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不敢?不会?用数据解读年轻人远离婚恋的原因

 雨吻花开 2024-05-21 发布于河北

图片

我们每个人,或是单身青年的父母、长辈,或是单身青年的朋友、同事、同学,抑或是单身青年本尊。想必不用我说,您也早有同感:单身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放眼当今社会,职场上的压力让年轻人没有精力去享受风花雪月;家庭聚会上的催婚让年轻人倍感焦虑;互联网简直就是一个大型恐婚、劝分现场;而高房价、高彩礼、高消费更是很多年轻人迈向婚姻殿堂的拦路虎!

前段时间,“王婆说媒”火了。景区演员“王婆”以独特的撮合手法和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众多年轻人,几乎靠一己之力带火开封旅游,堪称现象级文旅IP。

不成想,王婆从爆火出圈,到暂停营业,再到重出江湖,事态发展一波三折。但我认为,“王婆”的出现至少给近年来让全社会为之焦虑的“年轻人婚恋”难题注入了一股难能可贵的正能量。

吃瓜之余,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想一想,年轻人的婚恋难题靠“王婆”能解决吗?

根据七普数据,我国单身青年数量已达1.34亿,超过了全球90%以上国家的人口数量。按照王婆去年“业绩”进行推算,要解决 1.34 亿人的单身问题,需要多久呢?——150万年!

当然,50万名王婆连续奋斗3年也是可以的。但王婆的爆火正是因为她的极度稀缺性,打造50万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王婆,一个字,难!

这一边举旗高喊“单身万岁”,那一边涌入开封寻求姻缘;办公室一众美女同事新年寄语皆是“来年脱单”,但相亲对象见了又见,却难遇心中“许仙”。这届年轻人为何脱单难于上青天?已婚人士先前如何顺利通关?家长们又作何评判?想到这,职业病无可避免地犯了……

于是,民评网针对年轻人婚恋问题,随机访问了近6千位河北群众,让我们用统计数据来一探究竟吧。

本文约5千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信息密度极高,值得耐心阅读!

图片

01意愿」
“冰火两重天”

最让我好奇的是年轻人的结婚意愿到底有多强,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恋爱中的年轻人,只有38%有明确的结婚意愿,其他大多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单身的年轻人有一半甚至连对象都不想找,在单身女性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60%。

既然恋爱的不急于结婚,单身的追求自由快乐,这么多人高喊“不婚不育”“单身万岁”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片

至于那另一半希望“来年脱单”的年轻人,可能是奔赴开封的单身男女;可能是相亲无数仍未邂逅爱情的“特种兵”;更可能是困于“冷酷”现实,进退维谷的孤家寡人。

这个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便于理解,我们不妨把两个人步入婚姻殿堂这件事概括为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即:

(动力 - 阻力)× 机会 = 婚姻

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个公式入手,用调查数据来解读年轻人的婚恋难题。

02「动力
不再是必需品的婚姻

德国社会学家L·穆勒将婚姻归为三种动机,即经济、子女、感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

>>>>  婚姻的经济支持功能逐渐弱化

现在,收入水平上去了,男女平等深入人心。虽谈不上人人月入过万,但至少能“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年轻人不再迫切需要同另一个人共同生活来获得经济保障。

调查数据显示,中等收入群体的脱单意愿相对强烈,而高收入群体则显著降低。在单身女性中,这一特点尤为显著,月薪达到八千后,脱单意愿呈断崖式下降。从经济学角度看,如果两个人结合后1+1小于2,为什么还要结婚呢?

