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 /石涛画兰草,墨色浸润婉生风,清气袭人意悠然

 老猴zyx 2024-05-21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兰花在中国艺术史中的地位悠久而尊贵,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诗赋文学就曾出现,人们主要称颂它们的优雅香气。

幽兰

图片
清/ 石涛 《兰花》( 花卉册第二开)

题诗:

五十余旬风雪连,芝兰满地臭难传。

我将烟雨一齐出,潇洒风流四百年。

三丛兰花以不同角度分散在画面之中,让人感觉它们仿佛在一片自由的空间中漂浮。墨色与设色的强烈对比突出了空间的深度。

题诗占据了左上部分的空间,用的是半带草书意味的楷书。

右上方的墨兰画得很随意,在花叶相叠的地方墨色自然浸润。

下面的两丛仅用设色,叶子是透明的花青,花是淡绿色,花心和根部为赭石。

图片

此开上的笔法缓慢、丰满且圆润;书法部分的形式与墨水浸润方式也给人以同样的感觉。

图片

画兰最难之处在叶子的穿插,石涛却能得心应手,画出生动。

“一生画兰,半生画竹〞,一旦入坑,一生都练写兰。入了画坑的石涛,也不例外。他说,早知这样,不如当初多食肉以养生,何必要这番素心。

图片

图片
石涛(1642~1708)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别号“大涤子”“苦瓜和尚”。

图片石涛所作花卉,除梅、兰、竹、菊、水仙、荷花外,还有,芍药、绣球、玉兰、桃李之花,品种繁多,或泼墨写之,粗放旷达,纵横淋漓;或设色鲜丽,清秀明亮,婉媚动人。
其技法灵活,高深莫测,笔意恣纵,别具生趣,流传至今,被世人视作珍宝。

石涛画兰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能粗能细,能简能繁,能大能小,又长于山水,于布景点染衬托之类,自有他人不能到处。

或配以梅竹,或倚石临水,烟梢露叶。应手而出,无不极尽花歌叶舞之致。

其笔法有尖、秃、曲、直、刚、柔、光、毛;用墨干、湿、浓、淡,行笔偏、正、疾、徐,上下左右,顺逆往来,无施不可。

他画迎风兰,叶一撇,委婉风生,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悠然意远,直把大滌子的看家本领都一股脑施展开来。

图片

石涛曾说:  “运腕虚灵则形能折变”。石涛运腕的工夫可说是炉火纯青的了。

画兰最难之处在叶子的穿插,石涛却能得心应手。

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而且往往因难见巧,使之格外生动。

每个学国画的,都以梅、兰、竹、菊练习起步,这是基础训练。
因为画兰花是以中国书法为功底的,同时,兰花很适合中国历代文人画家普遍情思的表露。
所以自宋后,画兰名家迭起辈出,他们以兰花为载体,把自己的理想、情趣、美感、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有“一生画兰,半生画竹〞之说,一旦入坑,一生都练写兰。
入了画坑成就斐然的石涛,也不例外,一辈子都写兰。
石涛在一幅墨兰册页中题道:  “十四画兰五十六,至今与兰争鱼目;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当初多食肉。”
这诗的意思是:十四岁画兰已画到五十六岁了,还未能画好。虽然名高而笔未高,未能予兰传神,不过鱼目混珠而己。早知这样,不如当初多食肉以养生,何必要这番素心。
这首诗貌似诙谐,实则倾诉了石涛画兰的甘苦。

图片

(学习与分享,图文源于网络,真伪请自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