封吴王后,孙权派都尉赵咨出使曹魏,曹丕对于孙权这个曾被自己父亲称赞生儿子就要像他一样的同辈一直感到很有兴趣,颇有点暗中较劲的意思,便问赵咨说:“吴王是什么样的君主?”赵咨回答道:“吴王聪明仁智,乃雄略之主。”曹丕问怎么个聪明仁智雄略法,赵咨回答:“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拔吕蒙与行阵,是其明;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据三州而虎视天下,是其雄;屈身于陛下,是其略。”赵咨这番回答着实高明,在大大夸奖了孙权一番之后,又在最后反手拍了曹丕的马屁,令他无法出言反驳。

曹丕十分欣赏赵咨,但也不希望孙权的使节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想要挣回点面子,便搬出自己的强项,问赵咨说:“吴王懂学问吗?”曹丕的文化修养很高,他以为自己在这方面必能胜过孙权,他用如此傲慢的方式提问是想折辱孙权,但赵咨却从容地回答道:“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只在空闲之时博览书传历史,看的都是精华的部分,不像诸生一样终日寻章摘句。“很明显,赵咨话里有话,反过来把曹丕给嘲讽了一顿,但又让曹丕找不出问题来。

丢了面子的曹丕有些不爽,便带着点威胁地问道:“吴国可以征伐吗?”赵咨严肃地回答道:“大国虽有征伐之兵,小国自有备御之固。”曹丕又问:“吴国害怕魏国吗?”赵咨回答:“吴国带甲百万,以江汉为池,有什么好怕的?”曹丕感到叹服了,问他道:“像你这样优秀的人在吴国有多少?”赵咨说:“特别优秀的人有八九十,像我这种水平一般的,多得数不清吧。”曹丕不再自讨没趣了,而是好好地款待了赵咨,但由于孙权不肯把孙登送到魏国,曹丕也不肯放赵咨回国。

孙权便再次写信给浩周,说自己一直不肯送人质是由于孙登年少,只有十三岁,父子情深所以一直拖着。又说孙登还没选妃,希望浩周帮忙找个好人家,最好是夏侯氏,自己还打算派孙邵随孙登一同前往魏国,让孙邵作为使节去下聘礼,孙邵是孙权当时的长史,在吴国建立后成为首任丞相。然后孙权还说孙登年少需要搞好教育,自己准备让张昭作为老师陪着孙登一起来魏国。

孙权提出结亲夏侯氏的计划颇为高明,如果孙权提出要和曹家结姻,就成了和曹丕平起平坐,曹丕现在已经是皇帝,不是当年的魏王曹丞相,而孙权只是吴王,孙权没资格和曹丕平级。提出和夏侯氏结亲,则表示把自己放在臣格,而夏侯家和曹家代代联姻,以至于传出了曹操出自夏侯家的谣言,和夏侯家结姻在某种程度也算是和曹家有了关系,会让人觉得孙权似乎是煞费苦心混进曹魏高层圈子。拿给孩子定娃娃亲来忽悠人对孙权来说已经轻车熟路了,上一次是对关羽。

这下好了,曹丕本来只是想让孙登来做人质,结果孙权一口气附赠了张昭和孙邵两个大礼包,还有鼻子有眼地说想和夏侯家结亲,加上浩周在旁边煽风点火,于是曹丕也被忽悠瘸了...

同时,孙权又派西曹掾沈珩出使魏国,并献上贡品,但孙登等人依然没影。曹丕很是失望,问沈珩道:“听说吴国太子要来了,是这样吗?”沈珩表示自己在吴国就是个打酱油的,这么重要的事当然不会告诉自己。双方尴尬一笑,曹丕觉得自己是被忽悠了。

此时刘备正在荆州和陆逊激战,孙权顶着强大的压力,非常害怕曹魏同时从北边发起进攻,因而再三遣使,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不肯交出孙登。而曹丕身边的侍中刘晔此时坚决主张向吴国开战,然而曹丕不希望自己的开战促使吴蜀完成和谈,想要将利益最大化,因而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沈珩在魏国了解到了刘晔的计划,他和赵咨最终也都顺利回到了吴国。沈珩和赵咨回国后自然没有劝说孙权送人质,并且认为曹魏不是可以长久结盟的对象,让孙权做好自立的打算,赵咨还权孙权把年号也改了。

刘备在夷陵的大败彻底打乱了曹丕的步伐,他发现在孙权的一系列高端操作下,自己好像什么好处都没捞着。闰六月,孙权报告夷陵战果的文书送交曹丕时,史料中并没有显示出曹丕有任何不满情绪,反而奖励安抚孙权。八月时,曹丕受降了蜀汉黄权的部众,而到了十月,魏国就已经集结好大军南下,规模极大,计划也颇为精密。可以推知,曹丕在收到孙权文书时,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动员大军南下了,但为了不惊动孙权,表面上还是保持着友好的态度。

刘备

面对南征的大军,孙权还是象征性地挣扎了一下,派遣使节递交文书。还是熟悉的套路,孙权道歉认错,拖延时间继续忽悠。但已经被忽悠够了的曹丕终于不吃这一套了,双方正式撕破脸皮。

孙权随即改了年号,宣告独立,从某种意义上算是向刘备伸出了橄榄枝。曹丕这边就显得有些搞笑了,他改封弋阳王曹彪为吴王,又撤销郢州,恢复原本荆州和扬州的编制,这些动作都是在宣布魏国已经不再承认孙权的吴王头衔和荆州牧身份,孙权集团现在是一个非法组织。而之前被忽悠瘸的浩周也被曹丕所疏远,不再受任用。虽然曹丕搞了一通非常小孩子气的操作,但他并没有授予任何人大将军的官位,这个官职一直空缺到他去世,而孙权死后的谥号也是大,这俩人到死都保持着一种奇妙的缘分。

因为这场南征,刚刚大战一场的孙刘两家关系大为缓和,双方开始互通使节。而外交成瘾的孙权居然也没有放弃和曹魏继续往来,直到他派到曹魏去的使节冯熙被曹丕无限期扣押后,孙权才终于对和曹魏恢复关系这件事彻底死了心。

比较神奇的是,因为夷陵的大败和刘备的病故,曹丕对于自己之前无情拒绝的蜀汉倒是打起了主意。他派自己手下多位大臣写信劝蜀汉举国称藩,就像之前的孙权一样,还派虎牙将军鲜于辅作为密使亲自前往蜀汉。然而蜀汉虽遭惨败,但诸葛亮尚在,这些动作自然都打了水漂,只是可怜其中一起写了劝降信的王朗在后世被演化出了一出被骂死的桥段,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鲜于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