>>>>  
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传统思想淡化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姓氏传承、血脉延续不再那么执着,“养儿”也不再是“防老”的唯一路径,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急剧减弱。作为多数人意识中的生育前置条件,婚姻自然会受到波及。

自80后开始,将“传宗接代”视作结婚目的的人群比例大幅降低。在00后中,持有这一观念的仅剩14%,女性中这一比例更是跌至了惊人的5%。

图片

>>>>  
爱情的“是”与“非”

不论世界如何变化,爱情都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精神需求,是自古以来一直被竞相讴歌的美好事物,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不胜枚举。但相较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婚姻自由的历史可能短得超乎想象——迄今为止也不过数十年。

当下年轻人再也没有古人那么多的枷锁需要打破,对婚姻自由、美好爱情的向往可以毫无保留地释放。数据显示,将“与相爱之人共度余生”作为婚姻的首要目的,是全年龄层的共识,60后持有此观念的占比61%,随着年龄减小,这一比例逐步攀升,到00后,已达到83%。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看作婚姻驱动力的增强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能以爱之名步入婚姻殿堂,同时,我们也能以爱之名拒婚姻于千里之外,因为婚姻是自由的!

当对爱情的向往高到无以复加时,一部分人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放弃追求,或将其他事物作为“代餐”。的确,与其苦苦追求并认真经营一段感情,偶像、密友、宠物、虚拟恋人显然更有 “性价比”。

总而言之,在年轻人看来,婚姻可能不再是必需品了,婚姻公式中的动力因素显著下降。

03「阻力
重重阻碍,力不从心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在寻觅“爱情”之路上的年轻人们,只有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似乎才能获得一个“执子之手”的机会。更令人唏嘘的是,年轻人们此时此刻却又在“负重”前行。

>>>>  
被“一文钱”难倒的英雄汉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越来越多的人笃信:婚姻关系如果建立在良好的物质基础上,也会更加稳固。无论男女,对这一观点的认同度均呈代际递增趋势。

结果就是,婚姻市场中的“潜力股”失去了市场,“绩优股”获得了压倒性优势。车子、房子、彩礼成了摆在年轻人面前的第一大阻力。单身男性中,有54%表示因“高彩礼”“缺少房、车等物质基础”而单身;恋爱中的男性,也有48%因此尚未和另一半步入婚姻殿堂。

一套房、一辆车,价格几何不必多说,单就彩礼一项,根据调查数据,目前河北省的彩礼平均数在14万上下。对于刚进入社会的普通年轻人,除非父母倾囊相助,否则集齐这“三大件”几乎不可能。

>>>>  
时间都去哪儿了

年轻人脱单的另一大阻碍是——“先立业后成家”和“工作压力大”。之所以把这两项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指向一个共同因素——时间

据官方数据,去年全国企业就业人员的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小时。这其中,一些年轻化、竞争激烈的行业,“卷”得超乎我们想象。

在现实面前,一部分年轻人(28%)仍然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立志先成为“了不起的盖茨比”,再以强者姿态迎娶自己的“白月光”,顺便让这社会的疾风见识一下自己这棵“劲草”。

更大一部分年轻人(33%)以“社畜”自称,忙碌又疲惫地往返于单位与出租屋之间,过着枯燥乏味的两点一线生活,被眼前的苟且打磨得不再相信诗和远方,创业者、公务员、企业职工概不例外。

>>>>  
爱真的需要勇气

当谈及单身原因时,有三个选项提及的人很多:

  • 喜欢单身生活;

  • 接触异性的机会少;

  • 没有遇到合适的人。


这不禁引起了我的疑惑:人是群居动物,会有这么多人天生就喜欢单身生活吗?思想解放、高度信息化的当今社会,接触异性的机会怎么会少呢?因“没有遇到合适的人”而单身似乎又是一个缺乏实际意义的解答。

用魔法打败魔法!借助关联规则算法将众多选项的因果方向标注后,得到了这颗色彩斑斓的球。

图片

思考良久后,我的看法是:前面三项原因可能不是年轻人寻求爱情的真正阻力,而是某些深层原因的表象。深挖一层真相便浮出水面:信心和社交能力。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数据显示,单身青年中有28%表示因“对爱情失去信心”而单身,有25%表示因“对自身缺乏信心”而单身。

当代爱情艺术作品让我们见过了太多的阳春白雪和水月镜花。“骨感”的现实中,一部分人再也无法接受“下里巴人”,也害怕面对追求失败后的“一地鸡毛”。更糟糕的是,让年轻人每天消耗N小时的互联网,似乎总是在上演各种情感破裂、性别对立的人间“悲剧”。年轻人的婚恋信心遭遇着史无前例的考验。正如那首歌:爱真的需要勇气!

