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有痛 人间值得——《紫藤萝瀑布》课文解读

 昵称503199 2024-05-21 发布于湖北

图片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运思高妙、结构玲珑、情味绵长的散文。它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始,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止,首尾圆合,文脉清晰,笔调明丽,不事雕琢,在由实而虚、由悲而喜的转换中,表现了生活的可爱和生命的永恒。
作者对紫藤萝的描摹是从形、声、色、味等多角度展开的。紫藤萝之形,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盛”,它的宏大与壮观,完全当得起“瀑布”的比喻。远看,紫藤萝“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是一张“大条幅”;近观,则可见“点点银光”“像迸溅的水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不仅如此,紫藤萝因其“从空中垂下”,并且不知其源,不知所止,所以“仿佛在流动”,这也使得“瀑布”的称呼更加恰如其分了。紫藤萝之声,是在客观所见中融注主观感受,“我在开花”的幻化的叫嚷,宛如一群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喧闹。紫藤萝之色,紫固然是整体的色调,但同时又是颇具层次感的。“深深浅浅的紫”“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虽是深浅不一,却是浓淡相宜。紫藤萝之味(香),则是将嗅觉诉诸视觉,“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别样的感受和别开生面的笔触,带给人的是玄妙高远和惝恍迷离之感。
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在景与情、景与理的过渡中,在从赏花,到忆花,再到悟花的情感推移中,“流动”一词是值得我们留意和玩味的。正是紫藤萝瀑布的“流动”,牵动了作者思绪的流动,才成就了文章的物我交融和象外之致。课后练习四中说:“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这是对作品景、情、理相互交织的解说,也是对作品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和艺术境界的概括。那么,在对紫藤萝外在情态与内在精神的描绘与礼赞之中,作者究竟寄寓了怎样的情思与志趣呢?

图片

对家庭变故的似乎毫不经意的一笔,是作者全部感触的源头,也是“我”与物连接的起点。文章对此只是用“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这句话约略提及,然而,如果我们要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动因,就必须对这句话作出背景追问。在作者的原文中(旧版教材也是如此),这句话是这样表述的:“它带走了这些时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痛楚,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教材的这样一种改动,不仅违背了作者的本意,同时也使得真切而具体的表达变得模糊和飘忽了。在原句之中,“焦虑和痛楚”是与“生死谜”和“手足情”相关的,或者说,是与“生死”和“疾病”同时相关的,但改过之后,“焦虑”想当然地变成了“疑惑”,并且只对应“生死”,而“痛楚”也只关乎“疾病”了,换句话说,在“生死”面前,作者只有“疑惑”,在“疾病”面前,作者也只剩下了“痛楚”,作者不再为“生死”感到“痛楚”,也不再为“疾病”感到“疑惑”,这种改动显然消解了原本更加丰富的意蕴,一同被消解的,还有作者面对脆弱生命的茫然感和无力感。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时日无多,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因此陷入到了无法排解的抑郁和哀痛之中。1982年10月,小弟去世,年仅50岁。一个月之后,作者写了《哭小弟》一文,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我家屡遭丧事,而这一次小弟的远去最是违反常规,令人难以接受”,可见,亲人的离去不仅给她带来的巨大的打击,也给她带来了关于生命的疑惑和迷惘。
就漫长的人生而言,悲伤和坎坷是必然会遇到的事情,作者完全可以就此大发感慨,但她的情思并未止步于家庭的惨痛,而是推延到了时代的风云和人类共同的命运之中。毋庸讳言,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个人和家庭的不幸很多时候是由国家和民族内部的或外部的灾难所决定的。作者由紫藤萝的繁盛,很自然地忆起了“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它“稀落”,“伶仃”,小心翼翼,最后终于销声匿迹了。这里,作者穿越时空,借紫藤萝隐喻了几乎所有在那场浩劫中与世沉浮的人们。“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时代的荒唐带来了草木的荒芜,也带来了心灵的荒芜。紫藤萝的情状不过是人们生存境况的一种映射。好在梦魇一般的十年已经过去,我们又看到了盛开的紫藤萝。紫藤萝的衰与盛,见证着历史的进步,也见证着人性的永不磨灭的光芒。在紫藤萝瀑布的流动中,作者从“小我”中振拔出来,将个人置于整个人类绵延不绝的背景之下,并由此获取了昂然前行的力量。大凡我们遭逢现实的痛苦特别是猝不及防的变故的时候,我们都希图在形而上的叩问中寻找答案,作者宗璞也是如此,所以,由花及人,由实转虚,由对紫藤萝的由衷的赞赏到哲学意义上的生命感喟,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也是托物言志散文的常见思路,绝不仅仅因为作者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的缘故。“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奔腾不息的生命长河,终将带走所有的不幸,而每个人也会因此而得到解脱。那条紫藤萝瀑布在眼前流过,也在心上流过,家庭的变故在“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被暂时冲淡了,忘却了,留下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终于一去不复返了,生活步入了正轨,繁密的紫藤萝重新点燃了人们的热情与希望。每个人再次成为“万花中的一朵”,这一朵纵使凋零,但生命的长河仍然会滔滔不息。作者就这样从个人际遇,到社会变迁,再到哲学思考——尽管这些或许是点到为止的,或许是若隐若现的——在深情的联想和辽阔的追索中,超越了生命的疼痛,完成了精神的升华。
有一个问题也许是值得作进一步探究的。在热烈活泼、生趣盎然的自然美景面前,我们不免受到感染和激发,或者说,在一种移情作用的抚慰之下,我们的疼痛感会减轻,我们内心的郁结会散开,甚至发现“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了,这应该也是每个人都有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但为什么把自己放在历史之流和生命之流中,我们便会超越哀痛和忧伤呢?我们所见的几乎所有分析对此都是语焉不详的。我想,最起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只有把自己放在历史之流和生命之流中,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轻”与“小”吧。我们终究不过是一颗尘埃,这种想法或许会让我们感到悲观,然而同时,也会让我们释然。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