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就是,引导孩子进入心流状态

 乡巴佬 2024-05-21 发布于云南
图片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孩子看起故事书来,专心致志,沉浸其中,大人叫他回家他也不应答。

孩子玩起积木来,聚精会神,其乐融融,大人叫他吃饭他也不知道。

也许大人也会有这种感觉:

做起某事,时间不知不觉过去,周遭什么事都不会注意,似乎到了忘我的境界。

这事如果发生在孩子身上,那要恭喜您。

这是老师和大人都求之不得的高级状态。

这种状态叫心流状态

图片

图片

心流:一种忘我的学习境界

心流,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一个概念。

指的是人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完全沉浸其中,忘却时间流逝,感到充实和满足的一种状态。

当孩子进入心流状态时,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这种状态下,学习越来越有意思,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这时候,孩子学习自动自发,才成为一种现实。

图片

图片

为什么要引导孩子进入心流状态?

提升学习效率:在心流状态下,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够快速理解和吸收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动力:心流是由内在兴趣驱动的。孩子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时,会因为活动本身的乐趣而持续参与。

这种内在动机比外在奖励更能持久地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专注力:长期进入心流状态的孩子,其专注力会得到显著提升,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增强记忆力:研究表明,心流体验有助于加强神经连接,从而提高记忆力。

在高度专注的情况下,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更为深刻,形成的记忆痕迹也更为牢固,这对于知识的长期存储和回忆至关重要。

形成积极态度:当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时,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会变得更加积极乐观。

这种正面情绪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压力,形成良性循环。

图片

图片

如何引导孩子进入心流状态?

让孩子进入心流状态也不难,大部分孩子其实已经有这样的经历。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有注意,有时候他们专注的不是学习。

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

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整洁、充满学习氛围的空间,减少外界干扰,让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

这里要提醒一下,有些家长喜欢陪读,在旁边念念叨叨,指指点点;

也有些家长过几分钟就去看一下孩子,过几分钟就冲一杯牛奶,或者拿一个水果,说是关心;

也有些孩子读书、练字不到10分钟,打卡完成就好了。

这些都是不利于孩子进入心流状态的。

比如练字、看书,有些孩子最起码要20分钟以后,才可能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达到心流状态。

选择恰当的学习任务

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任务。

任务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过于困难,以免让孩子感到挫败。

我们可以用“学习三区理论”作参考,即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可以参考我之前写过的《读了很多书,语文成绩还不好的秘密,找到了》

舒适区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挑点性,会导致收获甚微。

恐慌区的内容难度太大,但导致孩子失去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不足取。

只有学习区的内容,处于最近发展区,难度有一点点,但跳一跳能摘到,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成就感。

孩子在老师或教练的指导下,展开有针对性的练习,就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及时反馈和鼓励

把学习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

心流状态下的学习是自我驱动的。

家长应减少外在奖励的依赖,更多地通过肯定、鼓励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来增强其内在动机。

当孩子因为热爱而非奖赏而学习时,他们更可能持续处于心流状态,形成良性循环。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是孩子进入心流状态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多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当孩子主动探索知识时,他们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劳逸结合是学习的重要原则。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让孩子在放松中恢复精力,为下一次进入心流状态做好准备。

现在,某些学校和家庭,因为作业多,导致孩子睡眠时间不足、休息不够,反而影响了孩子学习状态,效果适得其反,这是值得反思和调整的。

图片

图片

只要进入心流状态,做任何事都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传习录》中一段话: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这里的“主一”就是一心一意于某件事上,进入心流状态。

业精于勤,看书、学习可以沉浸其中,进入心流状态;

玩物丧志,游戏、娱乐也可以痴迷忘返,进入心流状态。

大人自然要引导孩子专注于好的事物,

而要杜绝沉溺于不好的事物。

让孩子真正静下心来,

学习经常进入心流状态,也许才算刚刚开始。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