>>>>  
社交困境中的情场i人

“e人”和“i人”的说法,源于近几年流行的MBTI人格测试。其中,e人普遍性格外向,善于与他人互动,乐于展现自己;而i人恰恰相反,社交容易使他们感到局促和紧张。

如果说经济压力和事业压力让年轻人“不能谈”,缺乏信心让年轻人“不敢谈”,而缺乏社交能力,则导致年轻人“不会谈”。

摆在情场i人面前的冰冷现实是:当下年轻人的择偶标准中,“性格相合”“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相投”高居前两位,而不善表达让情场i人的通关难度大幅增加!数据显示,有35%的年轻人表示因“不擅与异性相处”而单身。

“王婆”的一个成功关键,就是她在台上为年轻人有效地完成了社交“助攻”,并在那些缺乏主动、犹豫不决的人屁股后面有力地踹了一脚。看,有时候恋爱就是这么简单。

04「机会
婚姻挤压下的匹配概率

谈“婚”的问题,就不能回避“配”的问题,这也是婚姻公式中的最后一块拼图。“配”有两层含义,一是资源匹配,二是需求匹配

>>>>  
人口性别失衡与两性资源失配

根据七普数据,我国男性比女性人口多出近3500万,其中2000多万未满20岁。这意味着,未来婚姻市场上“男多女少”的情况仍会加剧,同龄适婚女性短缺会让更多男性从低龄女性中择偶,进而加大另一部分男性的择偶难度,也就是所谓的“婚姻挤压”。这种挤压同时也体现在地域层面和择偶期望层面。

从地域层面看,农村男青年“娶妻难”问题突出。根据官方数据,20~34岁乡村青年中,男女性别比达到120(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男性比女性多出750多万。

从择偶期望层面看,高收入女性和低收入男性都面临更大的择偶困境。数据显示,月收入1.5万元以上的女性有41%处于单身状态,比男性高出一倍;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男性有27%处于单身状态,显著高于女性(19%)。

>>>>  
全面升级的物质精神需求与指数级缩小的择偶范围

从“衣食无忧”到“有车有房”,从“有个伴儿”到“提供情绪价值”,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越来越高。

图片

需求层次提升导致了择偶要求“水涨船高”。在选择结婚对象时,单身青年平均每人看重5项条件,而已婚人士平均每人看重3项;分年龄段看,择偶条件数量同样呈代际递增的态势。这么看,年轻人的需求确实比以前多了,要求也更高了。这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运用费米推定,简单评估个大概:

图片

式中:P为择偶时遇到满足条件的他(她)的概率;q 为满足某一择偶条件的人群占比;n为择偶条件的数量

首先,假设各项条件互不相关,每项条件有50%的人满足要求,那么择偶时仅看重1项条件的人,在茫茫人海中遇到满足条件的TA的概率即为50%;看重2项条件时,概率为(50%)2=25%;以此类推,当看重5项条件时,概率将会降至3.13%,即一百人中仅有3人符合需求,这解释了需求增多带来的影响。

图片

如果把满足每项条件的人数降至20%,当看重5项条件时,概率将会降至0.032%。即一万人中仅有3人符合需求,这解释了要求提高带来的影响。

注意,婚恋是双向选择,自身是否在对方的概率圈内还是未知数,看来还真是“千年修得共枕眠”啊。


05「节奏
滴答作响的社会时钟

古话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长辈们常说:到什么年纪就该干什么事。国外也有一个类似的概念——社会时钟,它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即人们应该在不同的阶段完成相应的人生目标。

>>>>  
关上的门与打开的窗
有种说法认为,大多数人的一生,仿佛竹节虫转世,全是节点。从出生开始,早教、上学、就业、结婚、生娃......每个都至关重要,一旦在某个节点没打上卡,就意味着与标准时间产生了“时差”。

