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饮食习俗见闻录(四)

 颐源书屋 2024-05-21 发布于北京

图片

老北京的“野饭摊儿”

烧锅

  昔日,在乡野郊区,每逢有水质好的地方,差不多都有烧锅,也就是烧制白酒的大作坊,其所烧之酒必佳,除供自家门市卖以闯牌号之外,还发往外埠,甚至在外边自家开店,以成“城乡犄角”之势。例如在京北的西三旗村就有个大烧锅,其中附设“绒线铺”(百货布店),油盐店(副食店)。在清河因其水质好,就连着开了三个烧锅:西烧锅(润泉);南烧锅(涌泉);北烧锅(永和泉),规模都不小,酒质醇厚又洁净。南烧锅涌泉还在北京德胜门小市大街路西开一三间门面的酒铺儿,卖本家酒兼卖各种时鲜小菜。其门外则用细苇插成花篱笆障,种些牵牛花之类花草,仅留一间门面供人出入,亦甚雅洁,为当时城中酒馆儿的上等店铺。

  据说,这个酒铺不是为了赚钱,一是为了卖自家烧制的酒,闯门面,为在京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为了京北郊乡的涌泉烧锅在城内有个存酒的地方和批酒的地处;三则是为了城外来往柜上的人有个落脚的地方,作起买卖来方便。比如,同在京北,自东三旗村至昌平县城,水源虽多,然无质淳之好水,故没有烧锅。解放后,发现昌平之北有好水,故有国产“十三陵牌”的二锅头烧酒,价廉而质量好,其销路甚广,渐为人知,现已出多种包装,提纯更净,成为“国宴”或“出口”的产品。其实,在京东北有个高丽营村,是个几村一大镇的好去处,河塘多有水流过,而其水质甚佳,旧日有东、西两大烧锅酿酒,仍供不应求!

起伙小店和大车店

  这两种店,在郊区、乡野的道途、村落中都有。起伙小店,是指到乡间做小买卖的,:赶庙会的、变戏法的、串村子喝()鸡蛋的等人住的小店。一间大屋内有炕,当地有炉灶,柜上卖些简单的玉米面和调料等,作小买卖的人可以买些来用店中的炉灶做些饭吃,也可以热一下自己带来的干粮,故此叫:起伙(搭伙做饭)小店。这和北京城内的鸡毛小店差不多。大车店,则多设在大车道旁,门大,院子大,可以进车、存车、存货和住赶车、押车的人。这种店中,也住作小本生意的人,但其所制售的饭菜要略强于搭伙小店。有时在冬季从口外赶羊群或牛群来的客人也住在此种店中,且夜间常有防火防盗的人值班儿!

野茶饭馆儿

  在乡野各条大道上或名胜古迹处,过去有野茶饭馆儿。因为这种小店往往既卖茶又卖简单的饭食,故叫野茶饭馆儿。但是,他们也各有自家的字号,有的字号匾额还是出自名人手笔呢!笔者幼年,这些茶饭馆的生意还可以。若设在临近北京的大去处,则每逢春日“踏青”(人们在青草初生之日,到郊外去玩),人们玩得饿渴时,就会“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来到这些茶饭馆儿饮茶吃饭;平日则作那些过路的人的买卖。其名号多是什么“居”、“馆”、“轩”之类。但在去昌平十三陵的大道旁有一家设在道边的茶馆饭馆,因其在柳林旁,且有水泽浅塘荷藕,故其字号曰“荷柳深处”,其墨宝竟出自清末大学士翁同和之手。到笔者在城中上中学时,其店铺犹在。我曾多少次地在北京南新华街路东“通学斋”旧书店中看那翁老亲笔写的“通学斋”三字,其笔意端庄,间架功力竟与“荷柳深处”一样。故此,我亦几番请教我《文字蒙求》的孙殿起先生一同去鉴其字真伪。孙先生虽不是书画专家,然其手笔和对字画的鉴定能力,凡知其内情者,无有不佩服的。一年夏季,又值孙先生要去昌平看一部手抄本的真伪,就随我回故乡一游。经孙先生敲定,“荷柳深处”四个字,确为真迹。当时店老板就到镇子上给这块手写字配上玻璃和镜框儿,摆到后柜去了。

  前面则换上了一块由当地人写的“荷柳深处”匾额。那字虽也端庄,但却是老舍所说的“酱肘子体”——肥圆一般粗细,除去端正,无可人处!

野饭摊儿

  旧日,在车走人行的大道旁,特别是在那些上不着村,下不着店的地方,路边常背朝西北用柴禾垒起个篱笆圈儿,或用“干打垒”法垒起两段土墙,内中设个野摊子,卖简单饭食如:揪面片儿,烙饼粥,或煮炸丸子、炸豆腐等;有的还带卖私酒和一些酒菜儿。在京张公路由回龙观至沙河一段上,就有好几个野饭摊儿,其中有个外号叫肉丸子的。每于冬日在其摊儿上就可吃到绞(脚)瓜、粉头儿等炸成的素丸子和素炸豆腐;小作料全,味儿又好,还兼卖大饼和细箩面烙饼

和尚店

  在旧时,寺院名刹或帝王陵寝多的地方,多有供游客膳宿的庙宇,庙里的和尚亦多以此为业。至于那些庙产多、有钱或有政治后台的大庙或大户人家的私庙,虽也在郊野留宿客人,供给吃食,但并不是卖,而是由香客自愿布施多少,这也就是给行旅人预备方便罢了,并不是营业性的。那“和尚店”可就有营业性了:

  其住房素雅,被褥整洁,所供素食分为上、中、下三等。笔者昔日曾随文俊师等游于十三陵山中,住在和尚店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庙中那特有的照明之物——在屋内石壁上凿一个洞,洞内放着带有松香的松木,可用此照明兼取暖,其尘灰自落于洞内,流溢到外面者不多。在其照明下,可听得见外面招揽住客的和尚高喊:“施主,上不着村,下不着店,在我庙中歇宿吧!煮鸡蛋大白馒头,热炕大被窝···”其词虽俗,然其食甚洁净,且都为山家之物。有一盘香椿拌豆腐,一盘煮五香栗子,一盘蜜枣儿和一盘咸菜来下酒;饭食是大豇豆米粥,和白面馒头。夜里每更均可听到庙外的“打更梆子声”。在那东壁用石灰抹的白方块中有一联曰:“夜更梆声鸟不惊,残月犹照寺柳青。”真是俗语写实情了。

  特别是寺中的“晨钟暮鼓”很能发人“深省”。笔者其时虽年岁尚小,然亦觉此行不同于到他处去远足,有着更多的别样情趣!当时,我忽然忆起《名贤集》或什么旧书上的一句话来:“山寺日高僧未起,看来名利不如闲。”看着这些早晚都要烧香、念经、做功课,又要招待客人住宿,又要到山外去买东西购置日用品、到田间地中去劳作的和尚,我忽然茅塞顿开,想:他们的辛苦并不亚于村中农民,那旧书上所说的也许是另一类的“懒和尚”吧!不过,如今这种别具风味的“和尚店”已经再也看不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