一则数据让我不禁感叹社会时钟那无比真实的存在:年轻人自离开校园步入职场后,学业、兴趣圈子、互联网等结识异性的渠道不断收窄,工作关系、他人介绍成为新途径。

30岁之后,通过学业、兴趣圈子、互联网结识异性的大门趋于关闭,通过工作关系、同学朋友介绍结识异性的机会也逐渐减少,亲人长辈安排的相亲成为主流,一部分人开始寄望于婚恋中介和相亲网站。

图片

正因为社会时钟的强大影响力,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将其作为人生规划的参考标准,而结识异性渠道的演变正是社会时钟在婚恋层面的具体体现。可见,年轻人想要顺利脱单,对窗口期的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

>>>>  
彼之蜜糖 吾之砒霜

我们常羡慕离经叛道之人活的精彩,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接受“行军打卡式”的人生旅途,希望按照自己的节奏享受人生,并喊出了“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的口号。

但对于多数人,即便有此想法或浅浅尝试,最终也会被社会时钟那强大的万有引力从半空中重新拽回地面。不过那些勇于“倒拨时钟”的人并不是没有留下任何印记,较30年前,初婚年龄已经延迟了整整5年。

每当社会时钟响起,我们才猛然发觉一些门被无情地关上,而人生是一场无法读取存盘的游戏,承载不过几声钟响,人生的试错成本太昂贵了。

不在时钟里的人,可以得到自由,但也要接受代价;在时钟里的人,得到了安全稳定,但时刻不能懈怠。人生不能没有坐标,也不能像游戏中的NPC那样失去自主选择的权利;人生既可以欣赏月亮正面的美丽,也可去探索月之暗面的奥秘。只要勇气不缺席,人生永远是花期。

06「破局
人人都可以是“王婆”

几年前,网上流行过一个段子:“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因为只要一入秋,妈妈便会嘱咐孩子添加衣服。当孩子说不冷时,妈妈们往往不容分说。

长大后,长辈们的“关心”,成了不少年轻人心中的“负担”,催婚着实让他们倍感压力、焦虑甚至有挫败感。究其原因也是上一代人常常忽视孩子的真实感受,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来为孩子做决定,和妈妈们一样,都陷入了“投射效应”。

调查发现,在年轻人心中,“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是单身的主要原因,在父母眼中,这却是“择偶要求过高”;不少年轻人希望“先立业后成家”,但多数父母忽视了孩子的事业心,将原因归结为结婚成本过高;年轻人苦于找不到接触异性的机会,在父母眼中,年轻人交往的机会貌似遍地都是......

图片

投射效应是一种认知心理偏差,难说谁对谁错。就像情侣间感情关系的破裂常由相互误解开始,两代人在结婚问题上冲突也常因双方缺少理解和倾听导致。好在人类有另一种对抗投射效应的手段——同理心。

在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讲述了一对互相理解的夫妻之间的故事,丈夫卖掉‍手表,为妻子买了一个发卡;而妻子卖掉长发,为丈夫买了一条表带。

尽管阴差阳错下,这对夫妻送给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实用价值,但他们两人却都懂得换位思考,知道对方的做法是深爱自己的体现,所以他们更加懂得珍惜彼此之间的爱情,这就是同理心的强大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人类的婚姻只有30%是自己找到的另一半,70%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不论我们是谁,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都可以扮演积极的角色,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年轻人,尊重追求理想的年轻人。

作为子女、长辈、朋友、单位领导,不妨多一些开诚布公,少一些“搪塞敷衍”;多一些温暖的理解和尊重,少一些恨铁不成钢的苛责;多一些推心置腹的倾听和鼓励,少一些大义凛然的“同仇敌忾”;多给年轻人一些生活空间和自由,少一些繁琐和压力。

给予新一代的关怀,不一定是让他们穿上“厚厚的衣服”,更要运用同理心去提供“有效的帮助”。

在某一个瞬间,人人都可以是“王婆”。

感谢您耐心读到这里。

婚恋问题十分复杂,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联系紧密。

有机会我们再深聊,敬请期待!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